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的场地利用策略—几个山地酒店案例比较研究
综述
山地建筑布局的共性
1、与山体关系:靠或让
程泰宁先生曾在相关学术文章中论述山地酒店建筑与山体关系的处理方式。“面对裸露的自然山体或者废弃的采石场,建筑设计有以下常规做法:一是建筑适当远离山体,以崖壁为背景,建筑的形式和材质与山石形成强烈的对比,如南京园博园悦榕庄酒店和汤山星空餐厅的处理;二是建筑嵌入或紧贴崖壁,如古代的悬空寺,以及斯里兰卡建筑师巴瓦设计的坎达拉玛酒店;三是建筑采用悬挑,不少小体量的建筑采用夸张的悬挑形式,从而和崖壁形成强烈的对比和空间体验感,如墨西哥铜峡谷的悬崖酒吧;四是直接在崖壁上开凿洞窟,如古代的莫高窟、龙门石窟等,2020 年努维尔在沙特阿拉伯设计的Sharaan 酒店也是如此处理,完成后的酒店远看和岩壁完全融为一体,几乎消失不见。”1
贴邻山体建造的大型公共建筑,不适于采用小型建构筑物“悬挂”或“凿壁嵌入”的方式,因此与山体关系主要可归纳为两种方式——“靠”或“让”。贴邻山体可建设场地如果进深宽阔,同时山体保护较好(有景观利用价值),可以选择“让”的关系处理方式——建筑适当远离山体,以崖壁为背景,营造内向的建筑环境空间;反之,则不得不选择“靠”的关系处理方式—建筑需充分利用山体底部(或坡地)场地、贴邻崖壁(或坡地)建设。
2、总体布局:依山就势与自然退台
无论建筑布局远离山体还是贴邻,由于总体地势影响,体量布局必然依山就势展开。出于环境考虑,建筑高度应斟酌与山体的关系,一般说来不应超过山体至高点并应控制在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以下。体量为呈现山坡地的自然地势变化,布局形态多采取退台方式与山(坡)地自然契合。
3、主入口选择:高位或地位
正由于山地地形高差特征,建筑的主入口位置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假若建筑与山体关系采用“靠”的布局方式,建筑物底部不便于临山一侧设置道路组织交通,因此其其建筑入口如设置于底层只能设置于背山一面的外侧,但由于各层空间往往依山就势退台错位布局,因此入口如果设置底层其无法高效组织垂直交通,因此建筑主入口往往布置在高位,可以通过在高位(顶层)室外临山一侧设置道路组织交通。而假若建筑与山体关系采用“让”的布局方式,其临山内侧与外侧均可以设置道路,因此出口设置可内可外,可高可低。对于酒店建筑,如果考虑以山体为景观背景组织空间序列, 那么建筑主入口往往选择设置于背山一面外侧低位(底层)。
山地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不同山体与建筑关系对布局形态、朝向的影响
建筑与山体关系采用“靠”的布局方式,将制约布局朝向—往往必然形成单廊布局,无论结构主体是挂壁还是贴邻,直立崖壁护坡及暗弱的光线都是不利因素,因此无法作为主要空间的朝向。
线性布局的影响造成流线过长
山地建筑大多平行等高线线性布置,因此一般动线较长,特别如上所述采用“靠”的布局形成单廊格局,建筑体量或动线则需更长。因此有些建筑布局会采用折线或者“S”型等形态变化缩小总体体量长度,但对于建筑内部路线长度实质上没有太大改善。
交通组织复杂
山地建筑自然退台设计,每层交通走廊自然会发生位移,一般处理会尽可能将垂直交通(如公共电梯)布置在所有水平动线交汇点,但若建设场地为三个及以上层台或者场地坡度舒缓造成各层台建筑体量间距过大,那么可能需要设置多组竖向交通并通过水平联系转换,造成空间动线交通复杂甚至易迷路。
结构设计影响
正如前文所述,出于结构安全的考虑,为避免山体对建筑侧推力影响,建筑(结构)往往与山体实际脱离。若建设场地为多个不同标高层台,则上层建筑需以下层屋顶和更高台地地坪为基础,跨接部分结构设计更应考虑下层建筑与上层台地的力学关系。虽然说山地地形出现屋顶上盖房子是常见情况,但实现功能空间同时减少山体扰动、建筑形变的确对结构设计影响巨大—需要在建构逻辑合理前提下、并通过多次的计算调整才能实现避免超限。
建筑消防设计:
高层山地建筑布局需与山体间隔一定的距离来设置消防环路,多层建筑则可以仅在背山的另一侧做单边消防道路即可。因此若建筑与山体关系采用“靠”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消防高度最好按照多层建筑来控制,当然如果“下层建筑”屋面设置消防车道,可以合理利用规则降低“上层建筑”的消防高度——总之将建筑消防高度认定为多层建筑,以应对无法临山一侧设置环形道路的场地制约。
第二章 案例研究
壹:徐州园博园宕口酒店
图1:宕口酒店顶视航拍照片
场地概况
徐州园林博览会园区选址于徐州铜山区吕梁区域,宕口酒店作为此次园博会的配套工程之一,主要承担园博会开幕期间的接待住宿功能,会后作为度假酒店使用。宕口酒店选址于园博园西南侧的龟山半山腰处,此山高度虽不足百米,登至山腰,却可远眺北侧悬水湖及山谷景色。但基地也存在两点不利影响—视野比较低、观感不佳;其二龟山在基地南侧,如果建筑过于靠近山体难则以获得阳光,临崖壁的客房感受也比较压抑。
2、山体关系处理
筑境设计选择的场地关系总体属于“靠”的方式,但又没有完全紧靠山体,其灵活的适当让出一定距离—其一可以设置消防车道为规划高层建筑留出条件;其二通过架空、悬挑和跨接与山体形成对话,营造建筑与山体的积极关系,既没有隔断背离山体的外部空间与山体的空间联系且增加临山一侧空间丰富性,创新地营造出一种非典型性的山体与建筑空间关系。
由于场地内山体直立高耸—场地关系相对独立,因此采取将山体底部场地(最低场平
通过布置半地下车库抬高等措施)整平处理,建筑体量可以采取最直接的平行山体布局方式。多层叠合后的建筑体量较高—在40米左右,为减弱建筑体量及对山体的遮蔽,建筑设计采用了化整为零的手法,将建筑分解成若干个较小尺度的体量,错落有致地布置于不同的标高之上,每组叠合体块之间采用开洞、架空的方式打开形成连通山体一侧的视廊。并通过将水平叠合部分上层体量扭转与山体跨接发生关联。由于已设置环形道路,建筑主入口位置选择性更多,大约基于入口可达性与高辨识度,该项目主入口选择设置在邻近园区主要道路、背山一侧的建筑底层。
图2:酒店一侧实景-建筑与山体关系
图3:酒店入口一侧实景 /图4:酒店低点侧人视实景
3、设计特色
设计最终采用“悬空”建筑的设计手法,将酒店客房分解成若干个尺度适宜的模块化体量,错落有致地“悬挂”于不同标高的核心筒之上,旁逸斜出的体量纵横如经纬,对崖壁进行了“三维”的织补与缝合,使得客房获得更为高远的景观视野,“悬空”体量之间的留白则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园林空间。2
架空层(包括底层以及中上部各水平叠合体之间的架空)、立体园林使酒店自然地融入山水环境,织补破碎的山体,并获得更为高远的观景视野。悬空体量之间的留白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园林空间,辅以栈道相连,形成一条由酒店通往山顶“半空漫游”的环形路径。
方案通过适量退让山体、体量分解并架空变化两种手段,除了在体量和空间良好处理了山体关系,建筑形体相对集中可以确保有序的竖向秩序。技术上满足了消防环道与登高面要求、垂直交通也相对容易解决。
图5:酒店与山体跨接部分实景—可以看到架空下的环形道路以及架空通往山顶的栈道
注:项目设计单位为筑境设计,从《建筑学报》2024年669期刊登的该项目学术文章的署名来看,程泰宁院士参与了该项目设计。
贰:南京威斯汀温泉度假酒店
场地概况
南京园博园威斯汀酒店,基地外邻近一座小山,基地地形是位于山脉延伸形成的丘陵缓坡地带,基地一路之隔北侧是园博园的泰州园和常州园两个展园。体量弱化和高差过渡的要求是必然的。
山体关系处理
基地面积4.5Ha,容积率指标不高前提下相对充足,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南北高差约25米。南侧相对平坦,北侧成缓坡形态。严格意义来说,这块基地不是真正意义的山地地形,因场地外山体仅为背景环境,对场地布局不存在制约,因此酒店有条件按照坡地地势平铺展开。
坡地高差的处理,场地设计举重若轻的通过环境高差变化、以及客房等小体量建筑的自然掉层处理,不知不觉从较高的入口公区自然过渡到客房层,在较低的地坪布局层数多的客房区、在较高的地坪布局单层公区,建筑屋脊关系柔和、形成舒缓匀质的聚落空间。
3、设计特色:
建筑依据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场地地形,利用地形高差的逐级跌落减少土方开挖,将体量较大的公共区域集中布置于南侧,院落式且略有组合变化的低层客房区置于北侧和东侧,大堂位于两组建筑之间并与公共区域主要功能空间的地面标高取平。大堂吧和全日制餐厅等设计强调了公共区域与城市展园景观和南京园景阳楼的视景互动,中餐厅和包间则围绕下沉式庭院布置,形成了从城市道路到自然景观、园林景观的视景通廊。3
建筑依据惯例将主入口设于高位—用地高程较高的北侧。建筑形态“采用体量逐级跌落和坡屋顶“化整为零”的集落式建筑形态的叠构处理。从城市展园方向看来,坡屋顶处理的酒店通过丰富的正交组合控制在1~5层,其中最近处为结合庭院的单层客房,与一路之隔的泰州园和常州园体态和神态相近相谐。从城市展园中看酒店建筑的天际线,宛如丘陵高处层峦叠嶂的自然集落,设计最终表达出致敬“空中花园”和消隐于野的建筑意匠。”4
注:该项目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建筑学报》2022年刊登了王建国院士撰稿的该项目设计论文。
叁:南京园博园悦榕庄
人与自然的每一次“互动”或多或少都会留下痕迹,它们中有的成为伟大文明崛起的佐证,有的,则变成这片土地不容忽视的一道伤疤。
场地概况
由中国院崔愷院士团队设计的南京园博园悦榕庄酒店位于汤山废弃的石灰岩矿坑。这是自上海深坑酒店之外,中国第二家以采石场矿坑为基地的酒店,酒店以及未来(水下)花园、崖壁剧场三个项目共同建在一个长1.1公里,宽100~140米,深约30米的废弃采石坑内。坑南侧贴邻的山体高度约140米,坑的另一侧规划有园博园区的主要道路。
2、山体关系处理
可能基于基地一侧垂直高耸山体无法直接利用,且山体切面相对完整观感良好,酒店选择背靠沿园区路布局建筑主体,景观主朝向放弃了面向山下展园转向山体岩壁,建筑各层体量面向山岩逐层退台布局,线性单廊布局的客房区采取巨构架空+水平层叠且错位扭转,形成底部架空凌崖观山的空间意境。建筑与山体(主体)主要是采取“让”的关系处理方式,但是与矿坑边坡其实也是“靠”的关系。
3、设计特色:
曾经这里经过长时间的矿石开采,山体的绿植已经所剩无几,只剩光秃秃的土壤和石头裸露在外。(包含酒店在内的三个项目)总体设计既具有功能性,又能很好地与地坑与山体环境融合,起到生态修复的作用,是设计的总体设计逻辑。
酒店大堂主入口设置在背离山体—沿园区路一侧,也是在建筑的高位进入首层,在大堂(吧)可以270度视角全景崖壁与建在矿坑另一侧的水下花园,而全日餐厅、康养中心等公区则设置在下部的负一、负二层。同时由于矿坑深度较大,为避免建筑过于压抑、并追求观赏矿坑崖壁(以及日落全景)的景观视野,底层采用巨构架空抬高,公区及客房最低设置在负二层(相对入口的一层)。
为了达到建筑空间与自然融合的目的,在设计材料的选择上,设计师认为,设计不单单是一种造型,更应当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该项目强调尊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概念,使用天然材料,以大自然作为创作的媒介,创造出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艺术形式。餐厅、酒吧以及SPA等公区的室内空间(CCD设计)以矿石、云、雨及林等自然元素及材料,以“茧”等隐喻主题营造了神秘的人工光线与自然光线结合的“矿谷秘境”。
注:酒店、崖壁剧场与未来花园项目在内全部由崔愷院士领衔中国院设计
肆:青岛红石秀景大酒店
1、场地概况
青岛红石秀景大酒店同样选址于采石场废弃矿坑,山体已经破坏没有完整形态,可以参照的地标是相邻地块已经建成的学校建筑群。本项目是结合山体修复合理利用的一个典型案例。山体顶部高程约130米,呈狭长峰岭形态,开采部分主要在山体北侧,坡地底部高程70米,其中70米~100米段破坏最严重,开采面较陡峭且岩壁裸露、几乎没有植被。原始状态山体形成山腰和底部两个平台区域可以整理作为建设用地。
山体关系处理
两个可建设较平整的场地之间自然垂直坡降较大,总高差30米,地势平均坡度约45度,因此两个主要平台场地之间再增加一个台地—总体分三个台级整理场地。
场地比较狭长,可建设用地紧张;同时山体(特别是根部)因开山采矿破坏严重、形态不佳,需要进行遮挡、护坡及喷播绿化修复,因此选择了“靠”的山体关系处理方式。建筑体量平行山体水平展开并契合三个地坪自然退台。入口选择在高位。总体形成非常典型的山地建筑布局。
设计特点:
因选择“靠”的山体关系方式,功能平面单廊布局—公区的服务用房及客房楼层的走廊面向山体,部分位置结合山体修复处理成下沉庭院,此处走廊开窗取景,其它正对崖壁的服务用房或走廊采用不开窗或玻璃遮蔽的方式。
为应对较长的水平动线,公区仍保留较大进深将采光和景观需求偏弱的空间布局在内测,同时增加侧翼围合控制总长度。在客房部在三层台级体量之间交汇点设置唯一共享交通电梯厅组织垂直交通。在公区主动线上通过设置楼梯(自动扶梯)形成连续的跨层动线。
建筑总高度32米,在一层台级的屋面设置消防车道,将建筑物分为“吊层”与“上层建筑”,上层主体建筑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以适应仅能单边设置消防车道的多层建筑消防条件。
总结
通过从以上几个典型案例分析研究,可以得到一个基本共识—山地建筑的场地利用策略需要依据不同的地形特质与设计目标来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场地与山体的紧迫程度:如果用地紧张贴邻山体、或者设计的目标与手法需要山体为“支撑”,那么场地与山体关系将归于强联系,否则弱之;
山体的景观价值判断:山体作为重要环境介入需保留或修复可利用,但其是否有景观价值作为空间的环境焦点,还是仅仅满足被覆后遮蔽处理,是完全相悖的两种条件,相应场地利用的策略完全不同;
山体利用的态度取向:积极或消极的不同态度将影响场地策略。即使受制于场地条件建筑与山体强联系处理方式—采用“靠”的关系,但假若有实现山体充分呈现的设计愿景,通过设计手段可以实现山体与建筑空间关系的的显性表达。
对前面分析研究的几个案例来说,就场地关系而言,案例一、案例三场地相对宽松,因此有条件适当脱离山体,采用“让”或非紧密“靠”的关系方式;而案例四由于场地紧张,不得不与山地强联系,结构主体完全贴邻崖壁,属于典型的“靠”关系方式。从景观价值分析比较,案例一、案例三的自然山体相对完整,特别是案例四小汤山山体崖壁有较强的景观价值,是有条件塑造为建筑环境空间的主对景,以此其采用“让”并对应山地崖壁退台造景的策略是十分合理的。从设计出发点来比较,案例一和四虽然山体对场地的影响因素相似,但案例四采用了常规妥协的方式,建筑体量依据山壁控制高度,以建筑掩蔽山体,虽然成功的消隐了体量,但由于是完全单向度的朝向关系,建筑与场地空间稍显单调。而案例一采取适度退让山体留出空隙,并利用体量跨接、层叠架空等体块组合与穿插手段,塑造了建筑层间、建筑与场地间的丰富空间。
以上案例设计具备样本价值。特别是有关建筑场地(与山体)关系方式基本涵盖了山地建筑的几种场地策略,对相似项目前期分析判断、以及其它类似项目的研究学习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