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不能编修总谱的三大原因是什么?
——郭谦
总谱又称统谱,是统谱统修,一般是某个姓氏族群,因为有一个共同的血缘始祖,自该始祖向下,整个族群统一世系源流、各个大小分支合族联宗、归统到一起共同编修的族谱。
总谱是一个宏大的家族史工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核心是同宗共祖、源流脉络清晰,统一而用规范体例编修的宗谱。它包含全国总谱、各省支谱,各地市分支谱及各村镇支谱等,每级支谱都有世系卷、世表卷、文化卷(典型人物传记、文化作品、祠堂修建记、家谱修撰记等)。
各种总谱、统谱图2
从全国的家谱各种资料信息获悉,全国姓氏总谱(通谱、统谱、联谱)大约有76部:如华夏茹氏通谱、世界叶氏总谱、孔子世家谱、中华乔氏统谱、中华裴氏总谱、中华王氏总谱、中华高氏总谱、中华邱氏总谱、中华訾氏总谱、中华郅氏通谱、中华方氏通谱、中华班氏总谱、中华苑氏总谱、中华帅氏总谱、中华谭氏总谱、中华吕氏总谱、中华钟氏总谱、中华许氏通谱、中华喻氏通谱、全国顔氏总谱、中华蒋氏通谱、中华蒋氏西南联谱、贵州蒋氏宗谱、湖北潘氏总谱等。
作为一个郭姓后裔,我也希望郭氏家族有一个郭氏总谱,但三大原因致使我们郭氏不能编修总谱。
一、共祖的问题。
我们郭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任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周初年的虢序为郭姓得姓始祖。郭序后裔,尤以晋阳一地郭氏家族最出名,秦汉以后以颍川郭氏著名,唐代以后以太原郭氏、汾阳堂郭氏著名。我们的共祖是谁?就必须从共祖开始修纂。
郭氏共祖是虢叔吗?是虢仲吗?还是郭序、郭亭?还是郭子仪?都不是。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上古就有郭侯,夏朝大禹时代有两个驾驭手:郭支和郭哀,商朝大臣郭崇在历史上很有名,但他们也不是我们的共祖。孔子世家谱是以孔子为共祖开始向下编修的,刘氏宗谱以刘邦为共祖开始向下编修的。
从家谱发展史上看,我们郭氏在唐代以前没有帝王,没有官府世存古老的家谱,即使郭隗、郭蒙、郭亭、郭忠是汉代以前的名臣,也不是我们的共祖。汉代、南北朝的士族曾修编不少家谱,郭氏可能有家谱,但唐末五代“五胡作乱”几乎杀尽了士族,销毁了士族的家谱,宋代的各种姓氏家谱都是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又因为战争不断,家谱遭到一次次摧毁,宋代有些郭氏从山西、河南迁徙到南方、国外,他们保存了一些郭氏古家谱,作为依据,南方郭氏编修家谱能从子仪公连接到现在。而北方郭氏只有明清古家谱,难以清晰地向上连接。目前,子仪公的郭氏后代约五六百万人,还有的郭氏族人不是子仪公后代。子仪公只是唐朝人,比起前代诸多郭氏先贤,他也不能当郭氏的共祖。
由于没有明确的共祖,就没有源头,也就不可以进行郭氏总谱的编修。
二、没有充足的史料或考古文件作为总谱编撰的依据。
目前,我们看不到一本宋版本的郭氏家谱,更谈不上唐代以前的郭氏家谱。而明清时期修订家谱,出现过全国性造假的陋习和风气,那时郭氏家谱的溯源世系图,是把唐代以前的各个朝代(春秋战国、秦汉)的郭氏名人统统罗列在一起,迎合了一些人攀附名人的心理。但只要考辨,这些名人叠在一起的古家谱,并不是传承有序的真实家谱。
由于没有宋代以前的古家谱为依据,我们就无法理清楚各地郭氏分支发展的脉络,分支越多,梳理难度越大。国内郭氏有一千七百万人,加上国外的有两千多万人,上万分支。
搞总谱就应该把各个分支收入,而现在有家谱的分支只是郭氏其中的一小部分。既然是中华郭氏总谱,就必须收齐大部分。而要收全现有的各地郭氏家谱、宗谱、族谱是很难的事。如据了解我们江苏有二十多个县市某某镇乡有郭氏家谱,要收集这些都不容易,图书馆也买不到,也没有联系方式等等。目前,有的郭氏研究单位已经收集了一百多本郭氏家谱、宗谱,只是沧海一粟,远远不够。
三、没有可信的机构对现有的郭氏人员进行统计。
现在全国各省市,有多少地方的郭氏建立了完备的组织及编修机构?现有的郭氏宗亲组织是否能真正代表一个市、一个省?
郭氏总谱编修委员会不是官方组织,没有经过工商部门、民政部门登记,也没有学术单位支撑,就没有权利向下分配工作,即登记、核查、分析、梳理、论证等,不能把在世(现当代)的大部分郭氏人员收进总谱里。那还是总谱吗?
家谱属于历史书籍和文献,无论正式出版与自行印刷,国家法规上写明:不能造假。一旦造假就会被封查、追究责任等。
由于第二第三原因,我们郭氏联谱、统谱也不可以搞,只能搞《中华郭氏家谱精要汇总》这类图书。
姓氏文化图书照片
没有郭氏总谱,我们郭氏文化还是可以不断发展的,可以编修《郭氏文化词典》《郭氏名人大辞典》《历代郭氏精英传》《当代郭氏名人传》《当代郭氏祠堂、宗庙简介》等等。可以开展各种郭氏联谊活动,宣传郭氏好的家风、家训、优秀事迹等等。
只要有助于郭氏文化发展的事(符合国家政策法规)都可以想,都可以做。我想只要为推动郭氏文化发展做了善事、好事,郭氏明眼的人都会记住他,甚至历史也会留下其业绩。
写于2024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