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级文艺学 范欣怡
《新鲁冰花:孩子的天空》
导演:陈厚坤 (2009)
这是一部笑中含泪的影片。古阿明(吴浚恺 饰)是国小四年级的学生,父母是贫苦辛劳的茶农。古阿明热爱画画,可他的画在旁人的眼中不过是肆意的涂鸦。班上来了一位名叫郭云天(陈至恺 饰)的美术老师,发现了阿明无限的绘画潜能,他决定帮助这个充满了天赋的男孩,让更多的人看懂他的画,欣赏他的才华。
郭云天想让古阿明当美术课代表,却遭到了学校的反对,最终家境优渥的林志鸿担任了此职位,只因林志鸿的父亲在村里有着很大的名气和很高的声望。在经历了无数次失望和挫败之后,郭云天终于发现自己的幻想在现实面前幼稚的可笑,他选择了放弃,黯然离开了学校。
在电影空间里,图像的作用更偏重于叙事,而色彩的作用则更多偏重于情绪,经由导演设计的色彩能够产生强烈的情绪和丰富的象征寓意。不同的色彩营造出不同的情绪氛围,情感不再是隐藏在人心深处的晦涩表达,借由色彩的表现力而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可观性。颜色具有象征意义,能够暗示剧情的走向和加深人物情绪的张力,是人物情感世界的外延与物化。
《新鲁冰花:孩子的天空》中五彩斑斓的颜色是具有感情特征的叙事元素,被用来表现当时情境下人物的情绪和影片试图传达的寓意。色彩的明度变化、冷暖对比、色调特征,通过人们视觉经验的联想,给人不同的心理作用,对揭示自然环境的时间和季节,传达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加强情绪的感染力,都能产生极强的作用。
一、 翠绿:茶园风光
电影开头的画面,正在写生的美术老师郭云天和质朴可爱的古阿明第一次相遇。层层梯形的茶园,矮矮古旧的石墙,青砖黑瓦的房屋。轻轻的风,淡淡的云,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农田巷陌,小溪潺潺,偶尔几声鸡鸣狗叫,每天一放学就背着书包顺着山间小道快乐奔跑回家的孩子们。一切都是那样清新,这俨然是一幅如诗如梦的记忆中的画卷!
现实中我们离开这样的乡间田园生活太久、 太远了,渴也望进入到那个画面中。电影的意境恰如陶潜诗中所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古阿明(剧照)
【色】是由视觉器官接受的形式因素,色彩能引起人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马克思认为“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人们对色彩的感受有着悠久的历史,绿色一般多与平静、和平、健康、宁静、生机、清新、朴实等情绪联系在一起。白色一般与“洁净、单纯、明快、朴实、纯真、清淡”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茶园的镜头悠长、广阔,色彩饱和度较高,绿色的茶树和洁白的云彩融合在一起,乡村充溢的生机与活力跃然于荧屏之上。电影展示出的乡村世界如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一样,古阿明清亮的眼睛亦如《边城》中翠翠小鹿般的眼眸。民风淳朴和谐,乡民勤劳朴实,在干农活的间隙擦去汗水,抿嘴一笑,继续乐观面对辛勤的劳作。
二、 金黄:拱桥夕阳
傍晚橘黄色的夕阳慢慢钻进薄薄的云层,刹那间染红了西边的天空,光芒金灿灿却不刺眼,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石拱桥和层层山峦镀上了一层淡金色,黄昏的小乡村被笼罩在柔和的阴影中,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河面上,闪着万点金光。
黄、橙、红三色融合,构筑了这样一幅油画般唯美的画面。黄色一般与明朗、欢乐、温暖、柔和、智慧、尊贵联系在一起,橙色多与活泼、温暖、欢乐、兴奋、积极的情绪结合,红色的无限温暖“表达了内在的坚定和有力的强度,它给人以力量、活力、决心和胜利的印象”。雪芬告诉云天,孩子对茶山的家庭而言,不仅是“劳动力”,同时也是未来的希望。古阿明的父亲虽然十分严厉,但其实非常重视和关心,因而在找不到他时才会那样紧张焦虑。
画面的整体构图也耐人寻味、意蕴深厚。夕阳占据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石拱桥占三分之一。合适的比例给人以匀称感和舒适感,既有规整与秩序,又有适度的变化与活泼。“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云天和雪芬在那石拱桥上留下了动人的剪影,在特写镜头中,他们眼中所显露的期待与希望,说明了他俩此刻心灵相通,互相理解,有一种温暖、单纯的朦胧情绪在两人之间暗暗流动。
三、深蓝:星空璨然
云天和雪芬一起望着深蓝的天空,明亮的星星,装点着人们纯洁的梦。这个场景很像梵高的画作《星月夜》,画面色调呈现蓝绿色,星云和树木流动着激情与动感。安睡的村庄那样宁静安详,给人自由广阔的时空感。笔者想到了萧红女士笔下的呼兰城,“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和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主题曲《鲁冰花》响起:“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妈妈的心呀鲁冰花。家乡的茶园开满花,妈妈的心肝在天涯,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星空正如云天寄给雪芬的信中描述的那样,“那一天在山上所看到的星空,似乎一伸手就能触摸得到,但是又好远好远……”
蓝色“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宁静。当蓝色接近于黑色时,它表现出超脱人世的悲伤,沉浸在无比严肃庄重的情绪之中。蓝色越浅,它也就越淡漠,给人遥远和淡雅的印象,宛如高高的蓝天。”蓝是天空、海洋的颜色,使人感到开阔、凉爽、深远等,常与平稳、优雅、深沉、真诚的情绪联系在一起。雪芬和云天互诉衷肠,看到现实世界中充斥的势利、不公,与孩子的天真单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个人的力量和才华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四、墨黑:乌云笼罩
夜幕低垂、乌云密布之际,山色湖光一片阴暗迷蒙。古阿明独坐山坡,泪珠滚滚,这个微小而精彩的镜头展示了阿明凄婉、悲凉的心境和复杂的内心冲突。画面呈现出黑色与灰色的基调,黑色通常与严肃、稳健、庄重、沉默、寂静、悲哀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表明人物内心深深的失落、悲伤、无奈。电影将现实与自然、意象融为一体、相互渗透,构成了感人肺腑的整体银幕形象。通过影像和环境来渲染故事叙述的社会中的黑暗。
阿明和许多儿童一样,成长过程中不喜欢读书,经常和几个死党一起调皮闹事,是父母和老师眼里调皮、不安分的学生。他虽然家境贫困,却天性乐观。古阿明最后的病逝其实是影片一开始就定下基调的叙事逻辑:他的生命如此短暂,如同一道瞬间即逝却耀眼的闪电。在逝去前,他眼神清莹,但看上去又是满足的,因为他在自己短暂的生命中,曾经拥有过来自父母、阿嬷的爱,还有来自欣赏他、懂他、教他的老师的爱。他去了另一个美妙的世界,那里有他的弟弟阿生和可爱的猫咪,还有点点滴滴雨水飘落,彩虹绚丽,天空广阔。正如主题曲唱道“我躺在山坡上,享受阳光,一点点就足够,就像是长长久久,因为曾经拥有。快乐变成一种目的,自在竟然需要努力。跳动的节奏,侧耳倾听,再度撼动我的心跳。亲情的呼唤,合上双眼,就像熟悉的旋律。满眼满山白茫茫,一路上有你鲁冰花。”
于艺术教育而言,艺术家们往往是根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应,重新组合、安排色彩来构成画面。色彩是最为重要的美术元素之一,为了让学生在创作中不受传统色彩束缚,可以让他们大胆、创造性地表现儿童独特心灵的色彩艺术。教师可以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让学生欣赏绘画大师的作品,感受艺术家们独特的色彩运用能力。
为此,影片中设置了美术老师郭云天让学生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梵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米勒《拾穗者》,以及一幅幅裸体或者露屁股的人等等。云天讲解《拾穗者》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三个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旧鞋子,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热烈劳动场面。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台南茶农,这些默默劳作的细节展现了繁忙充实的劳动生活。
郭云天讲解裸体画的时候,本来是在遮光与阴影中表现人体曲线、肌肉、质感、弹性、力量、人性等美感,训导主任却认为图画污秽不堪,有伤风化,对小孩子纯真的心灵会有污染,遂强行干预。这里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郭云天的前卫画风与教学方式带有浓重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他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而不是机械地灌输知识。第二,训导主任自以为是的粗暴干预,却会使孩子们原本无邪的心灵中留下阴影。训导主任代表的是刻板古怪的教育家长形象。“基于此两点,一个奇怪的逻辑对比就出现了:面对同样的画作,郭云天和孩子们从画中看到的是美与艺术,因为他们的心是充满美的。训导主任从中看到却只有污秽与色情,究竟是谁更加不堪?”
简单的故事,却拥有令人难以用言语表达的震撼力,影片集自然美、乡土美、人性美于一体,就如同古阿明拥有无限的童趣与想象力。希望每一位孩子们都有纯净的天空,拥有自己的心灵,拥有独属于自己的乐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P549.
【2】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P32-55.
【3】姜霞.色彩艺术在电影表现技巧中的审美价值.电影文学,2007(18):82-83.
【4】张祖群《乡土中国的“新”鲁冰花》,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P85.
【5】蓝凡《电影论》,学林出版社,2013,P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