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影悦心② | 《只此青绿》:跨艺术转型的探索思考

体娱   2024-10-08 00:00   中国  

24级文艺学张凯悦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

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2022年,《只此青绿》在春晚舞台一舞惊人,给全国观众带来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青绿腰”、“青绿热”瞬时成为火热的文化现象。三年间,舞剧《只此青绿》展演600余场,一动一舞,尽显宋代美学风韵。

聚焦于国宝《千里江山图》,《只此青绿》以舞蹈的形式,讲述了故宫的一位文物研究员在《千里江山图》展出之际,穿越时光,与天才画家王希孟同频共振,从而见证一代名画的诞生的故事。

扩展延续了舞剧的脉络结构,电影分作问篆、初见、唱丝、听雨、寻石、习笔、青绿、淬墨、苦思、入画这十个章节,以舞蹈的形式推测、讲述名画《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短暂而又天才的一生,也向我们展示了名画与天才背后几多人的心血付出。

舞绘青绿,品视觉之美

与固定视角的舞台相比,摄影打破了舞台的第四面墙,使得观众得以通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更独特的视角、更绚丽的光影观看故事,感受演员一颦一笑、一动一舞间的风韵、气质,全身心沉浸于这场纯粹的视听盛宴之中。

影片《只此青绿》视听语言极具美感,可以说是帧帧都值得截图作为壁纸。

就镜头语言而言,相较于舞剧一成不变的固定视角,电影通过多类型镜头的组接,打破审美疲劳,使观众获得多变的视觉体验。影片大量采用横向平移运镜和旋转镜头,前者多用于群舞,而后者多用于独舞细节呈现。

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卷轴,横移运镜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融入,也与《千里江山图》相得益彰。在《唱丝》《习笔》几章群舞中,多次使用横移运镜,逐渐将舞者纳入画面开来,这使得群舞在空间上能够继续保持连贯、完整,展现书香诗意的东方美学。而在《听雨》《青绿》等几章独舞中,旋转镜头跟随舞者律动,充分捕捉到舞者在不同角度下的动作和表情。运镜节奏与舞蹈节奏交相呼应,增强了视觉感染力。

色彩方面,青绿作为《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是大众关于宋代的印象色,也是这部电影舞剧的核心。在这里青为石青,绿为石绿,两种颜料均是画家们从山野自然中取得,也正是如此,古画历经千年仍然闪烁着宝石的光辉。在这幅12米的长卷上,山川之壮丽、江河之秀美悉数尽展。而经由电影,我们得以借由水卷青绿,透视十八岁的天才少年燃尽生命灌注在画上的诗情与野心。

“此时无声胜有声”,全片无一句台词,但是观众能够在王希孟大雨中的肆意独舞,篆刻者、织绢女、碾墨工们的群舞,以及展卷人与王希孟的齐舞之间,品味到少年人的意气风发、工匠们的精益求精以及借由名画所传递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与感动。在“听雨”一章,饰演孟希的舞者在茫茫大雨中独舞,水光山色之间,舞者轻灵而不失力量的舞动既传递着画家灵感迸发、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喜悦,又象征着画家挥笔泼墨时的不同笔法:劲健柔美、刚柔并生。“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正如电影片尾所说的那样,此画,由天地众人所共绘。电影对白的缺失并没有影响影片情感的传递,反而保留了古画原汁原味的意境。化身画中人,舞者们的每一次吐息搏动、指尖婉转、眼神流连、衣袂摆动,都是对《千里江山图》风姿意蕴的生动诠释,暗含着无穷情感和张力。

舞剧电影转型存在的问题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在沉浸于“青绿”带来的审美享受的同时,电影《只此青绿》同样暴露出了跨艺术转型存在的问题略显单薄的剧情、无台词的演绎方式、蒙太奇对舞蹈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片的受众,从而阻碍了影片冲击更高票房的可能。
首先,从剧情的设置来看,《只此青绿》影片舞剧延续了舞剧的剧情,讲述了文物研究员在《千里江山图》展出之际,穿越时光,走入画家希孟内心,与五种人一一相遇,从而见证一代名画的诞生的故事。电影由舞剧的七章扩展为十章,着重对希孟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扩写,这样的片段拼接的剧情结构能够支撑起以欣赏舞蹈为目的的舞剧,但对于一部89分钟的电影而言却显得过于单薄。加之电影沿袭了舞剧的话语表达,电影中的人物没有台词,必要的信息仅仅采用字幕补充,这保持了舞剧原有的氛围,却制约了剧情发展的可能,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观影门槛。
其次,舞剧传达的是宋代美学气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这种清雅的风姿意蕴,在直观的画面中被削弱了。大量空镜的运用,将古画背后的风景尽显眼前,却也抑制了观众的想象。此外,不少观众吐槽电影版特效过重,在一部以舞蹈为叙事主体的影片中,实景与特效之间“度”的如何把控需要制作组细细考量。
最后,蒙太奇对舞蹈连续性的冲击也是影片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这在影片高光片段《青绿》、《入画》两章群舞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一方面,过度频繁的特写与闪回镜头实际上打破了观众的审美期待,这实际上影响了观众对舞蹈画面的欣赏。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台词过渡,部分镜头之间的切换过于突兀,打断了观众沉浸式欣赏的可能。


从剧场到大银幕,电影《只此青绿》进行了一次跨艺术、跨媒介的大胆尝试。就其效果来看,其转型或许并不成熟,但这探索无疑是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重要命题的一次可贵的尝试。在一众流水式、商业化的国产电影中,影片《只此青绿》正如片中的青绿一般沁人心脾。它的一次次“破圈”传播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近距离感受国风气韵之美,亦引发了文旅等相关行业关于创新发展模式的思索。
总而言之,我们期待更多更优秀的文化类电影的诞生,也希望更多人能够走进影院、走进剧场......亲身体验那无与伦比的东方美学震撼。


海大电影课
追求融知识、审美趣味与品位为一体的原创影视文化评论平台。既有辛辣深度的最新影视剧评、还有创意无限的短视频,亦用于通识课程《电影鉴赏》、《世界优秀影片赏析》、《电影与人生》的相关内容信息发布,学生作品展示,最新影视评论、电影爱好者交流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