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8届FIRST青年影展·学者之选

体娱   2024-08-01 20:54   法国  


在7月20-28日举行的第18届FIRST青年影展中,我们邀请了十位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戏剧影视学和相关专业的学者组织了第四次的FIRST学者场刊,虽然大家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但电影,尤其是华语电影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电影节期间我们集中观摩了13部入围剧情长片竞赛单元和7部入围纪录长片竞赛单元的影片,也关注了开幕片和入围“她的一帧”(FIRST Frame)以及短片竞赛、先锋创作单元及训练营的影片。由于今年公众场排片无法完成全部影片的观影,加上有些参与场刊的学者时间有限无法覆盖全程,因此部分影片也有缺分。


本届竞赛片最高分为《锔瓷》的3.3分,低于去年《漫漫长日》的3.44分,详情可见2023年第17届FIRST青年影展·学者之选;也仅有这一部剧情片超过3分,纪录片方面《永无止境》获得了3.1分。本届20部竞赛影片中,13部影片的场刊评分超过2分(豆瓣三星/6.0分)。


第18届FIRST青年影展学者场刊



奖项设置


经学者场刊评审团投票通过今年的奖项设置,沿用往届设置:不设最佳导演奖,而设评审团奖;只设一个不分性别,不分主配的表演奖;设置“最佳编剧““最佳学术素材“及”一种忽视“奖项。在投票过程中,由每位成员提名三部认为应当获奖的影片,汇总后形成奖池,所有奖项均在奖池中产生。


每个奖项均需经过提名、加权投票和逆序淘汰等程序,要达到2/3多数(10票中的7票或9票中的6票)才会获得奖项。双黄蛋也须获得2/3多数才会出现。“一种忽视”奖是在奖池中未能获得前六个奖项的影片中产生(这个奖项大致相当于戛纳的“评审团奖”)。


场刊同时认为,最佳编剧/最佳表演奖是针对所有主竞赛剧情片和纪录片(“有剪辑的即是编剧”“有摄影机的都是表演”),在提名阶段,7部纪录片及其中人物也均被纳入了这两个奖项的考虑范畴。如首届场刊(2021年)就将最佳表演奖颁发给了《孤注》中的周浩导演;本届场刊投票中,《永无止境》中的张伟丽和《渔夫》中的邹先生均在提名阶段被提及最佳表演候选,《永无止境》也被提名最佳编剧。



以下为本届场刊评奖结果及推荐词:



最佳影片

《锔瓷》

by 观水


锔,以铁缚物,是修补,是局部,是局促,也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元素。


瓷,陶器坚致者,是一种日用品,是脆弱易碎的硬物,是一种修辞摆设,是一种情绪动词,也是一种传统符码。


客厅,厨房,厕所和床;两室一厅,门与窗;餐桌,沙发,灶台和墙。一个普世当代家庭的生活空间,一个典型中国三口之家的起居布局:柴米油盐,锅碗瓢盆,饮食男女,生老病死。苦难中的节日,例外中的日常,家人中的外人——《锔瓷》用“静物”和“册页”的形式,描绘了一幅破碎的全家福(或许不需要破碎,只需要在反光中展示出裂痕)——这是典型的现代家庭史诗(或叫“家丑”),恢宏如《豹》,阴冷如《教父》,琐碎如《过年》。


影片以“重屏”的构图和局部的视角,讲述了一桌发生在局促的当下的狼藉的隔绝的身边的家庭晚餐:一家三代人在局促的空间中,不断尝试着打破在特殊时期寻常百姓所普遍经历的混沌局面。但被封锁的窗与门依然坚固,如同化学结构般的两室一厅是无法改变的,人只是生活的静物,日常的册页,被“祭祀”所锔定的残破个体,固执而脆弱如瓷。


煮沸的锅里炖着鸽子汤,这是“最后的晚餐”,这是本届学者场刊的最佳影片。


评审团选择

《月光里的男孩》

by Xīn


作家返乡之旅中对童年的回忆与重构。通过将和“狗扎西”同名的童年烦恼与录像室对传统社会的冲击联结,影片将一种私人感受和藏地的时代变迁细密的编织在一起。由破壁烂瓦围出的录像室,和其中放映的总是无法看到的香港电影,构成了对于另一种人生可能的想象。念晚经与看电影的对峙、村民大会集体议事后的决议、四个孩子的“代议制观影”,都兼具生动的现实质感和寓言象征意味。


围绕录像电影的“看见与不可见”的主题,不同现实的冲撞和不同媒介召唤的暴力,以及对在历史中造成伤害(“狗扎西”瞎了一目)的来源的澄清与重写,也为影片增加了阐释和讨论的空间。


最佳编剧

《锔瓷》

by 叉


影片巧妙地利用了“锔瓷”这一传统技艺的象征意义,将家庭成员的关系比作瓷器的破碎和修复过程。围绕一场普通家庭冬至日的饭局,逐渐揭示出表面的团圆背后所暗藏的裂痕。通过考究的对白和情节设计,作品让观众逐渐深入了解每位家庭成员内心深处的隐秘烦恼和彼此之间无法化解的矛盾。影片几乎全部使用固定镜头拍摄,对家庭生活的自然过程进行了耐心的白描,营造出稳定却压抑的氛围,为最后冲突的爆发积蓄能量。


创作者的野心不至于此,而是意在创造一个连接,触抵家庭与社会更为深刻的内在联系,而最终,影片成功地与观众共享了那一不言自明的历史记忆和身心经验。


最佳表演

李嘉鑫

by Xīn


李嘉鑫《“妖怪”秘密》中扮演谭霖雯


在这部有着现实质感的青春残酷与犯罪片中,李嘉鑫扮演的谭霖雯,粘合起了影片的不同段落和异质氛围。她既是承担叙述功能的想象/记忆里的幽灵,又是初遇时刻校园天台抽烟的神秘女孩,街巷餐馆和KTV里的女侠,是在迷信的母亲和弃养生父间挣扎的倔强女儿,是包含幻想和欲望维度的绿毛水怪。


在学院比例相对瘦窄更具捕捉力的景框,和能够容纳更多情绪转换的长拍镜头里,李嘉鑫成功地让观众体认角色的复杂心绪和情感变化。帮助影片形构了一种在回忆、现实与幻想中转换的特殊氛围。


艺术贡献

《上流》

by 奇奇


杨明、傅宗盛《上流》视觉效果


电影《上流》精准地预言了一系列网络热搜事件,将新闻的非虚构写作手法和剧情片的编剧技巧融合,打破虚构与现实的界限,构成一幅当代互联网的“浮世绘”。


近4个小时的影片中,特效影像占据了2/3以上,不仅构建了一个横跨大小屏的V站全息形象,更以数万条惊人容量的弹幕戏仿了互联网的喧哗景观。功能齐全的网站页面、美颜镜头的磨皮高光、地球踩在脚下的360度拍摄效果、up主的遮罩处理、弹幕的节奏与风格,使短视频的魅化时间与剧情部分的现实时间两种时空质感形成直接的对话,构成了一种鲍德里亚意义上的超真实效果。


个性鲜明、节奏精妙的弹幕不仅联通了银幕内外的情感交流,更直接参与乃至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傅宗盛导演将庞大的后期工作量称为几乎无法移动的“庞大的大象”,四年的艰辛工作中导演以手艺人的匠心和对“作者”身份的追求完成了奥德赛式的后期征程,给小成本独立制片的视效方式完成了一种新的注解。


最佳学院素材

《街道残影》

by Rock


媒介的物质性转向的极佳范本,导演对影像材质十分敏感,两小时的DV带表层的隐喻是两小时的电影,内核则指向记忆和遗忘。视听风格上,画幅、材质,以及双线恋人絮语结构把形式和与疫情背景良好地结合在一起,更是难得的国产数据库电影。从理论角度,在这一刻,大卫·哈维的空间转向,巴塔耶的地质创伤学,德里达的幽灵学和布朗肖的死亡观们灵魂附体。因此本届学者场刊一致同意将最佳学术素材奖颁发给《街道残影》。


“一种忽视“

《渔夫》

by Sonya


*本奖项是从入围场刊第一轮奖池中未获得以上奖项的影片中经投票选出。


影片聚焦生活在都市夹缝中的另类“渔夫”,没有采用悲天悯人的视角,而是忠实呈现了一种野性自在的生命姿态。影片粗砺、野生的美学风格亦与之相辅相成。在现代城市化语境下,这样的个体值得被纪录,这样的影片不应被忽视。


场外鼓励

“竟然没得奖”

《永无止境》

by 兽兽


影片将记录的镜头对准中国知名UFC运动员张伟丽,以对影像素材的精巧编织讲述了张伟丽金腰带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的故事。


一方面,以张伟丽试图赢回金腰带为主线,通过纪实性影像,影片塑造了冠军张伟丽之外的女性运动员张伟丽,她为镜头所捕捉的脆弱、感性、纠结、痛苦与八角笼斗争必需的坚韧、强悍、果断构成鲜明对比并相互交织,由此影片直观地呈现为一个女性自我成长的励志故事,这种成长不仅表现为对运动员面临的赛事困境的克服,更体现为女性对于自我及其存在方式的质疑、反思与超越;另一方面,以张伟丽与总教练蔡学军的矛盾为副线,经由精彩的情节组织和影像剪辑,影片又可以被理解为对不同观念冲突的直接陈露,这既包括伟丽与蔡哥关于个人成长方式的“斗争”,也具象为东西方教育理念的碰撞。电影最终以张伟丽的再次成功完满收尾,却并不被表现为对某一种理念的简单褒扬,毋宁说,恰恰是通过呈现一位以中国力量示人的女性运动员在两种观念冲突中的左支右绌,以及在观念和实践的“磨合”中实现的个人成长,影片才超越了单纯的励志向运动员电影,而将观众引向了对女性成长之代价、成长模式之冲突、纪录片之叙事性等问题的更深入思考。


本片在场刊评审中被屡屡提及讨论,但最后却空无一奖,实在不愧竟然没得奖。


本场刊成员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完整信息。



— F I N —

文字:学者场刊全体

排版:坤元

编辑:留白

责任编辑:Xavier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场刊成员名单

耐观影
《耐观影》是一家位于法国巴黎的影视文化交流协会,第一时间亲临各大电影节现场以视频和文字的形式报道最新消息,每周定期发布法国影讯,影评并组织影人见面等相关活动,以宣传中法电影相关文化的引进和交流为己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