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界的波诡云谲,让无数企业家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这其中,一个内蒙古弃婴的故事,最为传奇。
他刚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抛弃,为前公司披肝沥胆16年,却被东家毫不留情地扫地出门。
后来他另起炉灶,创业四年就把公司送上市,创造的商业奇迹至今无人超越。
他一手托起市民的健康,一手撑起农民的希望。虽然一生中遇到坎坷无数,却从未背叛过自己的良心。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中国的乳业大王——牛根生。
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牛根生输给了绝大多数人。
1958年,还是个婴儿的牛根生,就被亲生父母以50元的价格,卖给了呼和浩特一户以养牛为生的牛姓人家。
养父母给孩子起名“牛根生”。人如其名,成年后,牛果然成了这个襁褓中的婴儿人生的重要根基,成败起落皆与奶牛密不可分。
牛根生的养父养牛送奶三十多年,养母没有正式的工作,靠打零工赚钱。这个刚刚迎来新生命的家,在呼和浩特的寒风中随风摇曳,一家人仅能够勉强糊口。
比之物质的清贫,社会的歧视更像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牛根生的养父曾经当过国民党的兵,养母又是过去军阀的姨太太,在那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不难想象这个家庭会遭遇些什么。
稍大些时,牛根生就经常跟着成分不好的母亲扫大街,因为怕人看见,常常要在凌晨三四点就起来,赶在邻里还没起床之前,把大街扫完。
后来,病重的母亲被人欺负,围观的人丢来石子,在一旁看到母亲受人欺负,牛根生心如刀割。
可年少的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冲上前去抱住母亲,用自己的身体帮母亲挡下石头……
牛根生的人生起步,离不开养母对他的谆谆教导:“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
年少的牛根生虽不明白其中的深意,却把这几句话身体力行。
养母素来严苛,但她的言传身教却养成了牛根生豪爽仗义的性格,并影响了他一生。
他有了钱,从不私藏,叫来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花;有好玩的,也不独占,主动拿出来和好朋友分享;路见不平,绝不旁观,冲上前为好哥们伸张正义。
他被小伙伴称作“及时雨”,大家因为他的仗义聚在他身边,有了难以决断的事情都请他主持公道。
就这样,这个“黑五类”家庭出身的孩子,出人意料地赢得了所有小伙伴的尊重,成了当地的孩子王。
1978年,做了5年养牛工后,牛根生子承父业,“顶班”进了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场,成为一名养牛工人。
虽然最初只能从最基层的洗瓶工做起,但牛根生勤敏好学、踏实肯干,一步步从车间主任、分厂厂长、总厂副厂长升任至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几年后,大黑河牛奶场并入伊利,年轻有为的牛根生也因为出色的业绩,被时任领导看中,35岁的他独当一面,全面主持冰激凌、雪糕生产。
1997年,牛根生独特的营销才华第一次崭露头角,在他的精心策划下,乳业界第一次席卷全国的广告风暴应运而生。
伊利苦咖啡冰激淋广告词“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被推广得街知巷闻。
依托出色的营销,苦咖啡这一个单品的年销售额就高达3亿。
苦咖啡营销大获全胜后,牛根生一鼓作气,及时抓住亚特兰大奥运会这个超大社会热点,为伊利雪糕做了一系列成功的营销。
经过牛根生的妙手推动,伊利雪糕年销售额飙升至7亿元。
而雪糕这个产品品类,在10年前的销售额仅为15万元,销售额实现了质的飞跃。
牛根生也把小时候为人仗义的性格带到了伊利,这让他当时在员工当中的威望,甚至超过了当时的伊利老总郑俊怀。
一次,一位通勤车司机生病,牛根生跑去代劳。
一个新工人不认识牛根生,一个劲地向别人夸奖牛根生:新来的胖司机态度真好,让他停哪就停哪。
公司里谁家有红白事、谁家庭有困难,他第一个冲在前面伸手支援。
有工人得了癌症,公司组织捐款。他作为副总,第一个捐出了1万块钱。
下属对他感恩戴德,但老总郑俊怀却勃然大怒:
“他一个副总捐1万,那我这个老总该捐多少?!”
●郑俊怀
在公司风生水起的牛根生,不经意间,触动了郑俊怀的逆鳞,最后落得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
1998年,郑俊怀避开牛根生,流着泪对在座的董事会成员说:“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牛根生为了保持大局稳定,含泪离开了风雨同舟16载的伊利。
离开时,或许他自己都不曾奢望,日后会打造出与伊利平分半壁江山的乳业帝国。
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速度
当时充满委屈和痛苦的牛根生,最终选择来到了北京大学进修,40岁的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
在这段时间里,牛根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听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课,这让他得以重新反思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有了理论的指导。
作为一个在锤炼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牛根生有着扎实的实践经验。北大的沉淀与升华,更是让他把经商的理论与实践融汇贯通。
很快,他就在心中规划好了未来事业发展的蓝图。
1999年,在旧部下的殷殷期盼下,牛根生带着他最初的追随者们共同成立了新公司:蒙牛乳业。
可刚刚成立的蒙牛却面临很多致命的问题:生产奶制品却找不到奶源。
乳业界有种说法:“得奶源者得天下。”
呼和浩特市的奶源基本都被伊利垄断,蒙牛想在其中捡漏,比登天还难。
勉强得来的原奶还被竞争对手半路拦截,牛奶被当场倒掉。
在本地没有足够的奶源,且多次被人背后捅刀,初生的蒙牛摇摇欲坠。
“三无”困境之下,牛根生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采取了“倒逼措施”,改变一贯先寻找奶源再考虑市场的做法,提出“先市场后工厂”策略。
在他的运作下,蒙牛把许多牛奶产品工厂变成了自己的加工车间,不把控生产供应,将重点放在销售环节。
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人一觉醒来,发现一些主街道突然冒出成排的蒙牛广告牌:
“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
就在老百姓纷纷讨论这个神秘的蒙牛是什么来头的时候,蒙牛的广告牌一夜之间被砸得面目全非。
面对斩尽杀绝,牛根生选择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仅没有向有关部门报案,还在公共场合表示伊利是民族乳业老大哥,言语之中充满了对老领导的尊敬。
事情曝光后,人们出于对牛根生的同情,舆论一边倒地站在牛根生这边。
幕后有人本想打击蒙牛,却没想到因为牛根生的肚量,反而把蒙牛的名气炒了出来。
在本地市场处处受伊利排挤,蒙牛又把目光转向了其他地区。
他将目标定在了深圳,然而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深圳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认洋品牌,许多民族乳业曾在这里铩羽而归。
牛根生充分了解市场后,策划出一套令人耳目一新的营销策略。
他让员工穿着蒙古服装打着横幅和标语到各个小区门口,横幅上写着“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纯天然无污染的牛奶,不尝,是你的错;尝了不买,是我的错”,免费送奶给居民品尝。
小区的居民被这个颇具特色的营销方式吸引,纷纷过来围观品尝,果然被这醇厚回甘的口感吸引,纷纷到超市询问有没有蒙牛的奶。
就这样,蒙牛的产品在深圳各大超市迅速火了起来。
这样看似离经叛道的经营模式却在短短两三年间获得巨大收获,牛根生盘活了7.8亿资产,做到了其他企业需要五六年甚至更久才可以完成的扩张。
2001年到2004年,蒙牛销售收入从7亿元跃升至72亿元,足足翻了十倍。
完成初始积累后,牛根生的蒙牛乳业一鼓作气,抓住“神五”“春晚”“超级女声”等社会热点事件,打造“乳都”概念广告等,营销操作玩得风声水气,知名度以及品牌人气迅速飙升。
●蒙牛酸酸乳冠名《超级女声》
此后,“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成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广告词。
从那时起,蒙牛在中国乳制品市场上一路凯歌,很快便达到跟伊利平起平坐的地位。
2004年,蒙牛登陆香港股市,后来居上,变身投资机构最青睐的资本宠儿。
而到了2007年,蒙牛的营业收入一举飙升至213亿元,成为第一家该项数据突破200亿元的乳品企业。
有不少人,把牛根生的商业“第二春”,称作是一场“蒙牛奇迹”。
就连CCTV都形容说:“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放弃多年打拼成果,从伊利默然离开的牛根生,终于再次凭借自己的努力站上了乳业帝国的巅峰。
但他没料到,蒙牛发展最顺风顺水的高光时刻,也是这个传奇品牌大厦倾覆的毁灭开端。
恰如人生,月盈则将亏,水满则近溢,成与败,恰如硬币双面,哪个都不会一直缺席。
世界是属于有心人的
2008年奥运会的乳制品赞助商之战,仍是伊利蒙牛之争。
最终,蒙牛功亏一篑输给了伊利,但痛失奥运赞助,这只是品牌真正滑铁卢的小小前奏。
半年后,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整个中国乳业都受到重创。
根据资料显示,蒙牛方面倒掉了近三万吨原奶,亏损额直逼9.486亿元。
整个乳品行业遭遇最大的信任危机,蒙牛更是直接被钉死在“坏公司”的耻辱柱上。
遇此重创,三聚氰胺自然是最根本原因,但其中也有早期过度营销的反噬作用。
为了尽快打开市场,蒙牛早期浓墨重彩打造了民族乳业、人文企业、热心公益等正面形象,这些形象越是深入人心,三聚氰胺事件对民众的冲击力就越大,其效果,不亚于如今明星“塌房”。
丢失市场的同时,蒙牛还面临着更加直接的股权危机。
由于品牌口碑受损,投机机构疯狂抛售蒙牛股票,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资金支持,牛根生将彻底失去对蒙牛的控制权。
危机之下,他写了封“中国乳业的罪罚治救——致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及长江商学院同学的一封信”,向曾经的校友求救。
柳传志、俞敏洪等人及时伸出援手,解了他的燃眉之急,50岁的老牛收到大家的钱后,哭得像个孩子。
那时,国内没有足够的设备检验三聚氰胺,大批量原奶都没有经过检测,管理层都在犹豫要不要拒收。
牛根生却坚决地说:“所有未经检测的奶,全部倒掉!”
就这样,蒙牛总共倒了近3万吨原奶,相当于190多万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约损失1亿元;产品该召回的召回,该退款的退款,又损失了约20亿元!
不久,根据国家统计的三聚氰胺含量报告,三鹿危害健康,其他三大乳业的含量不可与此同日而语。
不敢说蒙牛的产品就是“一尘不染”,但质检的结果还是显示出了他们对奶源的重视与把关。
牛根生硬是凭借一己之力,保住了蒙牛的商誉。
正如他所说的,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
但要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
从当初50块钱被卖掉的弃婴,到如今估值千亿的商业帝国,牛根生花了60年,证明了一句话:
世界终究不是有钱人的,不是有权人的,而是有心人的。
设计:周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