《论持久战》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文摘   2025-01-02 18:04   河北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1938年5月撰写的一篇研究抗日战争的军事论著,它完整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理论,清晰地描绘了战争发展全过程的蓝图,回答了人们在如何抗战问题上最关心而又迷惘的种种问题。它逻辑严密,富有哲理,具有强大说服力和科学预见性,因而驰名中外,对坚定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坚持持久抗战、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产生了重大的动员和指导的作用。它是一部比较完整地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军事著作,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极为生动的教科书。今天研读它,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938年刊印的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局部。新华社图片

《论持久战》是一部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它在抗日战争开始不久,人们对战争将如何发展不甚明了的时候,异常清晰而又符合实际地、以惊人的精确性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前途和进程,回答了当时人们最关心而又迷惘的问题。它从中日交战双方的基本国情出发,无可辩驳地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和“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两大结论的客观必然性,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驳倒了“亡国论”、“速战论”等错误论调,并且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制定了一整套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在当时起到了预见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指明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坚定和鼓舞抗日军民抗战信心、指引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重大历史作用。其巨大的理论作用,已经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实践所检验和证明。

同时,它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殊规律入手,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战争与政治、武器与人、战争中的能动性等一般的军事原则和战争规律,尤其是针对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特殊战争现象,极其深刻地论述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游击战争的战略思想、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的人民战争思想、转劣为优的灵活的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理论。

《论持久战》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具体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功地揭示了中国民族战争和民族解放的特殊规律,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抗日战争的理论,在毛泽东军事理论或军事辩证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这部著作列为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部分的代表作之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作《论持久战》的报告。新华社图片

《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作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被称之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哲学”或“实践哲学”。

抗日战争早已远去,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同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任务是根本不同的,但是二者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它们都要经历长期持久的历史过程;它们都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它们都需要时时注意克服主观性和片面性、悲观论和急性病;它们都需要发扬根据客观实际的“想”和“做”这种自觉的能动性;它们都需要通过主观指导的正确,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它们都需要尊重和动员全中国人民,因为这是争取胜利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因此,作为一部不朽的著作,《论持久战》在今天仍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仍然有很强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来源:“人民出版社”微信公众号。本文节选自《毛泽东著作要篇导读》人民出版社2024年11月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编辑|刘 蓓 苏 静

责编|杨立辉 冯 帅

编审|胡振江 项东民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河北党史
红色热土,英雄河北。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欢迎关注,感谢转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