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期间看到高铁上的窒息一幕,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孩子, 容易崩溃?

健康   2024-10-02 09:00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新生儿护理

微信又改版啦!
新生儿护理公众号设为星标
就能每天收到我们的文章啦!

正文

有网友在高铁上,听到一个小男孩的声音。
他说我想吃xx脆!
男孩七八岁吧,半戴着耳机打游戏,他奶奶还是姥姥坐旁边。
老人说,那玩意儿有啥好吃的!还不如吃桃子!
她从包里掏出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装了两个桃,拿了一个递给男孩。
我不爱吃带毛的桃子,和你说多少遍了!
都给你洗干净了!拿刷子刷的,没毛!你看看,哪有毛?
老人把桃子塞给男孩,男孩躲开没接。
拿着!别让我当这么多人骂你!
我不爱吃桃!
这个桃好吃!甜的!你尝尝!
我不吃!
不吃你早说啊!我都给你带来了!给你背了一路,死沉死沉的!这孩子一点都不懂事!

男孩不说话了,戴上耳机继续打游戏。


01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标题叫“女儿的反应为什么那么激烈?”
发帖的是一个妈妈,我直接把原帖搬过来吧:
我女儿高三,生病在家休息。
中午商量要吃什么,女儿说已经吃腻了外面的饭菜,让我做饭吃。
沉默了一下,她又说饿了等不及了,不如吃泡面。
我说行,我给你泡。
后来我想了下,觉得煮的更健康,还可以加鸡蛋,于是给她煮了一袋。
面刚熟,女儿过来一看是煮的,就崩溃了,问我为什么又是煮的。
我说煮的更快,不就是一碗面吗?
她涕泪横流地吼,这怎么会是一碗面的问题?这只是煮的和泡的、时间长短的问题吗?
昨天你问我吃什么,我给你发了肥牛饭的做法,我说你按着那个做就行。
你就是不听,你非要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好吃!!它就是不好吃!!
甚至我问你是用的肥牛还是肥羊,你也不说。
家里没有肥牛,那你让爸爸去买啊,你总是什么事情都按着你的想法来,那件事之后,我才知道你“骗”了我。
这是一件小事吗?是小事吗?
她哭了很久。
最近女儿总是因为各种小事,莫名地发脾气,她的心理是什么?

这个帖子有7000多个回答,其中两个高赞简直是我的互联网嘴替:

题主真的不理解自己的女儿吗?
她不是为了一袋泡面发脾气。
她是为了以前、以后许许多多的“泡面”在抗争。
真绝望啊。
一个生病在家的高中生,连煮面还是泡面都做不了主。
你不听她的,你问她干嘛?
当时刷到这个帖子,我还觉得有一点儿故事演绎在里面,感觉像是编出来的情节。
但现在看来,即便是编的,创作灵感也是源于生活。
“还不都是为了你好”,这种自我感动式付出太常见了。

02

人这一辈子无非追求三件事,我被看见,我有价值,我很重要。
最基本的诉求恐怕就是“我被看见”。
《小舍得》,田雨岚这一角色深入人心。
作为事业家庭一把抓的女性,她把自我感动式付出演绎得淋漓尽致。
为让儿子当上班干部,她豁出老脸,找老师求情。
为让儿子上名校,她动用各种人脉资源,大费周折。
为让孩子成绩进步,她在儿子的奥数习题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笔记和批注。
家里的柜子,大大小小都装满了儿子的奖牌奖状。

 

儿子考试没考好,他怀疑是老师提前泄露考题,不顾后果,当众揭发。
可这场揭发没得到其他学生和父母的支持,儿子却因此沦为了“班级异类”。
于是,她又一次站上讲台,主动承认错误,放低身段:
“当妈妈的为了孩子,可以吃苦受累,但就是听不得别人说孩子的半点不是。
只要是关系到孩子,没有哪个父母会始终保持理智,如果不是为了孩子,谁愿意赤眉白脸。”

 

这一段话让众人心疼不已,也让田雨岚热泪盈眶。
可这样的自我感动式付出,只不过是一场爱的裹挟。
打着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自由剥夺,到头来,也让彼此的关系剑拔弩张。
所以,当田雨岚叫苦连天的感慨自己为了孩子牺牲了一切时,他的儿子正在学校演讲中控诉自己:
“我觉得我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这场战争,就像一条绳的两端,双方都会因为没有限度的付出而两败俱伤。
表面上是爱,实则是用“爱”这堵墙砌住了孩子的呼吸和自由。


03

我们经常分不清“爱”“控制”的边界。
如何避免自我感动,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真正的爱不是用我们想要被爱的方式,去爱对方;
而是去理解对方想要的,以TA想要的方式去爱TA,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被爱着的。
这番话,其实就是父母走出“自我感动”的捷径。
①放下对孩子的占有欲,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可能你会觉得“放下”挺难的。
但其实,我们只需要做到不必事事顾虑孩子,在一些小事上给予孩子自主权。
比如:
买回很贵的水果,本以为孩子会想吃,但孩子不吃,就视为孩子在行使自主权,父母可以自己吃掉这些水果;
或者,买回一条鱼,孩子可以自主选择吃哪个部位,无论留给父母鱼尾还是鱼肚,父母都不要对此心怀怨言。
总结来说就是:
父母在为孩子付出的时候,要允许孩子在小事情上,不领情。
如果父母感到心里很难受,那可能要提醒一下自己:
是不是陷入了自我感动的误区,才无法接受孩子这样做?
②关心孩子的感受时,用提问代替命令
我听很多青少年来访者的父母,说过同一句话:我的孩子我当然了解!
在咨询师看来,父母虽然渴望了解孩子,但可能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嫁接在孩子身上。
比如看到孩子在人前耍脾气,就说“这孩子只是在演戏”。
这种情况,其实很推荐父母多做开放式提问,比如:
“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你现在的表情是想告诉我什么呢?”
“你想到什么了吗?”
或者提供多选题给孩子做,比如:
“你感觉开心还是不开心?”
“你不开心是因为哪个原因,是因为妈妈刚才说了那句话,还是没去接你放学?
”“你现在的表情是想表达你在生气,还是你在烦恼什么?”
这些方式,不但能够帮助父母真正理解孩子,也能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共情、被理解,越来越擅长表达自己。
③父母放下自我牺牲的人生脚本,重新给自己创造一个更加快乐的脚本
“人生脚本”由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提出,指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
比如,很多父母一直在“自我感动”的模式里打转,就是因为有着“自我牺牲”的人生脚本。
从小被自己的父母用“自我牺牲”的方式养育长大,成了父母,也用同样的模式去养育孩子,无意识重演父母的模式。
当我们发现,自己有着“自我牺牲”的人生脚本,就要学着修改这个脚本,在里面增加一些新轨迹。
比如告诉自己:
“别总是一心为了孩子,有时做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妈妈,孩子会更有自信”;
“你可以拥有你喜欢的东西,这不是自私,而是爱自己的能力。你知道如何爱自己,你的孩子才会也成为一个懂得爱自己的人”。



来源: 网络综合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如果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新生儿护理
轻松孕育,看新生儿护理,每天与您分享育儿知识,让你带娃不迷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