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料槽在使用过程中会有6小时的空闲期,如何实现出料槽及真空回收槽的高效利用?”在氯碱公司聚合二车间,主任助理杨爱娜在釜外回收生产装置区旁陷入了沉思,这6小时的空闲期就如同卡在生产流程中的一根“刺”,成了提升回收效果的一大“瓶颈”。
据了解,由于真空回收槽与聚合釜共用一套回收系统,只有在真空回收槽回收结束后,才能进行下一釜次的釜内回收,因此出料槽在使用过程中会有6小时的“等待期”。“时间就是效益!”主任助理杨爱娜马上组织技术人员根据“瓶颈”问题展开“头脑风暴”和现场勘测,最终决定从问题根本下手,对釜外回收系统进行技术改造。
他们深知,要想拔掉这根“刺”,需从工艺流程的各关键节点着手,经反复研究,杨爱娜带领技术人员制定了一套技术改造方案。先是在出料槽内自压回收,借助与真空回收槽联通管线进行强制回收,并设定出料槽回收总时间,实现与聚合釜出料过程“无缝衔接”。物料转至真空回收槽后,再增加联通管线,利用现有的VCM脱除塔回收系统脱除氯乙烯,并通过管线设定,在回收的同时由出料泵按流量转物料至放料罐,如此一来,出料槽空闲期可降为0小时,这个方案一出便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说干就干,方案撰写完成后,杨爱娜立即带领技术人员投入到紧张的改造实施工作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改造完成后,极大地提高了回收槽的利用率,回收氯乙烯效果也得到有效提升,并且胶乳只需经过釜外回收槽处理后干燥尾气就能够达标,各个生产环节紧密配合、协同运作,恰似打通了生产系统的“任督二脉”一般,全年可创效48万元。不仅如此,车间技术人员还乘胜追击,对釜外回收自动运行DCS控制程序进行了优化,实现了物料从进入釜外回收到完成残留氯乙烯脱除整个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从发现 “瓶颈”,到研讨方案,再到深耕改造,过程虽艰辛,但收获满满。
新起点、新征程。三友职工正鼓足干劲,用智慧和汗水去攻克更多难题,不断为效益提升注入新的力量。
END
供稿:郑雨蒙 编辑:毕文杰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