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经理期间,我们需要在产品研发任务里界定一个版本,作为当前产品研发工作的节点。比如1.0、2.0、3.0各个版本的本质区别与边界是什么?
对于1.0版本来说,一定是完成基础又是核心的场景,满足了用户刚性需求。
在工作的时候,越是高级的产品经理在后期越要学会自己来定义版本进行向上汇报,而初级的产品经理只需要干活就行了。
很多中小团队,都没有定义好一个最终版本。容易多花时间在产品研发上,错过了最佳运营时间,或者就把产品做复杂了。
不少产品经理,可能会贪心自己的价值,在需求设计上过于复杂,将一个功能变成了3个甚至是4个功能。
所以掌握定义一个完整版本的技巧,显然是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工作价值。那么为什么定义版本难呢?有3个原因
1.需求总是随着时间在变化
在一个ideal过程中,需求只有在最终产品上线、或者到用户手里了才会发现有调整。
一个需求对应的项目研发任务,产品研发上线至少是3个月以后甚至是一年。这期间企业也在运营,业务产生变化,就会有新的需求产生。
在早期的设计方案里,可能就没有考虑到现在的业务场景。
2.老板今天和明天各一个想法
还有一个常见的原因是:老板自己都没有想清楚要做什么!
在刚开始的版本里处于探索期,这个时候就一直在测试各种新功能,只知道要做一个APP、或者网站,但是具体里面有什么核心的功能,老板自己也没有想清楚。
3.热点技术和风口
除了企业内部的需求变化,还有一个完整的版本计划,也会受到热点技术、风口影响。
比如如今大火的大语言模型CHATGPT,那么即将上线的产品就会在期间考虑是否增加大预言能力,提供与时俱进的AI能力。
通过这类新颖的底层技术与热点,吸引更多用户。
4.如何定义一个完整版本
我在带团队做0到1做产品时候,也常常出现早期产品设计方案和后面的上线版本是有较大区别的情况。
因为只有真的在落地时候才会知道具体原先设计的方案有哪些具体的错误,只是越是高阶有经验的产品经理,这种“失真度”会越来越低,但不会趋近于0。
简单来说就是上线和预期的效果一致的成功率会越来越高,我分享一些自己个人定义版本的经验,可以下面5个维度作为边界
数据类型
比如PMTalk产品经理社区早期就是提供图文和问答功能,在1.0版本里不会提供AI、视频等数据格式。围绕这个数据类型作为边界
2.明确用户对象与角色
产品是提供给用户使用的,而你的第一版本主要是解决什么样的对象用户或什么角色,用户如果有分层,那就主要解决哪一层用户。
比如在蓝泡排版里面我们主要是解决公众号和小红书创作者的样式排版问题,至于内容创作、以及其他平台不是在当前版本计划里。
3.详细的线框图产品设计方案
让团队都定义清楚一个版本,线框图的产品设计方案是不可少的。一个具体的产品设计方案,并且通过了开发、设计、产品团队需求评审,这样的版本规划是非常具体明确的,大家可以清楚的知道工作量、技术难度。
以线框图的产品设计方案,作为这个版本的最终产物。而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遇到技术不能实现的,就进行删减,如果要变动为新的产品设计方案,就放在下个版本完成,注意当前版本就只少不多。
并且梳理出如下的优化项需求池,对于需求进行版本管理
4.提升速度与功能性能
在一个版本里,我们总是会想在这个版本里,顺便提升产品的访问速度、或者提升页面的反馈效率,因为我们总是难以在需求规划阶段知道实际上的操作效率。但大部分的速度提升与性能,都是和技术架构方案有关,需要通过技术重构才能完成,所以建议单独花功夫,把这类版本放在后面了。
5.全局交互的更新
还有在版本里,我们在早期没有把全局的交互定义清楚,就导致一个产品里的不同独立功能交互体验有区别,而要进行全局替换可以当做一个版本单独来做,尽量避免一个版本做一点。
全局交互应该独立作为一个版本来解决,包括搜索、导航栏、页面提示、弹窗等。
通过以上5个维度,我们可以来作为版本的边界,如果你正在纠结版本完整度,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Kevin的产品设计电子书
讲解了需求调研&用户研究、功能减法、组合、微创新、迭代框架的5个步骤。每周更新2-4节,是一套非常好用的产品设计方法论。
电子刊新书:累计20万字,8个章节,一个简易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