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良渚论坛”|“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精彩集锦

旅行   2024-12-02 17:21   浙江  


11月26日,第二届“良渚论坛”“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平行论坛在杭州良渚举行,主题为“文明的再现——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多样性”。这是“良渚论坛”首次设置考古学主题平行论坛,为来自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搭建了一个增进学术交流互鉴的平台。



30余位中外专家分享考古成果,共话文明形态多样性,发现穿越历史的文明之光,增进理解,凝聚共识。





主旨发言(部分嘉宾)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  傅稻镰


良渚遗址或茅山遗址等地,当时整体作物的生产效率是比较高的。当作物的生产效率提高后,土地的利用率也能够提高,定居人群也会因此增加,从而实现了更快速地城镇化发展。


以此为拓展,您可以做一个对比,比如将石家河遗址和良渚遗址进行一个对比,一起去探索石家河遗址地区,究竟是如何支持如此大面积的以农耕为主的居住地。你会发现石家河遗址它是从长江往南部进行不断扩散的。


包括进入到中国的南部以及进入到东南亚地区,你也可以看到早期,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农业发展,还包括像广东省等地,他们整体的一个人群扩散率都是非常高的。


还有像是福建北部和泰国南部,这两地的扩散大概都花了100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从社会角度来看的话,人口扩散度跟作物的产量或者生产效率都是有紧密关联的。


所以你看到不同风格的农作方式,以及它的生产效率都会影响人口的密集和分散度。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宁远


考古发现研究证实良渚遗址的聚落演变与水管理的策略有巨大的关联。良渚遗址,处于山地平原的交界地,其整体聚落结构在良渚早中期之间,曾经发生过巨大的转变。


早期的时候,这些遗址不管是稍微高级点的或者低级点的,其实都是利用山前地貌改造的。形成了多中心的闪点式聚落。整个遗址群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在这个阶段,瑶山遗址是沿着这个山地高岗,形成一种类似于串珠状的结构。这个仪式空间都在山岗上成为串珠状的结构


一般的生活区位于左右下边比较低的地方,另外一个北村遗址,也是在山岗上的贵族区。它处于山顶,普通老百姓和贵族的墓葬都在此。也就是说在此阶段,这里的聚落规划主要是按照地势来分布。


到了良渚中期,发现在整个遗址群的中间,开始统一规划一个超大型的以莫角山为中心的礼仪空间。这个空间也就意味着统一规划的开始。但是因为它是在山体下游的一个平地,所以它也是一个暴雨中心。它上半年容易有洪水,下半年秋冬季容易干旱。在这个地区聚集大量人口,面临着一个水管理的严重问题。


降水季节性不平衡,良渚人的策略就是在周边山上所有的山口都建立了水坝,形成一套非常复杂的水管理结构。雨季时他把洪水延续在那个库区内,旱季城里缺水时水库就开始蓄水,从聚落的结构来说,我们认为良渚城市发展可能有一个过程。


在东边大概几十公里远的地方,曾经发现过一个另外一个中心型的聚落,称为玉架山。玉架山的几个聚落单体之间周边都是有环壕,其中以一个最大的环壕作为中心,彼此之间是没有稻田,和普通的聚落不一样。每个聚落单体里,房屋建筑和墓葬都是分排排列,代表了若干个具有血缘关系扩大家庭的组织,构成了家族聚落。玉架山由6个家族聚落组合,但是并没有完全合成一体,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这种关系。但它跟一般的农村是完全不一样。所以这可能是聚落往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中间形态。


良渚古城内部其实是以水来分割的,其初始状态可能就相当于玉架山的各个分离聚落,在这里把它拼合成了一体。所以形成了水来划分城市的格局。到了良渚晚期,古城形成城墙和外郭,即一个完整的都邑结构。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遗址状态。


同时,古城城内内城墙的出现,意味着这个人群组织的地缘关系进一步加强,城市形态完备,外城墙出现,标志着这个城市对外部聚落的吸附能力加强。成为了一个超级都市。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雷丁大学教授  史蒂文·米森


我们从良渚各式各样的考古证据中,看到了人类在当时拥有了农作物种植以及畜牧的能力。


与此同时,见证了良渚人居住环境周边的自然环境的一个变化,包括水利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等等,都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人类通过与自然界的相处,产生了各种思维和想法后,再根据人类的欲望重新打造成手工艺品,这就好像是人加诸于世界之上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从这些艺术作品,以及一些具象的艺术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可以看到其中体现了人、动物和自然之间的一种关系,由此也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的精神意识。


在良渚文化遗址中,我认为它给我传递的是人类关于世界的一种营运式思维,这也很好地彰显了现代人类的一个思维特征。当我们有了这种思维之后,就会不断地去进行语言的创新再造,以及现代心智的不断进步,因此也迅速推动了历史和文化的演进。从农耕文化到工业化,以及当下数字化的发展,人类现代化的语言,以及人类的文化孕育能力,都在不断推动文化的快速发展与变化。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  郑嘉利


杭州是在隋统一中国以后才真正建起的一个州郡一级城市。


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期间,写过一则非常有名的诗句:“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杭州的城市形态,到白居易时代,还是南边一个州城北边的一个县城。至于在南北两城之间的,其实还是不适宜人居的,因为钱塘潮会不时涌进来。在白居易之前,对杭州城市产生非常重要影响的是刺史李泌。李泌开了六井,把西湖的水通过地下的饮水管道引进城内。


但对杭州来讲,最重要的城市英雄,他既不是白居易,也不是李泌,而是吴越国王钱镠。钱镠对杭州重要贡献,一个是筑城,另一个建了捍海塘。


当时杭州的子城,就是杭州衙署在凤凰山上,凤凰山以南就非常靠近钱塘江在南边是没有空间。钱镠先建了一个夹城,相当于在北城墙的北面,建了一个很大的瓮城。瓮城保留了一个城门的遗址,宋代的时候叫朝天门,就是今天的鼓楼。在建夹城之后,又在南边的州城和北边钱塘县城以外,再套了一个外圈就是罗城。从此奠定了杭州城的基本形态:南北两头大,中间修长,所以杭州又叫腰鼓城。


钱镠对杭州,另一个非常重大的贡献,是在公元910年建了捍海塘。范围从今天的六和塔一直到艮山门。正是因为有了固若金汤的捍海塘,钱塘江在杭州段就向南改道了,钱塘江再也不对杭州城构成真正的威胁,杭州才真正成为一个宜居的城市。


钱镠这两个建设造成了“杭越易位”。什么叫“杭越易位”呢?在钱镠把都城定在杭州之前,杭州从来都不是我们浙江的中心城市,浙江最重要的城市始终都是越州绍兴。在钱镠时期杭州的政治及经济地位就已经全面的超越了越州。在唐末五代这个“干戈扰攘、四方鼎沸”的时代,杭州因三代钱王治理而成为乱世中的乐土,成为长江以南最繁华的城市。之后吴越纳土归宋,浙江未经战乱而入新朝,宋仁宗赵祯美名杭州“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从这个角度来讲,钱镠才是杭州城市的真正英雄。




精彩瞬间


“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平行论坛,除主旨发言外,围绕环境适应性与文明;经济模式与文明;资源、观念与文明;技术、水管理与文明四大主题,进行了主题对话。同时发表了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考古学家共识。



从上午开讲,到夜幕降临,考古学家们仍觉得意犹未尽。“今天加上上午的主旨发言和下午分组的对话,全天有30余个成果发表。发言的除了中国的考古学家,还有包括英国、土库曼斯坦、智利等9个国家的同行,我觉得今天的对话,完全可以用‘中外考古学家眼中的文明起源(演进)的研究这样一个题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应邀为论坛作总结发言,一抬头,窗外已是星光璀璨。正如当下的考古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来源: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潮新闻

良渚古城
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