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年,王传福迎来了事业的高光时刻。
从第一台新能源车到第500万台,比亚迪用了15年;而从第500万台到第1000万台,比亚迪只用了15个月。毫无疑问,如今市值超8000亿的比亚迪,是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执牛耳者。
但是回顾过去,比亚迪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
2003年刚提出造车时,无数投资人反对,甚至有人威胁要抛售全部股票;2010年向新能源激进转型时,比亚迪净利润和股价双双大跌,甚至还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经销商“退网门”;2019年新能源车行业普遍被看衰时,比亚迪和蔚来一样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甚至一些车企还把招聘摊位摆到了比亚迪的大门口。
“敢想、敢干、敢坚持,才让比亚迪走到了今天。”在比亚迪30周年纪念发布会暨第1000万台新能源车交付仪式上,王传福总结了比亚迪的创业经验。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在1994年创办比亚迪之前,王传福曾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后来被派到深圳担任一家电池公司的总经理。在深圳敢为人先的氛围下,王传福发现镍电池的产业需求,便决定自己下海创业。
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从贫困的农家子弟,成为国企干部,王传福放弃铁饭碗的机会成本并不低。身边的大部分亲朋好友也纷纷相劝,“你没有资源,没有背景,辞职创业太冒险了”。
但1994年11月18日,王传福还是拉起一支20人的小团队开干了。当时他们连营业执照都还没有领到,一直等到1995年年初才办下来。
当时,造镍电池最简单高效的办法,就是买日本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生产设备。尽管拿到一些启动资金,但是对于当时的比亚迪来说,要想建成一条完整的日本自动化电池生产线还是相当吃力。
王传福的解决方法就是只买关键设备,许多设备靠着自己搞了出来。正是靠这种“人+夹具”的生产模式,比亚迪造出了第一条镍电池生产线,整条产线的投入,只有日本企业的1/15,但做出来的产品和日本企业差不多。比亚迪用小米加步枪,打赢了飞机大炮,把镍电池销量做到了全球第一。
早在1996年,王传福就曾尝试把电池装在汽车上,随着研究试验的深入,王传福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大有前途。
“当我们把电池做到世界领先,我们开始思考更长远的未来,开始寻找一个与电池相关的更大的产业。当时汽车刚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我想中国有十几亿的人口,未来的汽车市场规模肯定很大,但中国是一个‘煤多油少’的国家,汽车市场发展起来后,石油只能依赖进口,国家能源安全将是个大问题。还有,那时候咱们的马路上跑的都是‘外国车’,几乎看不到国产车。“王传福回忆道。
在燃油车的三大件上,特别是发动机技术,中国汽车落后国外汽车几十年,要是跟着国外品牌做燃油车很难赶上。所以王传福断定,绕过燃油车、发展新能源,才是中国汽车发展的唯一出路。
1996年,比亚迪因为电池技术的优势,被邀请加入广东组建的“电动车协调小组”。1997年,比亚迪就成功把镍电池,装上了一台试验车。2002年,比亚迪又把锂离子电池,装上了试验车。研究得越多,王传福就越笃定,发展新能源汽车,绝对大有前途。2003年,比亚迪完成了对西安秦川汽车的收购,拿到了进入汽车产业的入场券。
西安秦川汽车生产的“福莱尔”。
收购消息公布后,王传福的电话被投资人打爆。大部分是反对的声音,甚至还有一位香港的基金经理威胁王传福,如果后者不放弃收购,他就抛售持有的全部比亚迪股票。
“那个时候,我能这么坚定,本质上还是因为,我们在做战略决策时,首先分析的是技术。”王传福回忆道。
技术能让比亚迪看得更清晰、看得更长远。虽然这个决策,很“敢”,但不是盲目的敢,更不是在赌,而是看清楚方向之后,才决定开干的。
优秀企业家敢想敢干的特质,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坚持梦想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比亚迪作为汽车行业的新人,连燃油车都没造过,更别说造新能源汽车了。因此,王传福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造燃油车,先学会怎么造车,摸清楚里面的门道;另一条腿是,同步着手电动汽车的开发,提前储备技术。
2005年4月,比亚迪第一款量产车F3下线,上市14个月,就卖出了10万台,在2009年拿下了中国轿车市场销量冠军。
在燃油车取得初步成功后,王传福依然坚持“绕过燃油车、发展新能源,才是中国汽车发展的唯一出路”的信念。
2008年,王传福提出了“三大绿色梦想”,从能源的获取、储存到应用,用太阳能、储能电站和电动车,打造一条完整的绿色链路。次年,比亚迪就建成了全球首个磷酸铁锂储能电站;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比亚迪打造出了全球首个量产的插混汽车,F3DM,后来又推出了e6,中国首款量产的纯电动汽车。
全球首个磷酸铁锂储能电站。
那段时间,汽车销量也在高速增长,一切都突飞猛进,集团上下信心满满。在2009年的厂庆运动会上,比亚迪销售团队给第二年定下了80万台的销量目标,直接翻了一倍。
就在比亚迪全力向前冲刺的时候,谁也没想到,现实狠狠地给比亚迪上了一课。
2010年,为了完成年度销售目标,比亚迪还向经销商压货,一度引发数百家经销商“退网”,最终年度销量只有预期的一半,股价和利润双双大跌,王传福迎来事业第一个至暗时刻。
在2011年的股东大会上,王传福向股东们承认,他在决策上犯了一些错误,比亚迪会做出改变,用三年的调整,苦练内功、狠抓品质、重振市场。
没想到的是,比亚迪不但没飞起来,反而就这么一直沉寂了十年。这十年里,比亚迪每个月的销量都在三万上下,同行都嘲笑比亚迪是“比三万”,而同期的一些中国品牌,已经卖到了月销超十万。
那个时候,王传福内心都打起了鼓:比亚迪还能不能等到明天?
所幸,比亚迪沉寂的十年,并非毫无精进的十年,而是苦练内功的十年。
2020年,比亚迪推出的刀片电池,背后是坚持了18年的磷酸铁锂路线;2021年,比亚迪推出的DM-i超级混动,背后是坚持了17年的插混技术路线;2021年,比亚迪推出的e平台3.0,背后是坚持了11年的电动车平台化路线;2023年,比亚迪推出的易四方,实现了比亚迪19年前的四电机创想。
后来,比亚迪又推出了,天神之眼、云辇、璇玑架构、第五代DM、易三方,极致技术一个接着一个,终于迎来了比亚迪“技术大爆发”的时代。可以说,正是技术上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厚积厚发”,才让比亚迪迎来了市场的拐点。
技术为王
“比亚迪有一个技术鱼池,里面养了很多鱼,市场需要时就捞一条出来。”对于比亚迪的技术创新,王传福有一个“鱼池理论”。
拥有多项技术的世界级创新,加上强大的制造和成本控制能力,比亚迪旗下产品的销量迎来爆发——2022年3月,月销突破10万辆;2024年10月,月销突破50万辆,刷新了中国品牌的纪录。
截至目前,比亚迪已经有11大研究院,囊括11万名工程师。在今年招收的大学生中,硕士、博士的占比接近70%,研发人员的占比接近80%。
与此同时,比亚迪还组建了技术科学研究院,有一批工程师专家研究数学、物理与材料学等技术科学,从底层的基础理论去找到技术的解法。
“这些技术人才加入后,我们无条件地鼓励他们去搞各种各样的研究课题。他们跟我报项目的时候,我也很愿意和他们一起讨论,让他们先去试一试,只要方向没错就放手干。”王传福认为,没有开放包容的氛围,早期创新无从谈起。
而正是这种开放包容,才能让比亚迪的创新生生不息。
设计:周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