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这座五千多年前的辉煌文明遗址
为我们打开了探寻过去的窗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雕塑记录的岁月
通过一组组栩栩如生的金属网格雕塑
解读良渚先民的生活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中国大型遗址的代表,为了真实完整地展示好良渚古城遗址,按照“保护第一,最小干预”“真实可逆”的原则,在充分尊重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有效性的基础上,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运用金属网格雕塑等手段,立体、全面地展示了良渚先民劳作生活的场景。
这些雕塑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刻画,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良渚文化时期,让我们得以窥见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状态与劳作风貌。
收获归来——步入古城的繁华
陆城门,一座由三处小型夯土台基构成的城门,是良渚古城唯一的一处陆路交通通道。陆城门呈“品”字形结构,通过这里,就进入了良渚古城的内城区域。据考古学家研究推测,五千多年前的城墙高度可以达到5-7米,能想象出是非常雄伟和壮观的。
为形象展示陆城门的形态,我们现在进入公园所能看到的是根据考古研究采取覆土加高,红色金属网格标识等方式,复原后的陆城门台基。
步入陆城门通道,映入眼帘的是生动的金属网格雕塑,它们记录着良渚先民打猎归来出入城门的生活景象。这组雕塑中,有良渚贵族带领着狩猎队伍满载而归,他们或肩扛猎物,或手提弓箭,可以想象得出猎人们身姿矫健,捕获了野猪等猎物,他们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仿佛能听到远古的欢呼声。
陆城门的雕塑如同一部无声的历史纪录片,让我们得以窥见良渚时期狩猎采集的文化。同时,这些雕塑也起到了遗产保护和展示的作用,让访客在参访中感受到良渚先民的智慧与勤劳。
南城墙区域
小舟悠悠入城门—水乡泽国的浪漫
离开陆城门,向东前行,就来到了南城墙遗址点。因五千多年前良渚地处湿地沼泽,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水路交通是当时最主要的出行方式。
除了唯一一座陆城门之外,每面城墙各有有两座水城门,整个古城共有8座水城门,城内外河道经水城门相接,构成内外水网与水路交通体系。目前我们发现良渚先民的交通工具主要有竹筏和独木舟,良渚先民大都通过水路交通来运送采集的物资。
在这里,几座栩栩如生的网格雕塑静立于水面,描绘着先民们划着竹筏悠然穿过南城墙东水城门的场景。金属网格雕塑中,良渚先民们站在轻盈而又稳固的竹筏之上,载着运往城内的陶器玉料等,手持长杆,在碧波荡漾的河道里缓缓行进。
这些雕塑不仅展示了当时良渚古城水路交通的便捷与发达,更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共生的智慧与勇气。竹筏悠悠,仿佛载着他们穿梭于古城的每一个角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古老的“水乡泽国”。
池中寺粮仓区域
良渚文化稻作文明—丰收的喜悦
池中寺又被称为池中寺仓储区台地,位于莫角山台地西南,面积3万平方米,四周在良渚文化时期被水面环绕,形成孤岛。考古发现池中寺出土的炭化稻谷总量足足有20万公斤,很可能是当时的一处大型粮食储备地点。
在池中寺区域展现良渚稻作文明的金属网格雕塑中,塑造了先民们农业劳作的生动场景,他们运用石犁、石镰、石破土器等农耕工具进行耕地收割,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翻地质量,使耕种劳作更便捷高效,这正适应了大规模水稻种植的需要。
这些雕塑让良渚古城的历史更加鲜活、生动,为我们展示了良渚时期稻作文明的辉煌。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沿水而居,辛勤劳作、繁衍生息,“饭稻羹鱼”的生活,见证了良渚时期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文明成就。稻作文明是良渚文化发展的根基,良渚文明能够一度辉煌,离不开当时发达的稻作农业。
良渚古城的网格雕塑
记录了良渚先民一幕幕生活片段
下篇我们将带领大家了解
良渚古城还有哪些网格雕塑
大胆发挥你的想象
在评论区留下你对网格雕塑的趣味解读吧!
参考资料:《神王之国:良渚古城遗址》《看见5000年——良渚王国记事》
审核: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