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驱动,重塑精益:精益改善最大的变化一定是模式的变化!

职场   2024-12-27 20:50   广东  



经典回顾



做精益改善过程当中,我们如何构建一个逻辑思维、顶层思维、模式设计?任何精益改善的最大变化一定是来自模式的变化!


——标杆精益合伙人、资深精益实战专家、中国“精益改善周第一人” 
余伟辉老师

#第八届标杆精益改善大赛暨中国精益管理高质量发展大会

余伟辉老师主题演讲精彩内容摘录:

到底什么才是干货?

在演讲的开头,身为资深精益顾问的余伟辉老师分享了他在辅导企业时,企业反应得最多的三个问题:

1、企业的产品是多品种、小批量,并且是高度定制化的;

2、面临供应商波动很大的问题;

3、客户的要求,特别是交期经常变化。

同时他强调,当今的复杂形势之下,几乎所有企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不是一下子可以解决的。

很多的咨询企业、听众,最期待的就是听到“干货”,例如案例、PPT、工具等。而余老师认为,这些工具其实并不重要,同时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什么是干货?各位,干货就是,比如说你们吃槟榔吗?吃槟榔咬到最后那个渣渣就是干货,你都不用思考,就把它吃进去了。”

同时他还强调了一点:“在改善过程当中,不能够构建一种模式和思维的话,这些干货你今天在这边用好了,在另外一个地方你用不起来。比如我给你一个表格,生产计划,给你一个很好的排产的表格,你今天用好了,你在别的地方你可能用不起来。”

在精益改善过程中,如果仅仅依赖单一工具的应用,是难以实现根本性改变的。例如快速换模、5S 目视化单箭流、TPM 等单点式改善方法,它们虽然在各自的局部范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串联,无法带动整个工厂运作模式的革新。

真正能够带来重大改变的是模式的变革,它能够从整体上对企业的运营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


什么是模式?我给你讲个故事

到底什么是模式?余老师给在场的来宾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7个人要分粥,怎么样让我们的分粥的整个过程变得科学合理?

● 第一轮,他们指定一个人来进行分粥,很快他们就会发现,那个人刚开始还好,后来他就每次为自己都分的粥最多,大家觉得不公平。

● 第二轮,他们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进行,而且制定了一些选举的科学的流程,这个德高望重的人刚开始还好,到后来他就会发现,那些经常巴结他的人,他们分的都特别多,导致了腐败。

● 第三轮,他们创建了一系列的系统,监督体系、考核体系、量化的各种管理流程,变得非常精细,但精细完了以后,大家最终发现,分粥的过程效率特别低下,等你分到粥的时候呢,粥都已经凉了。

● 第四轮,在最后他们想了一招,就是每次由这7个人轮流分粥,并且分粥的那个人,他最后领粥。

第四个模式非常好的解决了这个公平性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当中,他们用的什么呢?肯定不仅仅是用的工具和那个碗、勺子标准化的问题,而是模式发生的变化!

企业面临各种问题时,尽管可能存在多种解决途径,但最有效的方式是实现模式的转变!

一个工厂的精益改善,应该如何构建的系统性的产、供、销、研的模式变化?


产销模式、装备模式、物流模式、计划模式、库存模式、管理模式、研发模式、产品模式,这些模式他们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协同变革。

这里引用余老师的原话:

“我经常说目标状态不清,改善就没有方向;底层逻辑不对,做多少都是白费;模式策划不好,怎么整都是乱搞;顶层设计不顺,管理起来就很累。”

用案例来聊聊,“模式”都是如何进行改变的?

余老师用他咨询生涯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对如何构建“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这是一家具有特殊性的生产特种空调的企业,企业各个部门的负责人都向余老师反应了同样的问题:

第一,客户订单经常变化,而且订单都是多品种小批量的,一年就只生产几百台,但每一台都要重新定制开发出图,每一台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都不一样;

第二,供应商产能不够,经常导致供货问题,生产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原材料缺料的问题,齐套不足,导致产线经常会有停顿。

经过细致的调研和分析,余老师在企业反馈的问题点上,总结出了5点,同时他也强调,这些问题点都是多数制造型企业面临的真实情况,总结起来就是:

“一低二缺三高四长五多”

1、效率低;

2、物料缺、图纸缺,因为上面图纸经常不齐套,不是缺这缺那;

3、原材料库存高、半成品库存高、成品库存也很高,半成品库存,生产周期很长,意味着生产线上摆的物料特别多;

4、生产周期长、出图周期长,整个产品的出图大概要 45 - 50 天左右,才能把图纸全部出完,订单处理周期长;

5、异常多、插单多、追货多、浪费多。

根据这些问题,余老师在改善过程中,针对物料齐套后的生产时间,经过分析设定了 15 天的目标,尽管起初遭到其他老师的质疑,但经过 14 番改善周后成功实现,这一成果引发了后续一系列产供销研模式的变革。

在销售环节,要求销售人员提前 15 天与客户确认交期,只有在交期确定且不变的情况下,第二天才组织生产,避免了因客户交期变动而导致的成品积压问题;

在原材料供应方面,将原本在工厂内部的齐套模式转变为供方在特定时间(n - 15)进行统一配送,防止原材料库存过高;

在研发环节,将产品出图时间从50天大幅缩短至10天,使得研发部门能够在接到订单后快速响应,集中出图并快速齐套,采购环节也能随之高效进行,从而带动整个工厂的订单处理周期从10天降至3天,研发周期从50天降到17天(考虑到其他信息处理周期),生产周期稳定在15天,7天内发货的比率从38%显著提升到75%。

在案例讲解的最后,余老师提到:

这些指标,我相信很多企业都是想看到指标,但我们改变它的过程,我们来看一下,一定不仅仅是点上的改变,点上的改变不可能带来它模式上变化。

我们改变它什么模式呢?

生产产线模式、计划模式,改变了产供销的模式,改变了研发模式,改变了整个制造的等待模式,这是我们在改进过程当中的系统性思维。

模式驱动,精益重塑全流程

在分享的最后,余老师呼应了本次演讲的主题:

精益改善分为不同层次,基础改善主要侧重于 5S、快速换模、TPM、产线布局等点式工具的应用,这些工具能够在局部环节提升效率和质量,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高级的改善做模式的构建,而顶级改善做增量突破,这部分的内容,在精益管理里面有一个顶级工具 PD(战略部署),用于提升整个工厂的 ROS,提升销售,实现突破性的目标。

最后,余老师总结:

当我们在改善过程当中,一定要有做模式构建思维,把我们顶层的设计跟模式的构建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在做精益改善过程当中,所有的点式的改善,我们如何串联起来思考,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模式的变化,可以给我们企业带来更大的一个变化。”

更多精彩

1、管理学大师|齐二石教授--新质生产力中精益管理创新
2、经验分享|联想精益六西格玛创新之道
3、更好的流程、更低的成本,才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功能!


标杆精益
关注我们,免费获取2.3G管理者必备精益资料包,汇聚精益管理知识精华!加入我们,与63万精益爱好者共创卓越管理新境。标杆精益:专注企业精益管理咨询,培训17年,续单率超过96%,让我们一起用精益推动行业进步,让精益流行起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