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忍诚善:四朝老臣郭子仪的故事(深度好文)

时事   历史   2024-12-06 11:19   广东  
慎忍诚善:四朝老臣郭子仪的故事
郭肇鹏

按:我族妇孺老幼皆知,我们是郭子仪公之后,那么,子仪公有哪些令后世敬仰的功勋和睿智?

网上关于郭子仪公的短故事或传说也不少,但是,或过于单薄、过于零散,或演义成分过多。

于是,笔者在广泛收集和系统整理基础上,尝试把这些故事集中于一处,既方便传播,也利于勘正误谬。更期望,今后可避免“欲了解子仪公的伟业,需要东寻西找”之窘境。此处故事,取故事一词广义,即旧日之事。

笔者认为,即便集中讲述这些故事,也要有倾向性选择,不应包罗全部;要明确计划向族人传递哪些内容,一些细节可点到为止,让有兴趣的读者依此做进一步探寻。竭力尝试在有限篇幅内,尽可能多地传递重要信息(文/图/赞/评)。既要传送确定史实,也要载录有影响的传说。即便以故事形式,也要忠实于历史,不能随意演义。

倘若本文辑录的故事,能让子仪公后辈领悟子仪公“慎忍诚善”处事风格背后的睿智,更不枉笔者的一番辛苦。

本文最初是为山东福山郭氏现代体家谱通识卷而撰写的。本着郭家祖先故事,郭家人共享之,现与郭氏宗亲分享。希望不吝指正,以期更好。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是史家对大唐中兴名将、四朝老臣郭子仪(697-781)的评价。

他率军平定“安史之乱”,收复失地,有再造唐室江山之功。他一生赤诚报国,却从不拥兵自重,令皇帝深深倚重;他为人宽厚,令朝野感佩,连敌人都对其心服口服。

郭子仪的为臣之道成为古今称颂的一个传奇。



再造江山之功


武则天神功元年(697),郭子仪生于华州郑县(今陝西渭南市华州区)。其父郭敬之,历任吉、渭、绥、寿四州剌史,赠太保,逝后被追封为祁国公。

郭子仪自幼习武,熟读兵书。唐玄宗开元初(713-716),以武举异等(后世称为武状元)的成绩,补任左卫长上(京城卫戍部队左卫的下级军官,从九品下)。此后,他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

唐玄宗天宝八年(749),郭子仪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五年后又改封为天德军使,兼任九原(今内蒙包头九原)太守、朔方(今内蒙鄂尔多斯地域)节度右兵马使。

奉诏讨伐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在位:712 -756)慌忙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令他率军平叛。

年近60 的郭子仪迅速披挂上阵,率军出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等地,为官军进军河北扫清了道路。

后来,他又与名将李光弼率 10 万大军,在九门城(今河北藁城)、嘉山(今河北定县)等地大战史思明,杀敌数万人,获得全胜。

克复两京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潼关失守后,唐玄宗仓促逃往成都。稍后,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南)即位,是为肃宗(在位:756-762)。

唐肃宗即位后,重新部署军事力量平叛,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旧兼任朔方军节度使。

至德二年(757)九月,唐肃宗向回纥借兵 15 万,以自己的儿子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兵收复两京(长安和洛阳)。

临行前,肃宗对郭子仪说,事情成败,在此一举。郭子仪则说:“此行不捷,臣必死之!

在郭子仪的指挥下,唐军接连收复潼关、陕州(今河南陕县),然后一举攻下长安。

接着,郭子仪又挥军东进,与 15 万叛军交战于新店(今河南郏县西)。郭子仪派 2000 名精锐骑兵打头阵,命 1000 名弓箭手设伏,令回纥军队从敌军背后偷袭,自己则率主力大军迎战。后来叛军中伏,腹背受敌,一溃千里。

郭子仪乘胜收复洛阳。继而河南、河东、河西之乱皆平。

消息传到朝中,唐肃宗欣喜万分,立即封郭子仪为代国公。十一月,郭子仪自洛阳入朝,肃宗遣仪仗队迎于灞上,唐肃宗对郭子仪说:“大唐江山虽是朕的,却是由爱卿再造的啊(‘吾之家国,由卿再造’)!”

到了唐代宗(在位:762-779)时,郭子仪再次被任命为副元帅,继续剿灭“安史之乱”的残余部队。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持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

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同年,吐蕃乘乱攻占了长安,唐代宗弃都而逃。郭子仪临危受命,率兵声东击西,使吐蕃军队阵脚大乱。他又在长安城中安插内应,里应外合,仅用 15 天便击退了吐蕃军队,收复长安。

平叛仆逆

不久,唐朝将领仆固怀恩举兵叛乱,联合回纥、吐蕃军队攻打长安。郭子仪派兵守城,但不出击。他对将士们说:“这些叛军以前都是我的部下,如果速战会激发他们的斗志,而拖延则会让他们无心恋战。”

果然,叛军不久便溃散而退。

广德二年(764),仆固怀恩联合回纥、吐蕃等 30 万大军卷土重来,又攻到长安城下。唐代宗急忙将郭子仪从河中召回,抵御贼兵。郭子仪深知只有争取与回纥结盟,重点打击吐蕃,才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于是决定亲自前去游说回纥军。将领们主张带 500 精骑随行。郭子仪说:“500 骑兵怎么抵挡十万人马?那倒成给我惹祸了”

郭子仪以 68 岁高龄单骑赴回营,既不穿盔甲也不带武器。回纥将领见状连忙上前迎接。

郭子仪与回纥将领畅叙“安史之乱”时并肩作战的情谊,终于令回纥与唐朝联盟,粉碎了仆固怀恩的阴谋。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免胄图》局部,北宋 李公麟)
乾隆在此處題字:“子儀誠喻,葛羅欽服,胥於握手中形之。公麟妙蹟,所見甚多,此為第一。

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功高难免震主,何况郭子仪手握重兵,威名远扬。

郭子仪之所以能做到“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一是因为他忠心耿耿,每当国家遇到战事,便一马当先,即便到了七八十岁高龄也是如此;二是因为他谦逊谨慎,从不居功自傲,无论手握重兵还是身在前线,只要皇帝召他回朝,从未延迟或推脱;朝闻命,夕引道,守人臣之礼,信命而行;三是因为他宽厚大度、隐忍以行,即使皇帝对他猜忌打压,仍然全力效忠。不怨天,不尤人。

郭子仪的处世风格,处处合于老子的“冲而用之或不盈”的大经大法。真正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无怪其生前享有令名,死后成为历史上“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绝少数名臣之一。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郭子仪与九位节度使共同讨伐“安史之乱”的叛军。

肃宗恐怕郭子仪、李光弼等功劳太大,难以驾驭,便不立元帅,由他宠信的宦官鱼朝恩统一节制。

鱼朝恩不懂兵法,处处加以阻挠,动辄掣肘,致使王师虽众而无统率。在战场上,各个将领就互相观望,进退失据。不得已,又诏郭子仪为东畿山南东道河南诸道行营元帅。鱼朝恩因此更加忌妒,密告郭子仪许多不是。肃宗于是又诏郭子仪交卸兵权,回归京师。郭子仪接到命令,不顾将士的反对,瞒过部下,独自溜走,奉命回京闲居,一点也没有怨尤的表示。

后来,史思明再次攻陷河洛,西戎又逼据首都,朝中无将。

经朝廷的公议,认为郭子仪有功于国家,现在大乱未靖,不应该让他闲居散地。肃宗才有所感悟,不得已,只得起用郭子仪。诏他为诸道兵马都统,郭子仪接到命令后立即整军待发。

这时候,唐肃宗已经病情危重,不见朝臣。郭子仪便再三请求说:“老臣受命,将死于外,不见陛下,目不瞑。”因此才得引见于内寝,肃宗吩咐说:“河东的战事,都依仗爱卿之力了……”郭子仪痛哭流涕,连声应允。

肃宗去世后,当时和郭子仪并肩作战、收复两京的广平王李豫(初名李俶)继位,是为代宗(在位:762-779)。唐代宗即位后,对功高位重的郭子仪有些心存忌惮,又因亲信程元振的谗言,暗忌宿将功大难制,罢免了郭子仪的一切兵权职务,派他去督造皇陵。郭子仪感觉形势不利,一面尽力督筑好肃宗的陵寝,一面把肃宗当时所赐给他的诏书敕命千余篇(当然包括机密不可外泄的文件),统统都缴还上去,才使代宗有所感悟,心生惭愧,自诏说:“朕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疑。

时隔不久,梁崇义窃据襄州,叛将仆固怀恩屯汾州,暗中约召回纥、吐蕃寇河西、践径州、犯奉天、武功。代宗也同他的祖父唐明皇一样,离京避难到陕州。不得已,又匆匆忙忙拜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坐镇咸阳。

这个时候,郭子仪因罢官回京以后,平常所带的将士,都已离散,身边只有老部下数十个骑士。他一接到诏命,毫无怨言,立即赶赴沙场。因身边无兵,只好临时凑合出发,藉民兵来补充队伍,一路南下,收集逃兵败将,加以整编,到了武关,又收编驻关防的部队,凑了几千人。

后来总算碰到旧日的部将张知节前来迎接,才在洛南扩军、阅兵,屯于商丘。因此,军威大震,使得吐蕃夜溃遁去,再次收复两京。

皇帝对郭子仪的最终信用,这样圆满的结局,着实令人羡慕。但是,在平定“安史之乱”及之后的一段时期,郭子仪也确是经历了三次起落。

虽然郭子仪的慎忍诚善最终化解了这种厄运,但是,也消耗了他很多的智慧和精力。这不仅是他个人官宦命运的起伏,更影响到社会进步发展的进程。

仆固怀恩本来是郭子仪手下的一员偏将,朝廷因为猜疑郭子仪,扶持他接任郭子仪。

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特别是后期剿灭史思明的战争中,舍生忘死,冲锋陷阵,深得皇帝信任。仆固怀恩虽然勇猛无比,却没有郭子仪忠诚,他从朝廷对待郭子仪之中已看出苗头,知道平定“安史之乱”以后他就没有作用了,于是打起了玩寇自重、树立异己、拥兵一方的算盘。所以他极力将史思明投诚的旧将推荐为河北重镇的节度使,与他们搭帮结伙,还拼命拉拢勾结吐蕃、回纥、不丹等国,形成自己的势力。

后来仆固怀恩因不满足于朝廷的待遇,直接质问皇帝对他的不公,干脆打出反旗,成为引吐蕃、回纥攻打唐朝的反臣。可见,不用郭子仪而江山动乱,险些断送唐朝命运。

唐朝的衰落自然是“安史之乱”造成的,但闲置郭子仪而用人不当也是重要原因,直接影响了唐朝的中兴大业。

试想如果皇帝至始至终信用郭子仪,至少“安史之乱”能早平定 4 年,不会出现后来史思明又一次的反戈一击的第二次灾难;也不会出现用仆固怀恩代替郭子仪,从而养患遗害,直接造成了其后更为严重的藩镇割据之势。那样,我们引以骄傲的唐朝就不会那么早地衰退,中华文明就会更为绚丽夺目。

可惜历史从来没有这种假设。国家的衰退和民族的劫难,有时确实是归咎于统治者用人的错误。虽然不用郭子仪只是个人的去留,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却失去了一次发展的机遇,这些个人际遇和国家命运的联系总令后人感叹不已

郭子仪率兵打败吐蕃后,唐代宗不敢回长安,决定将洛阳作为国都。郭子仪便上疏说:“长安的地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近来被吐蕃侵犯,是因为军队不精,政务荒废。陛下若忧虑长安遭到掠夺后物资匮乏,只要组织重建,安抚百姓,训练军队,不出一个月就会有起色。”

唐代宗看到郭子仪的上疏,感慨地说:“郭爱卿对国家一片公心,功在社稷,朕要及早回到长安。”

唐代宗回京后,亲自下车扶起叩拜在地的郭子仪。

其后,唐代宗又赐给郭子仪免死牌,并在凌烟阁为郭子仪画像,以表彰其功绩。

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缅怀开国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太宗以后的皇帝,陆陆续续也将一些功臣绘入凌烟阁。

可见,画像能入凌烟阁,这是多么大的荣耀。


郭子仪凌烟阁画像

唐德宗(在位:779-805)更是尊郭子仪为“尚父”,礼敬有加。

建中二年(781),85 岁的郭子仪病逝,唐德宗废朝五日,命群臣吊唁,又亲临安福门送葬,并违反礼制,将他的坟墓加高一丈。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忠武”这个封号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对武将最高的封号,也是对武将最大的褒奖。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


郭子仪深受皇帝倚重,却不为朝臣所忌妒,这是因为他为人仁厚,素来与人为善。他带兵素来也以宽厚著称。

与郭子仪齐名的将领李光弼,曾经对郭子仪心有不服。“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要选一名将领出任河北节度使,郭子仪出于公心推荐了李光弼。

李光弼以为郭子仪有意让自己去送死,便愤愤地说:“我死后,请你不要加害我的家人可以吗?”

郭子仪真诚地说:“我推举将军,完全是因为将军的才能。如今国难当头,我怎么会借此报私仇呢?”

李光弼听后万分惭愧,便与郭子仪尽释前嫌。

唐代宗时,郭子仪与宦官鱼朝恩的恩怨很深。

有一次,鱼朝恩邀请郭子仪同游章敬寺,以表示尊敬和友好。这时的宰相是元载,也不是一位太高尚的人物。元载知道了这个消息,怕鱼朝恩拉拢郭子仪,使自己处于不利境地。因此,元载派人秘密通知郭子仪,说鱼朝恩的邀请,是想要谋杀他。郭子仪的门下将士,听到这个消息,极力主张要带一批武装卫队去赴约。

郭子仪却毅然决定不听这些谣传,只带了几个必要的家僮,很轻松地去赴会。他对部将们说:“我是大唐臣子,如果他没有得到陛下的命令,怎么会加害我?如果他手握陛下的密令,我就更不能不去。你们又怎么可以反对呢?”

就这样他到了章敬寺,鱼朝恩看见他带来的几个家人戒备性的神情,就非常奇怪地问他有什么事。

于是郭子仪便将有关鱼朝恩要加害自己的流言如实相告,并说自己不会相信这些。所以只带了几个家僮来。如果真有其事,免得鱼朝恩动手时,还要煞费苦心地布置一番。

他这样的坦然说明,感动得鱼朝恩掉下了眼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如果不是郭令公你这样长厚待人的大好人,这种谣言,实在叫人不能不起疑心的。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郭子仪的祖坟被盗,朝臣纷纷猜测是何人所为。

有传说,是鱼朝恩派人暗地挖了郭子仪家的祖坟。代宗也为这件事,特别安慰郭子仪。

然而,郭子仪却主动上表说:“臣常年率兵征战,杀戮了很多人的父兄。如今臣的祖坟被盗,是上天对臣的责罚啊!臣该好好反思自己的罪行。”

满朝文武听后无不感佩郭子仪的气度和胸怀。

郭子仪不仅获得朝臣的称誉,还深受曾与之交战的敌兵的敬重。回纥人常称他为"郭令公","神人"。"安史之乱"的叛军部将也有很多后来归降到他麾下,听命于他。


府门皆开乃我心坦荡


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可以说是关键性人物,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加入,安史之乱才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因此,为了嘉奖郭子仪的功劳,皇帝赐封他“汾阳郡王”。

皇帝不仅奖赏了郭子仪,甚至,还授予了他的儿子们极高的官位。唐代宗还将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下嫁给了郭子仪的六子郭暖。

著名的传统故事“打金枝”,就是说的郭暧与升平公主的故事。

汾阳王八旬寿辰,八子七婿纷纷前去拜寿,惟独升平公主恃贵不至,引起议论,郭暧心下愧忿,回去怒打了公主。

小夫妻争吵中,郭嗳还说了悖逆之言:“你仗着你父亲是天子是吗?我父亲只是不想做天子而已!(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

公主含怒进宫,向父皇代宗告状。代宗说:“你不了解当时的情形。郭子仪他确实是如同其子所言,假使他想当天子的话,这天下岂是你娘家所有的呢?(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 于是安慰升平公主并叫公主回家。

郭子仪知道后,亦亲缚其子上殿请罪。唐代宗明事理、顾大局,非但不加责罚,反而温语相慰。

代宗安慰郭子仪说:“俗话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小俩口在私房里吵嘴的言词,怎值得当真去听呢!”

最后,在代宗和沈皇后的共同劝解下,小夫妻重归于好。郭子仪请罪回家后,杖责了乱说话的郭暧数十板子。可见郭子仪在皇帝心中的位置。

此事,《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也略记一二。

可以说,郭子仪一家,一夜之间就成为了长安城内显赫无比的存在。

《郭子仪拜寿图》([明]仇英)

汾阳王府第,位于长安亲仁里,虽“堂高凭上望,宅广乘车行”,但是庭堂却不求增豪逐奢。

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自建成以后,经常是敞开门庭,任由下官、杂役自由出入,无人过问,而且,还不派任何侍卫在府外把守。

这样一来,郭子仪的府邸成为了他人想进就进的公共场所。甚至,有人来拜访时,也不用对他进行通报,可直接进入其中。

不少人对郭子仪的做法感到奇怪,可他却依旧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他人的眼光.

一次,有位武将要去镇守边疆,行前到王府向郭子仪辞别,看到郭子仪的夫人和女儿正准备梳妆,要郭子仪为她们递毛巾、打水,就像使唤仆人一样。

在人们的眼中,郭子仪的这种行为根本就没有一点一家之主的样子,他更像是一个正在伺候主子的奴仆。所以,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整个长安城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人们更是将此作为饭后娱乐的笑料。

这件事很快就被这个手下传了出去。

郭子仪听到这件事的时候并没有任何反应。在他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可是,他的几个儿子就不这样想。在他们看来,郭子仪一家已成为整个长安城的笑料,这是一件十分丢脸的事。这件事传开后,郭子仪的儿子们便一同向郭子仪提出建议,并恳求父亲好好维护自己的威严,不为别的,至少也要像其他达官贵族一样,好好保护自己的门面。

郭子仪听后,淡然一笑说:“你们不懂我的用意。我之所以把府门打开,当然不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威严,而是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在安史之乱后,我一跃成为朝中最有权势的人。当荣耀降临在我身上的时候,危险也随之来临。我有五百匹马吃着官家的粮草,有上千的仆从吃着官家的粮米。往上没有我的位置,往下也没有可以仗恃的退路。假如我围起高墙、关闭大门,与朝内外的人不相往来。一旦与人结怨,有人诬陷我不遵臣子法度,那些贪图功利、陷害贤能的人就会和他们一道促成是非之事。到那时,我们郭家九族就会粉身碎骨,后悔都来不及。现在,我敞开大门,坦坦荡荡没有间隔;四门全开,让自己完全暴露在世人眼中,让别人知道我的府内没有任何隐秘的东西,有人想以谗言诽谤,也没有办法!('虽谗毁是兴,无所加也') 这样的话,即便皇帝忌惮我的权利,也不会对我产生任何怀疑。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家族才能安安稳稳地继续存在下去。”

子仪的这一席话让几个儿子恍然大悟,儿子们都十分佩服郭子仪的这种高瞻远瞩和器量!在他们觉得父亲的做法让自己丢人的时候,却是自己父亲对他们的最大保护。

此后,郭子仪一家人,不论做大将、做大官、做皇后,始终小心谨慎,不敢逾越权力,所以能善始善终。


故事三则


有一则故事,是在郭子仪的晚年。

他退休家居,像历代一些功臣那样,忘情声色,排遣岁月,以解皇帝心疑。那个时候,后来在唐史《奸臣传》上出现的宰相卢杞,还未成名。

有一天,卢杞来拜访他,郭子仪正被一班家里所养的歌伎们包围,正在得意地欣赏玩乐。

一听到卢杞来了,马上命令所有女眷,包括歌伎,一律退到大会客室的屏风后面去,一个也不准出来见客。

他单独和卢杞谈了很久,等到客人走了,家眷们问他:“你平日接见客人,都不避讳我们在场,谈谈笑笑,为什么今天接见一个书生却要这样的慎重。”

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很有才干,但他心胸狭窄,有仇必报。长相又不好看,半边脸是青的,好像庙里的鬼怪。你们女人们最爱笑,没有事也笑一笑。如果看见卢杞的半边蓝脸,一定要笑,他就会记恨在心,一旦得志,你们和我的儿孙,就没有一个活得成了!”

不久卢杞果然作了宰相,凡是过去有人看不起他,得罪过他的,一律不能免掉杀身抄家的冤报。只有对郭子仪的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还是曲予保全,认为郭令公非常重视他,大有知遇感恩之意。

另一则是,李太白与郭子仪的故事。

在郭子仪初出茅庐,担当小军官时候,因为不小心犯了军法,而被扣押。

这件事情被李白知道了。李白早就非常器重这位少壮军官,一听到消息,就来找到郭子仪的长官说情,这个长官也是李白的朋友,因此就从轻处置,平安无事。

等到后来安禄山造反以后,天宝十五年,李白在江西浔阳,却和另一位李家的皇子,永王李磷相识。李磷拉李白参加幕府。

永王名义上是起兵勤王,实际上也想趁机上台当皇帝,因而违抗肃宗的东巡诏命,结果兵败于丹阳,李白也受到牵累,在浔阳坐牢,后来又要被流放到夜郎。

好在郭子仪已收复两京,名震一时,功劳又大,他知道李白受到牵连致罪,就拿他的战功极力保奏,李白才蒙赦免。

这则历史故事,记载在唐人的诗话中,是否真实,尚待考据。不过一个名士和名将的知遇结合,却是人们情愿相信确有其事,而且也显见古人长厚,好人好事的一报还一报,很是痛快淋漓。

因此,昔日女诗人汪小蕴,在论史诗中有赞郭子仪的名句:“一代威名迈光弼,千秋知己属青莲。”青莲是李白的别号。光弼,指李光弼,迈光弼,是指超越李光弼的意思。

再说一则,半截拆封刀的故事。

唐《语林补遗》及 《资暇集》等史料记载有一则郭子仪平日节俭故事。

郭子仪,虽可享荣华富贵,但其平时却很是节俭,还经常废物利用,甚至将文书封面右侧的空白之处裁下来,积攒到年终交给手下官吏,让他们把这些空白封面纸粘结到一起,作记事本用。

在郭子仪的以身作则和要求下,手下官吏也十分注重节俭和废物利用。

一次,有一部吏裁纸的刀子折断了,这样,可用的刀刃长度不到一寸,但这位官吏却未将这片仅剩寸许长的折刀丢弃,而是将断刃磨得锋利继用。为方便好拿,他又将木片削成半环形,将折刃夹入以固,继续用来拆封、裁纸,其刀竟比折刃之前还好用。郭子仪嘉此官吏说:“真郭子仪部吏也”,意在籍此倡节俭之行,使众吏效之。

虽是一则日常生活的小故事,然而这则故事却有耐人寻味之处:按理官做到郭子仪的地位,平日不愁吃穿,官任上更不愁经费,日常生活上无需特别的处处节俭。然而郭子仪竟然连书皮空白处的纸都回收使用,由此可知其日常生活是非常节俭。下官更节俭。

一把拆封刀子,竟然被下官用到了极致,难道这下官本性就如此节俭吗?假如他的上级不是郭子仪,而是一个奢侈的官员,他是否还会如此节俭?

《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正是,上官节俭,下官更节俭,众人也就纷纷仿效。郭子仪并未三令五申号召节俭,但是他本身的节俭行为已经对部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刀刃折了,部下首先想到的是修一修接着用,而不是再买一把新的。

上述古书中,还记载了其它一些有关郭子仪一家的故事。

郭子仪为处理好与回纥的关系,为国分忧,主动要求捐出自己一年的俸禄,助国买回纥战马。

在郭子仪言传身教之下,其子女亦如此这般。例如,长子郭曜“以朴简自处”;就连六媳升平公主,亦为利民浇灌而毁掉自家的二盘水磨。

郭子仪去世前,遗嘱将四朝皇帝所赐名马珍物全部上交国库。当德宗皇帝又将所赐赐还后,郭曜身为长子,一无自留,全部散分给诸弟。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大臣将帅追奢逐侈,多大建府第,各穷其力而后止。唐德宗即位后,下旨将前宰相元载、前左仆射兼泾原节度使马璘及宦臣刘忠翼奢冠京城的豪宅华第拆毁。

时已辞去军权和各职的郭子仪,因一直谨守规制,未随潮追逐豪奢,甚至曾将自家京城的一处园林捐出。因之汾阳王府安然如前。由此可见,郭子仪若真是“穷奢极欲”,亦难免此劫。

由上也可知,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所言郭子仪“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的记载和评价,并非指郭子仪“侈穷人欲”、“穷奢极欲”,而是指郭子仪有条件“穷奢极欲”却未“穷奢极欲”,所以世人方为此不罪、不贬、不非之。显然,对诸如此类评价的解读,今人时有偏误

郭子仪年八十五而终,他所提拔的部下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来皆为将相。八子八婿,皆贵显于当代。“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已知史上的历代功臣,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主不疑、众不嫉、人不非?实在太难而特难了。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兔死狗烹”的例子,屡见不鲜,多不胜数。每个开国皇帝都会杀功臣,每个皇帝都会杀比自己有影响力的人。但凡是功高盖主的能臣勇将,几乎逃脱不了这个局面。

然而,只有郭子仪,异姓封王还能全身而退,家族延昌。“纲目一人”的称号,他确是受之无愧。他的这种谨慎、隐忍、坦诚、友善,正是打破盛极而衰诅咒的钥匙。

子仪公赞

五代 刘昫
猗欤汾阳,功扶卒仓。
秉仁蹈义,铁心石肠。
四朝靖乱,五世其昌!
为臣之节,敢告忠良。
汾阳颂辞
庐陵欧阳修撰
天宝末年,盗发羯虏。
孰为干城?汾阳尚父。
首提孤军,不避险阻。
转战逐北,谊不还顾!
六军西狩,伊谁当伫?
幸有东储,即位灵武。
克平两京,遂遭憎恶!
诡夺兵柄,退然闲处。
吐蕃入寇,承命出御。
收兵分屯,夜聚万炬。
贼疑且遁,尚疑首鼠!
复屯泾阳,虏来觇语。
令公诚存,可得一睹。
单骑免胄,往见赞普。
回纥罗拜,宴饮欢叙。
誓好如初,再奠区宇。
遇人以诚,猜息谋沮。
八子七婿,鹓鸾簉羽。
颔辩诸孙,多寿多嘏。

欧阳修以四言句式,颂扬了郭子仪的独著灿然。

汾阳王赞
杜甫◆承闻-节度入朝欢喜-绝句之十二
十二年来多战场,
天威已息阵堂堂。
神灵汉代中兴主,
功业汾阳异姓王。

杜甫认为,唐朝之所以能够中兴,首功当是 12 年征战并取得不世战功的郭子仪。

赞汾阳王像

范仲淹

令公名望冠萧何,

菖毫储勋汝更多。

心服蛮夷都将相,

身扶国祚宰山河。

钧衡屡秉分轻重,

鼎鼐端居召致和。

国像凌烟为第一,

名镌金石永难磨。

郭子仪画像(故宫-南薰殿名臣像)

郭子仪雕像

(座落故里:华州公园子仪广场,陕西渭南市华州区)

附:【郭进→履球→郭昶→郭通→敬之→子仪】

郭敬之(667-774):郭通之子, 子仪父。历吉(治今江西吉安市)、渭(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寿(今安徽寿县)、绥(治今陕西绥德县)四州刺史。累进阶中大夫,册勋上柱国。追赠太保、祁国公,谥贞懿。

子九:子琇、子仪、子云、子瑛、子珪、幼贤、幼儒、幼明、幼冲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陝西渭南市华州区),源于太原阳曲,高祖履球,曾祖昶,祖通,父敬之。唐开元初年武举异等(武状元)。

以武举入仕从军,累迁至朔方节度使. 平定安史之乱,有"再造唐室"之功, 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单骑退回纥,大破吐蕃,朝廷赖以为安. 德宗尊为尚父,加太尉。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中书令(宰相)。与唐代宗君臣之间相处二十四年之久,"权倾天下而天子不忌,功盖一代而君主不疑",其"德完道粹,完名高节"、"自秦而汉,无与伦比",为"后世百官楷模",有"千古一人"的称誉。享年八十五,赠太师.谥忠武,画像入凌烟阁

八子八女,子八:郭曜、郭旰、郭晞、郭昢、郭晤、郭暧、郭曙、郭


[附言]

本文内容,基本上,是现有各路严肃文章的汇总和重述。每隔一段时间,笔者就会上网搜寻,对一些内容做补充或周期性更新。因此,本文虽历经四年而成,但原创不多。

最大原创是在案语部分。其次,是按慎忍诚善的思路,采用夹叙夹议方式,对史料和议论进行重新组织。

在“故事三则”之前的内容,笔者参照新、旧唐书,进行了核实 、校正和补充。对重要年代和地名进行了标注和核对。议论部分的内容,多数可在网上搜索到原创出处。因是以故事形式撰写,故没有一一标明出处,希望原创者能理解。有一些内容,被诸多文章采用,实难分辨哪个是原创。少部分,是笔者有感而发。因此,凡可找到来源的原创思想和评论,归原创作者。事实上,网上的诸多所谓原创的同类内容,也有些是源自笔者早年的相关网文。有时,同样的内容和话语,因顺序的重组和插入的语境相异,所传达的意思和境界会完全不同。因此,凡因重组和重述所引起的错误和误导,文责由笔者自负。如有觉得侵权,请与笔者联系。

再次声明,本文最初是为自用而收集而写,现也仅是分享收集成果,无意争原创,即使部分内容和组织思路确实是原创。

汾阳人家
谈郭家事,传郭族史
兴郭家业,报国家恩
“汾阳人家”作为姓氏文化、传统文化传播平台,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原则,坚持以包容、中立的宗旨,提供作品发表园地,传递各类有益资讯。
所发文章版权和文责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您关注分享、来稿支持“汾阳人家”。

关注我们 学习郭氏文化
更多精彩(点击下面的标题可看)


为什么说“郭子仪是古时的百官楷模”?

关于郭氏源流叙事的一些思索(续)

也说唐故宋府君墓志铭中的“汾阳”

也说“汾阳”在哪里

关于郭氏源流叙事的一些思索

闲话郭氏续封阳曲

也说虢叔,郭序(修改版)(下)

西虢东虢始封君的另向随想

试绘禺虢与姬虢关系图

郭子仪后代的烦心事:西虢与序公

由《竹书纪年集证》看虢国辑注

不一样的叙事,提醒我们历史上有三位“虢叔”

瞿公世系探元:从逻辑上再看瞿公四子视图多样性

这几位先贤,郭家人最应记住的!

郭家故事:金台播誉  洛阳贤声

郭家故事:明朝吉安三兵部尚书侧记

点校:江西泰和郭子章祖父云塘居士墓志铭

点校:符竹郭氏族谱之郭氏南迁源流记

瞿公四子视图多样性的另一个逻辑解释

瞿公四子视图多样性的一个逻辑解释

慎忍诚善:四朝老臣郭子仪的故事

点校:泰和冠朝郭之美公墓志铭

郭氏符竹五派之下驿究竟在哪里?

金堂公主墓志铭出土后的思考

广东珠玑巷郭氏迁播小记

瞿公兄弟视图的历史演变

瞿公世系探原:一脉存异

天上有颗“郭永怀星”
论汾阳世泽的根基

你若喜欢,点右下方在看】

汾阳人家
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