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00万元,2022年2300万元,2023年7300万元,2024年1.5亿元。这组数据是四川太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锦信息)这几年的税务开票合同额。
作为四川省成都市当地的一家小微企业,在新冠疫情冲击与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叠加影响下,经营业绩却能“芝麻开花节节高”。“‘蓉采贷’是公司成长的坚强后盾。”太锦信息总经理张光浩道出了其中秘诀。其实,这家公司只是千百个受益于“蓉采贷”政策成长的中小微企业的一个缩影。
近日,《中国政府采购报》记者走进“蓉采贷”政策的发源地——成都,去探寻相关部门是如何大智治制,巧妙运用政策合力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的。
溯源试点
人民南路是成都市南北走向的一条著名中轴线,道路两旁汇集了众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被喻为这座城市的“脊梁骨”。“蓉采贷”政策赓续蜀地特有的“交子”精神,也诞生在这里,与其他政策一起共同支撑成都市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13年,我局为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积极探索为企服务和助企纾困的新途径,与市金融办联合印发了‘蓉采贷’第一份红头文件——《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政府采购信用担保及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成都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指着手头的一份文件介绍道,当时,这份文件就诞生在这栋楼里。这栋楼正是位于人民南路附近的成都市市级机关第三办公区。
这份文件对“蓉采贷”进行了正式解释,即成都市范围内政府采购项目中标(成交)中小企业,无需提供财产抵押或第三方担保,凭政府采购合同即可向银行申请信用融资的政策性产品。这份文件的出台也标志着成都市政府采购合同信用融资“1.0版”的诞生。此后,该政策便成为成都市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形成合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典范。
“试点阶段,市财政选取了2家金融机构进行探索。考虑到尽可能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贷款项目仅限于我中心组织实施的市级政府集中采购项目。”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了解,截至2018年,2家银行共向参与政府采购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贷款6000余万元。通过先后6年探索,为中标政府采购项目的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政府采购合同信用担保风险进行了有效验证,对贷款申请、审批、放款、还款形成全流程闭环管理,为进一步推广实施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试点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成都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比如,试点仅集中在市级集中采购项目,参加试点的金融机构和中标(成交)供应商数量较少,政策红利未充分发挥。政策缺乏配套措施和可操作性条款。融资贷款试点在扶持对象认定、贷款份额比例等方面规定不细,且未对融资成本上限提出具体要求,导致政策扶持力度打了折扣。此外,因无法核实企业采购合同价款支付情况、及时掌握供应商的政府采购合同违约信息,金融机构也难以对企业贷款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导致不敢贷、不想贷的情况时有发生。
扩面增量
如何让“蓉采贷”政策进一步加力提效?成为摆在成都市财政局面前的重要工作和紧迫课题。
针对试点阶段“蓉采贷”政策中金融机构参与较少的问题,成都市财政局积极改进,紧密结合《四川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四川省政府采购供应商信用融资工作的通知》精神,坚持以企业为中心,推进“政、银、企”全方位互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融资服务水平,会同人行四川省分行营管部在2019年2月出台了《成都市中小企业政府采购信用融资暂行办法》。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扩大了实施范围,全面推进政府采购信用融资工作,合作金融机构逐步扩展到18家,聚力打造成都市政府采购合同信用融资“2.0版”,为政府采购领域中小企业融资进一步畅通绿色通道。
据成都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试点期的“1.0版”相比,“2.0版”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优化。一是扩大了支持范围。将支持范围拓展为市、区(市)县各级政府所有采购项目,政策普惠全市政府采购中标(成交)的中小企业。二是设定了融资成本上限。规定融资贷款利率上浮比例不得高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30%,从源头上减轻中小企业融资利息负担。三是建立了政府采购信用融资“网上超市”。依托成都市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系统开设信用融资“网上超市”,集中展示融资机构名单并开通链接窗口,实现企业融资申请和银行融资审查在线“一键”办理。四是优化了融资服务质效。进一步明确相关各方职责任务,规定采购人在采购公告和采购文件中载明融资政策,银行审批和放款时间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
政策优化以后,2019年,成都市共向123家(次)中小企业投放“蓉采贷”2.91亿元,“蓉采贷”政策全面推开的首年即取得较大突破;2020年和2021年,全市分别向259家(次)、255家(次)中小企业投放“蓉采贷”4.92亿元、4.87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政策效益倍增。
“爆款”诞生
“蓉采贷”的每一步前行,都蕴含着改革探索与创新。
尽管“2.0版”的“蓉采贷”已经扩大了中小企业受益面,但是,三年新冠疫情,好多中小企业经此一“疫”,受到重创。从2020年和2021年的贷款规模看,“蓉采贷”的发展再次陷入瓶颈。要想让“蓉采贷”惠及更多中小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就得让政策发力点真正作用于融贷双方的堵点和痛点。2021年下半年,成都市财政局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多个银行和企业,终于找到了堵点和痛点。但政府采购本身并不能“真金白银”拿钱出来为个别中标企业的违约行为“买单”,怎么办?只能在现有政策下寻求解决之道。
一个机遇产生了。2020年底,同样是为了缓解疫情期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都市正式推出普惠信贷政策——“蓉易贷”(2024年4月更名为“惠蓉贷”)。“惠蓉贷”立足成都市、区两级政府协同,银政企三方合作的“两级三方”运行架构,在财政出资的10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确立差异化风险分担机制,政府风险分担比例能高达40%,并建立多元化信贷融资模式,实现多元化风险缓释.此项政策通过帮助中小微企业利用信用、权利质押获得银行贷款,对金融机构发放“惠蓉贷”后发生的损失进行风险补偿,以解决金融机构后顾之忧。
这一政策也刚好可以解决“蓉采贷”的痛点。2022年上半年,经过深入调研,2022年6月,成都市财政局作为“媒人”,联合成都市委金融办、人行四川省分行营管部印发《关于推动“蓉采贷”政策与“蓉易贷”普惠信贷工程相衔接的通知》,让“蓉采贷”牵手“蓉易贷”即“惠蓉贷”(以下统称“惠蓉贷”),优化了“蓉采贷”风险补偿,破解了融资堵点。其中规定,对纳入“惠蓉贷”的“蓉采贷”逾期贷款,按照“惠蓉贷”相关政策进行风险补偿,原则上由融资服务机构、“惠蓉贷”资金池按照7:3的比例分担风险。符合“惠蓉贷”风险补偿条件的,由“惠蓉贷”资金池按照应承担比例的60%对融资服务机构进行预补偿,剩余部分待最终损失确认后补偿,进一步打通银行资金流向中小微企业的堵点,为市场主体经营发展减负助力。就这样,“蓉采贷”的“3.0版”诞生了。
“有了‘惠蓉贷’的风险预补偿机制,银行通过‘蓉采贷’对中小企业放贷有了双保险,在实实在在降低银行风险的同时,提高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公司业务部谢维斌说,以太锦信息为例,有了“惠蓉贷”兜底以后,“蓉采贷”对太锦信息的年贷款额度提高到了3000万元。
“正因为银行提高了对我们的贷款额度,让我们公司拿项目的底气更足了。毫不夸张地说,公司这几年的快速成长很大程度得益于‘蓉采贷’高效、高额的贷款。只要在年度额度内申请贷款,银行一般在1天内就能放款。有了资金,公司业务扩大了,也就有了更多利润,更多的利润又保障了我们的公司业务拓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现在我们的业务已经拓展到了全国并成功申请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张光浩说。
表面上,中小企业看到的是银行提高了贷款额度和办理效率,降低了贷款成本;实际上,成都市财政局还做了大量中小企业感知不到的工作。
为了提高银行放款效率,从2022年开始,成都市财政局要求,企业首次联系融资机构后,必须3个工作日内办结贷款申请,比原办结时限缩短了2个工作日。为了降低中小企业整体融资成本,属于“蓉采贷”和“惠蓉贷”共同支持的中小企业贷款,3.0版本的“蓉采贷”融资利率不超过贷款合同签署日最近一期成都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此外,“蓉采贷”合作银行还通过向市场主体提供零额外费用的优质服务,更好地为供应商发展赋能减负。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和中国农业银行成都分行的相关人员都表示,尽管在开发建设和维护相关电子化平台的时候有一定的成本支出,但目前均免费支持全流程线上办理“蓉采贷”业务,从未收过一分钱的平台费。
正是有相关部门在幕后通力合作,“蓉采贷”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仅2022年下半年,成都市就向289家(次)中小企业投放“蓉采贷”4.15亿元,放款规模较上半年增长40.68%;2023年,全市共向730家(次)中小企业投放“蓉采贷”12.50亿元,“蓉采贷”年度投放金额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由此,“蓉采贷”成为了“财”“金”联手打造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爆款”政策。
付出总会有回报,努力终将被看见。2024年年底,成都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处因“蓉采贷”工作突出,被授予“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成都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的要求,以“钉钉子”精神继续做好“蓉采贷”的推进工作,持续完善部门间有效沟通、协商反馈机制,增强政策合力,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提高政策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