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号称“知名社会学学者”的大学教授称“生育率降低是由于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而与经济无关”受到了不少关注,我看到该视频后,有几句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简短地发了一条朋友圈,“不知道是什么专业的教授,对数据的解读是完全错误的,既不懂历史,也不懂经济,更不懂统计,要么是无知,要么揣着明白装糊涂,那就是无耻了!这种无知无耻之徒怎么当上教授的?误人子弟,祸国殃民。”
朋友圈发出后,有人说此人是“专门贩卖情绪”的网红教授,也有人说自己在抖音一直关注此人,还有人说“我觉得她的观点也不是一无是处呀”。
看到这些评论,我发现觉得有必要仔细说说这件事儿了。正好最近在给MBA学生讲统计课上,里面不仅介绍了2023年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Claudia Goldin教授关于女性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而且也讲了不少违反统计分析的伦理道德准则(Ethical Guideline)的反面案例。例如:不恰当的抽样,对于数据不恰当的分析,做出具有误导性的图表,使用不恰当的描述性统计,对于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带有偏见的解读。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位教授是如何成为违反统计分析的伦理道德准则的“集大成者”吧。
原视频有如下几句话:
“全世界计划生育的政策都成功了,全世界鼓励生育的政策都失败了”试问全世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几个国家,什么叫这个政策成功了?短期的生育率下降就算成功了?长期的出生人口下降生育率过低是不是这个政策的后果?同样的道理,什么叫“全世界鼓励生育的政策都失败了?”,生育率没有增加是说明了鼓励生育的政策都失败了,还是说明政策制定当局没能对症下药,没有制定并采取有效的政策?这是典型的错误抽样和对数据进行错误的总结。
“实际上现代性越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生育率是会越低的。”这里的错误在于一个“会”字。20世纪以来,似乎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生育率较低,但是如果比较人类社会从18世纪到19世纪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生育率并没有降低。而一个“会”字,具有欺骗性地把一个某段时间的社会现象总结为一般规律,这是典型的对数据进行错误的带有偏见的解读。
“而生育率是跟女性的生育意愿高度相关的,研究发现女性的教育程度越高,女性的生育意愿就越低。”这个研究恐怕就是某人自己的研究吧,得到这个结论的论据是什么?基于合理数据分析的证据是什么?
“这就是你会看到一些宗教国家为了保证他们国家的人口的增长,他们一般就不让女性读书,女性的教育程度越低就没有自我,也没有自我丰满的人生,一定要靠她最原始的本能----生孩子来充填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这段是关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低生育意愿就越低”这是假设?论据?还是证据?这是典型的自我循环论证,因为女性受教育程度越低,生育意愿就越高,所以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意愿就越低?假设即结论,结论即假设。
“所以我觉得,生育率根本更有钱没钱没有那么大的关系,低生育率跟经济真的关联不大,跟女性的教育程度是高度相关的。”好吧,又从起点绕回了起点,还抛出了一个新的没有任何证据的观点“生育率与经济关系不大”。
以上的几句话,乍听来似乎有理有据,不无道路,但是细看来,句句都是漏洞,都违反了实事求是进行研究的伦理准则。做为一名大学教授,犯这样的错误严重违反了职业道德,社会危害性是巨大的,而且社会影响力越大,危害就越大。
我之所以一看到其观点就进行了驳斥,是因为如果没有认清其言论的错误,而以其为基础去思考低生育率的原因,以及如何制定提高生育率的政策是非常危险的。
中国近几年的出生人口和生育率的确是出现了较大的下滑,而且中国目前采取的鼓励生育率的措施似乎效果不大。如果按照这位教授的论断,生育率与经济关系不大,与女性的教育程度高度相关,那么如果要提高生育率是不是就只有“华山一条路”,号召女性不要接受高等教育,不要追求个人的发展,倡导女性“靠自己原始的本能----生孩子来充填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呢?这已经不是违背伦理的错误了,而是反人类反社会进步的恶毒了。
面对出生人口下降,生育率下降的问题,且不讨论是否可以通过科技的进步提高个人生产力的办法来应对,而不一定需要提高生育率。就讨论如何提高生育率,那么不妨按照Claudia Goldin教授的做法,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去寻找答案,从“人是理性的"这一假设出发,即每一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信息和面对的约束做出最符合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去找出现代人生育意愿低的核心原因,然后才有可能找到合理有效的政策来提高生育率。可以确定的是,绝对不会得出“生育率降低的原因是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这样的荒谬论断。
为什么这样的荒谬言论却往往会收获流量呢?
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的发达,使得人们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让自己的观点获得更多的受众,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邓宁-克鲁格现象(Dunning-Krueger Effect), 往往是最无知无畏的一群人占据了网络空间。因为人们往往在只知道一点点的时候,自信心是爆棚的,盲目自信地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会无所顾忌地大放厥词,从而吸引眼球和流量;而随着人们认知力的提高, 发现还有很多是自己不知道的,因此往往自信心是下降的,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往往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随着人们不断地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提升认知力到时,自信心会增强,但是同时也对世界的理解达到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的境界时,会发现世界的事大多很复杂,不是一两句能够说明白的,因此也不会在网络上说很多。
于是,网络上充斥着这类无知无畏的人的言论,而这些人的言论往往是片面的,极端的,是对事实和信息的扭曲和歪曲,而真正理性的声音却往往会被淹没。因为,世界是复杂的,我们需要付出努力花时间去思考,去识别,去认知,但是这种“慢思考”的方式是与充斥着以“吸引眼球”,“搏流量”为目的的短视频、短文、爽文的“唯快不破”的网络文化格格不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