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建立合理的内容成本结构,国内长视频才能健康发展

体娱   2024-12-18 10:02   北京  



作者 / 周燚

Netflix的业务结构和商业模式是如此单一,它的生意逻辑也极其简单,就是单纯地生产内容,然后向消费者售卖内容。

并且它的核心消费者是单个的用户,而不是广告主。

此外,它在运营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花招。

但,它的市值却如此之高,超过了业务多元、产业链条长的迪士尼,这说明长视频模式本身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

在消费端,国人人均GDP和娱乐消费支出能力,自然是达不到北美用户水平的,但在成本端,海外剧集单集成本也比国内高不少啊,为什么Netflix能始终保持着生产投入和内容售卖两端的良性循环?

国内长视频始终在盈利的界限处谨慎地试探,根本原因是:内容成本和消费能力没有达成一个很好的平衡。

说白了就是,用户的消费能力跟不上后,但是内容成本还是太高了,即便是疫情后长视频行业经历了大刀阔斧的、阵痛性的降本增效,但是内容成本还应该再降!

那么,人力生产要素中,主要去降谁的成本?降演员的成本!

无论是美剧还是韩剧,演员片酬在整个项目内容成本中占据的比例不超过40%,很多剧集项目演员片酬的成本都不超过20%。

而国内,很多剧集项目演员的片酬在一个项目中占据的内容成本超过了50%。

头部演员对院线电影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院线电影和流媒体剧集,演员起到的作用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

很多院线大片很难摆脱对头部演员的依赖。

当年李连杰去好莱坞拍《致命武器4》回来后,香港的电影人问他,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化”到底是怎么样的?

李连杰回答:“根本不是什么工业化,片场都是梅尔·吉布森一个人说了算。”梅尔·吉布森凭借个人的影响力去撬动投资,整个项目都是围绕梅尔·吉布森去推动的。

当下的好莱坞,很多大片依然是这样的状况,比如《碟中谍》,整个系列围绕着汤姆·克鲁斯运转,汤姆·克鲁斯自己先拿一笔不菲的片酬,然后自己又作为“投资股东”,和派拉蒙安全地“对赌”,片子上映后他和派拉蒙进行票房分红。

再比如玛格特·罗比与华纳合作《芭比》,和汤姆·克鲁斯与派拉蒙的合作是类似的。

即便是《复仇者联盟5&6》这样的所谓漫威“工业化大片”,对头部演员的依赖依然是非常大。

据漫威官方披露,《复仇者联盟5&6》中罗素兄弟拿到的片酬是8000万美元,而小罗伯特·唐尼拿走的片酬和分红,预计将超过2亿美元。

国内很多院线电影对演员的依赖也非常大,尤其是喜剧电影。比如《飞驰人生》《抓娃娃》不是沈腾来领衔主演,这个项目还成立吗?

演员对剧集不起决定性作用


剧集则不然。演员对剧集不起决定性作用。

《西部世界》这么高投资的项目,靠卖演员吗?是靠演员去回收成本吗?

网飞《三体》这种世界性的IP,用了什么特别知名的国际演员吗?

《权游》前传这么大的IP衍生剧,用的都是新人,钱基本都花在制作上了。

当然,在欧美不排除一些头部演员对某些剧集的作用很大,比如凯文·科斯特纳之于美剧《黄石》的作用、史泰龙之于美剧《塔尔萨之王》的作用等等,但这些头部演员片酬占据的项目内容成本比例,依然在合理的范畴内。

国内剧集对头部演员的依赖太大


国内剧集则不然了,有些项目的命运,基本是靠磕到了某位头部的演员才算成。

某位头部版权剧公司制片人朋友告诉笔者,国内很多剧集项目推不动,其实不是卡在剧本这一关,而是卡在演员这一关。

一个项目,如果没有磕到某位头部演员,在平台过会然后拿到开机的钱,是很难的。

像杨晓培这样的制片人,总能磕到影后影帝级别的演员来演电视剧,这在行业、在平台眼里,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另外,平台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其中一个惯性思维就是:如果头部演员没有接你的剧本,说明你内容还不够优秀。这相当于,演员的团队对剧本质量提前过滤了一遍(当然具体剧本好不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国内尤其是古偶剧、现偶剧等品类的项目,对头部流量演员的依赖非常大,这类项目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不是能磕到头部流量小花或小生。

这样的项目,即便是剧本不够优秀,只要磕到了头部演员,演员进组后,剧本继续优化就行。

“工业化”很难取代“人情江湖”


国内演员接演剧本通常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第一,是剧本确实万里挑一举世无双,片酬开多少无所谓。

第二,是给了足够多的钱,即使是烂剧本也接,牺牲口碑赚钱,生意嘛,不寒碜。

第三,是圈子人情,某个影视公司的老板、或制片人、或导演和演员有私交,靠搭线,成就一个项目。

2024年云合集均播放量>2000万剧集,注:统计时间截止到12月15日,部分项目正在热播剧,实时数据会有大的变动

中国的影视行业,本质上还是一个圈子行为,人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国内互联网大厂进入影视行业,想要用“工业化”来替代这种“人情要素”,是很难的。

恶性循环


如果这个行业对头部演员过分依赖,实际上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一是,演员的话语权过大,导致演员的片酬很难继续往下降,即便是国家税务部门、广电总局等从政策上来监控。当年整个行业演员的片酬涨到一个丧心病狂的地步,源头上是商业竞争行为(平台争抢版权进而抬高演员价格)来推动的。

如果从商业的角度,对演员的依赖无法根除,那演员的片酬就很难降下来,进而整个内容成本就很难降下来,内容成本结构不合理的“恶性肿瘤”还会继续扩散。

二是,演员对“好剧本”的判断,和编剧、导演、制片人对“好剧本”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

演员接剧本是“局部视角”,某些头部演员接演某个剧本,可能是因为剧本中的某个角色的亮点打动了它,

但好内容是“全局视角”,有“好角色”的剧本,也不一定是“好剧本”。

比如某些群像剧,角色的戏份是平均的。而头部演员介入后,改戏份的概率会很大,这对整个内容其实是一种折损。

一个好项目的产出程序,一定是完整版的剧本足够优秀,能够达到拍摄的水平后,然后再去邀请适配的演员,后续可能会有优秀导演和优秀演员的二创,但一定不能是面目全非的改动。

很多人有疑问,竟然剧本不够好,为什么要开机咧?

那是因为,很多项目从一开始就不是靠好剧本来驱动的。

这种恶性循环,不光伤害了所有的影视公司,最终其实伤害了平台,伤害了整个行业,伤害了用户对整个行业的印象。

行业需要更多的郭靖宇、于正


但行业里,不乏与这种“游戏规则”作抗争的人,比如郭靖宇,比如于正。

《唐诡》系列和《墨雨云间》都是不靠头部演员冲出来的大爆款。

巧的是,郭靖宇和于正早年都是编剧出身,之后自己开了公司。

这也真正应证了,好剧本才是长视频的核心。

当然,除了郭靖宇、于正这样的懂内容的团队,正午、新丽、华策、柠萌、耀客等头部剧集公司,也有能力和这种“游戏规则”作对抗。

比如正午、柠萌等公司的一些剧,并非启用了最头部的演员,但依然能在平台卖出高价。

再如《九重紫》这样的大黑马,因为耀客对内容有足够自信,即便不启用头部演员,最后也冲出来了。

另外,像优酷这样的平台,越来越明白“懂内容”的重要性,比如《墨雨云间》《边水往事》《惜花芷》《花间令》等爆款项目,都是未启用最头部的演员,却播出了S级、S+的成绩。

这充分印证了,资金并非内容行业的唯一竞争壁垒,S级的投资体量、S级的阵容,不一定能换来S级的商业回报。

说真的,在笔者看来,伪S级的项目扑得越多,长视频的发展就越良性。

商务合作 请联系:
zsh762079852(微信ID)

新剧观察
关注最新剧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