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伟大的建筑,必须从不可度量开始,经历了可度量的过程,最终成为不可度量。
——路易斯·I·康
把《建构文化研究》作为案头书是不容易的事,理解晦涩的理论并查阅文献的引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但不知为何,读它仍然是有趣的,也许趣味性存在于弗兰姆普敦以文学化语言陈述的历史掌故中。在近现代建筑发展史长河中,无数珠贝闪烁,可我们往往仅能看到最耀眼的那些。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是现代建筑史的黄金时代,其中二十世纪的20~30年代更是重要的历史节点。1923年,柯布西耶出版《走向新建筑》一书提出了现代建筑五要素——标志他从一位立体主义后印象派画家兼建筑师正式转型为领导世纪建筑潮流的职业建筑师;而密斯.凡.德罗在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中显示出其非凡才华;远在大洋彼岸的F.L.赖特早已功成名就,他结束了东京帝国饭店的现场设计返回美国,创作第三代“草原式住宅”的代表作——霍利霍克别墅;在此期间,他们的追随者、现代主义最后的大师路易斯.康刚从宾大毕业进入J.莫立特事务所开始他的建筑生涯。(值得关注的是——在工作四年后康攒够盘查踏上他历时一年的环欧之旅—亲历了之前只能在书本看到的伟大建筑—也许这些是对他后来作品中的古典主义精神与宏大历史感的一种注解)。
这部伪装成理论研究的建筑史书中记载的除了大师们的往事,此外更浓墨重彩必然是他们的学术理念及其经典项目剖析。在书中,康的篇幅占比并不是最多,但作品的介绍除了耶鲁大学美术馆、宾大理查德医学中心及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等几个经典作品之外,一个百多平米的小项目—特灵顿社区公共浴室项目却显现出特别价值——她的意义正如康所说的“如果说我在设计了理查德大楼以后,全世界都认识了我,那么我在设计了特灵顿那间小公共浴室之后,我认识了我自己。” [2]
康从1924年开始职业生涯后的二十年是默默无闻的,虽然他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展示了自己的专业才能,但还只能算个庸才。我们既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柯布西耶的抽象塑性,也可以寻觅到密斯的理性飘逸,甚至还有阿尔托的地域风情……—正如前面说的—他发现了别人,但还没有发现自己。[3]
这种情况从1945年安妮.唐进入到康的事务所并成为他最重要的合作者之后发生了改变。如果说1951开始设计的耶鲁大学美术馆是康的开山之作,那么正是由于受唐的影响,康之前做了大量复杂的三维几何结构研究——成为耶鲁大学美术馆顶棚的建构原型。在美术馆项目中康找到一种内部空间与结构单元对应的意识和方法—每个“主体空间”对应其完整的结构单元、而各个“主体空间”通过其间的“过渡空间”串联、并置在一起的基本构成方式,这种以(主从空间)“并置”为基础的“空间-结构”秩序模式被当代研究者称之为“阵列”。在宏观上,主体与过渡空间并置形成其“秩序”;在中观上,无论结构梁柱、填充墙还是屋顶,都在极力延续着“主体空间”的宏观秩序(并尽可能减少对“并置”秩序的遮蔽);在微观上,后者的组成单元——砌块或梁板与宏观构成保持同构。耶鲁大学美术馆是康建立并实现其建筑理念的第一个作品,但由于其复杂性和不完全成熟,其理论与实际存在差异,例如其为了形成大空间采用的四面锥体格构顶棚,虽然简单质朴、并巧妙的遮蔽了管线,但由于与矩形空间的“非同构”甚至相互冲突被后人非议。而1955年建成的特灵顿公共浴室则成为其“阵列秩序”建构思想的标志性样板。
图1:特灵顿公共浴室全景
这是一个为犹太人社区室外泳池提供服务的建筑,整体布局采用希腊十字形,上下左右四个“方盒子”围绕一个方形庭院,其中上面的“方盒子”隐含角部进入的入口和休息、存储空间,左右两个“方盒子”作为男女更衣(淋浴)室,均由砖墙砌筑围合且没有开窗洞口,下面的“方盒子”是通向泳池的过渡空间,周围没有墙体围合。四个“方盒子”顶部以“金字塔”型的木构屋顶覆盖,每个屋顶的四角设置的支撑落在与砖墙砌筑更小“方盒子”构成的空心柱上,屋顶与墙体之间留有空隙——似乎悬浮在盒体上方。
图2:特灵顿公共浴室形体构成
在这看似简单、明确的形式与功能关系背后,建筑内在的建构生成法则和演绎过程却并非那么简单。在这个并不复杂的项目中, “空间-结构”二元统一秩序已经不是康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每一个“空间-结构”单元构成一个“亭子”,为了解决单元自由组合的需要,真正的挑战来自于如何建立不同“亭子”单元之间恰当的连接。[4]促成这种完美连接的正是康称之为“间隔系统”的宽窄相间的双重网格系统。我们分析平面图可以看到,平面中由一组的8英尺宽的窄网格+一组22英尺宽的宽网格间隔构成“井字格”,宽网格是由墙体围合成的主体空间,窄网格形成的“间隔带”即是过渡空间—在功能上是包含储藏、入口迷路等的从属服务空间,在结构上它同时被发展为所谓的“空心柱”。在本文最想说明的是这种间隔系统如何与精确地对空间体量边界和建构构件进行定位、划分的,特别是屋面。
图3:特灵顿公共浴室平面布局(上图)、立面图(下图)
从附图4可以清晰看到,空间的间隔秩序通过地面铺装划分反映出来:8英尺窄网格形成的“间隔带”的地面与各个亭子中心22英尺见方主体空间被明确区分出来,在中心庭院,圆形花池与22英尺的方形网格内切。
图4:特灵顿公共浴室间隔空间关系
屋面以 “间隔带”中轴线严格定位,从而使每个屋顶四角支点定位于空心柱的几何中心,四个屋面在这一点巧妙地实现了彼此“区分”并保持对角线连接。
图5:特灵顿公共浴室屋面秩序关系
在厘清了屋顶的宏观“区分”秩序后,金字塔屋顶自身的内在微观建构逻辑也颇耐人寻味。首先,望板宽窄划分——即檩条间距与屋顶方形采光口严格对应,采光口边长4英尺,因此檩条开间设定为2英尺。其次,坡面转角结构从受力角度讲应该是完整的一根木梁,康的设计却采用两根同样规格的木梁拼合——显然这是康苛求“区分”的又一极端表现——在康的逻辑中,两根梁分别支撑不同坡面的檩条,从建构意义上讲,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结构单元。从平面布局乃至建构细节地分析可以看出:与结构单元对应的功能空间通过“并置”与“阵列”实现宏观秩序,而在宏观秩序下微观构件与前者保持同构且精准对位,形成整体性的秩序,并且,每个结构单元、每组建筑构件根据其对应功能空间和部位被严格“区分”。“康的建筑体系像机器一样,是由不同部件清晰、完美地组装在一起构筑而成的,从柱到梁到顶、从结构到填充墙到窗,所有的一切都必须是合乎逻辑秩序、清晰界定的组合,这才是康在追求‘事物之间区别’表象下的真正建构取向”。正是这种对清晰性的极度追求,使得康的细部充满了现代感和秩序感[5],令人惊奇地呈现理性与浪漫交织的诗意表达。
图6:屋顶梁檩、望板及采光口构件几何解析
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帕拉迪奥的圆厅别墅十分相似——通过一个无顶的中庭组织起来。当天光从(令人联想到万神庙穹顶)金字塔屋顶采光口倾泻而下,所有的构件都清白地显露出它们的秩序与构造关系。
图7:在室内看到“亭子”屋顶实景
暴露结构是本项目的结果也是愿望。没有哪位现代主义建筑师比康更致力于裸露结构和砌体及采用不分层的构造。康在1973年道:“设计习惯导致结构隐蔽性在这种隐含的规制中是没有地位的……建筑的结构性和空间营造感将会缺失”。[6]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建筑都因为自主意识或者强烈愿望可以实现结构的显露,康也不能例外。比如肯贝尔美术馆的拱顶虽然是暴露结构的,但是非承重墙不得不采用分层构造——虽然康尽力将石灰华采用与砌块同构的方式干挂;在布林莫尔学院的厄尔德曼宿舍项目中,原设计混凝土外墙因为被业主拒绝,不得不外包板岩和铸石。导致分层构造的另一个原因是工艺问题。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恰好“粗野主义”时代结束,是否因为节能需求不断发展我们不定确定,但保温构造的出现的确给建构提出了问题。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的语汇有着构造上的根源”这个想法即使没有被摒弃,也被断定为无关紧要了。[7]我们模仿着早期(经典)现代建筑的构造形象,我们隐藏了实际的构造方法,我们很难说当代的现代主义并没有自己的起源于构造系统的“柱式”(型制),因为“常常出现的构造性表达并没有构造上的逻辑,它是取得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符号。”这与陶立克和爱奥尼柱式在折中主义时期建筑上的应用有何不同?
所以问题是,(虽然工艺的要求不断变化、建造技术不断进步)现代建筑构造要素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柯布的五点犹存,我们还能看到桁架——“构造的语汇还在,但其哲学已经消逝” [8]。也许如拉斯金在《威尼斯之石》所述“相对于构造本身,建造者们的思想更忙于应对其它更高级的取向了,他们的思想充斥着神学、哲学;充斥着关乎命运、爱情、死亡的想法……他所要求的不过是建筑能站立不倒罢了”。
我们不可能再回到那个年代,但思绪跨越时空,步入历史殿堂,得到精神的洗礼,愈发感到那一历史瞬间的夺目光彩。在此之后,康的几个作品——不论是肯贝尔美术馆或是理查德研究中心,能实现的仅是 “空间-结构”的秩序以及他对光线的偏好,建构的原真性(非遮蔽)不得不根据建筑的需要(有条件的)妥协,相比较而言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是他创作生涯后期作品中唯一的“裸露”建筑,也许这是康更偏爱她的主要原因吧。
“(屈灵顿)更衣室完成之后,我不必再盯着别的建筑师以获得启发。” ——路易斯·I·康
参考文献:
[1]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汤凤龙.间隔的秩序与事务的区分-路易斯.I.康.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82;
[3] 汤凤龙.间隔的秩序与事务的区分-路易斯.I.康.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7;
[4] 汤凤龙.间隔的秩序与事务的区分-路易斯.I.康.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66;
[5] 陈镌.区分的艺术—路易斯.康作品中的细部.[J].新建筑,华中科技大学,2015,2015(2),94-98
[6] 爱德华.R.福特著,胡迪等译,建筑细部[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56
[7] 爱德华.R.福特著,胡迪等译,建筑细部[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70
[8] 爱德华.R.福特著,胡迪等译,建筑细部[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