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是柳叶刀旗下一本开放获取期刊,是促进“世界各地平等获取优质卫生保健服务”这一柳叶刀全球倡议的一部分。本刊的终极目标是改善西太平洋地区人群的健康结局,并将致力于推动西太平洋地区临床实践的改善和卫生政策的进步与发展,最终期望能够提高该区域及相关国家的卫生质量。柳叶刀特别推出《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精选论文合辑,分享给读者。
识别二维码阅读《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10月刊
论文精选
1
2020-2060年中国结直肠癌筛查策略的长期获益和成本效益评价:一项模型分析
背景
有关中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筛查策略长期获益和成本效益的证据仍然有限。这项模型研究将针对2020-2060年中国各种结直肠癌筛查策略进行评价以解决这一问题。
方法
利用之前建立的微观模拟模型(MIMIC-CRC)和中国流行病学数据,研究评估了针对45-74岁人群的四种CRC筛查策略:不进行筛查、每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每两年进行一次免疫化学粪便潜血检测(FIT)以及逐步覆盖全国的FIT筛查策略。分析的筛查覆盖率(邀请率)从5%到100%。单队列分析在100,000人中进行,以估算每种策略的相对成本效益。通过对2020-2060年每年100,000名4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多队列分析,预测全国范围内的长期获益和成本效益。
结果
在单队列分析中,与不进行筛查相比,所有筛查策略均能降低CRC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邀请率相同的情况下,结肠镜筛查优于基于FIT的筛查策略。在多队列分析中,2020-2060年间,在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与不进行筛查(2,540万例CRC新发病例和440万例CRC死亡病例)相比,在邀请率为5%的情况下,通过结肠镜筛查、两年一次的FIT筛查和逐步覆盖全国的FIT筛查策略估计可分别减少120万例、40万例和30万例CRC新发病例,以及20万例、10万例和10万例CRC死亡病例。随着筛查覆盖率的提高,这种预防效果会扩大。在全面覆盖的情况下,结肠镜检查的降幅最大(发病率降低38.2%,死亡率降低43.2%),但所需的资源也最多。与结肠镜筛查相比,两年一次的FIT筛查和推广基于FIT的筛查策略效果稍差,但结肠镜检查需求(分别减少83.8%和85.2%)和总体成本(分别减少23.4%和37.8%)显著降低。
解释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筛查将有效降低中国CRC的负担。与结肠镜筛查相比,每两年进行一次的FIT和逐步覆盖全国的FIT筛查策略可以用更少的资源预防CRC发病和死亡。因此,中国应致力于提高结直肠癌筛查覆盖率。
2
心血管代谢性共病及抑郁症与认知功能的独立和联合关联:基于多地域队列的研究结果以及由社区至临床的可泛化性研究
背景
在老年人中,心血管代谢性共病(Cardiometabolic multimorbidity, CMM)和抑郁症经常伴随出现,并与神经退行性结局相关。本研究将在多区域队列中分析CMM及抑郁症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独立和联合关联,并验证研究结果由社区推广至临床的可泛化性。
方法
本研究结合了国际联盟记忆队列研究(Cohort Studies of Memory in an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COSMIC)的14项纵向队列研究,研究区域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及澳大利亚。此外,还采用了3项其他来源的研究进行研究结果的可泛化性验证。研究纳入拥有完整基线数据的CMM及抑郁症参与者,排除基线痴呆患者。CMM采用两种方法定义:1)CMM5定义为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的下述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卒中以及心脏病;2)CMM3(参考先前文献定义)定义为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的下述疾病:糖尿病、卒中以及心脏病。基线抑郁症采用老年抑郁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定义为是否患病。通过组合多种认知测量方法,将总体认知标准化为Z分数。纵向认知结局为标准化Z分数的变化速率。在COSMIC研究中,利用汇总的个案数据(Individualparticipant data, IPD)分析估计CMM及抑郁对认知结局的独立和联合关联,包括横向和纵向关联。在三项外部验证的研究中进行了重复分析。
结果
在14个COSMIC队列的32,931名老年人中,横断面分析纳入了30,382名有完整基线CMM、抑郁和认知评估数据的参与者,纵向分析纳入22,599名拥有至少一次随访数据的参与者。三项外部验证研究的1,964名参与者来自三个不同环境(社区、记忆诊所和卒中后研究)的多种族亚洲老年人队列。在COSMIC研究中,CMM及抑郁症均与横向认知功能水平和纵向认知下降速率显著相关,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s>0.05)。CMM和抑郁症共患参与者的横向认知水平更低(例如,CMM5 (+)/ 抑郁症 (+) β=-0.207,95% CI:-0.255,-0.159),纵向认知速率下降更快(例如,CMM5 (+)/ 抑郁症 (+) β=-0.040,95% CI:-0.047,-0.034)。在对APOE基因型进行额外调整后,这些关联仍保持一致,并且在两步随机效应IPD分析中也保持稳健。关于CMM及抑郁症联合影响认知功能的研究结果在三项外部验证研究中得到了重现。
解释
研究结果凸显了从多维角度调查与老龄相关共患症的重要性。针对心血管代谢和心理状况协同预防认知功能衰退,有助于提高有效性。
3
聚乙二醇化艾塞那肽作为二甲双胍辅助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的III期研究
背景
聚乙二醇化艾塞那肽(visepegenatide)是一种每周注射一次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在已完成的两项II期研究中,该药无需剂量滴定即可有效控制血糖,且耐受性良好。本研究的目的是在这项三期临床研究中评估聚乙二醇化艾塞那肽对二甲双胍单药治疗控制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这项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包括24周的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试验期和28周开放标签的延长治疗期。年龄≥18岁和≤75岁、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和≤10.5% (≥53.0和≤91.27 mmol/mol)的患者(N=620)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在双盲期每周一次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化艾塞那肽150 ug或安慰剂。随后,安慰剂组患者转为接受聚乙二醇化艾塞那肽治疗(安慰剂→聚乙二醇化艾塞那肽组),聚乙二醇化艾塞那肽组患者在开放标签延长治疗期内继续接受同样的治疗。主要终点是HbA1c从基线到第24周的变化情况。
结果
第24周时,经安慰剂调整的最小二乘法均值(LSM)变化为-0.57%(95% CI:-0.71,-0.43)(p<0.001)。与安慰剂组相比,聚乙二醇化艾塞那肽组达到HbA1c<7.0%和≤6.5% (<53和≤48 mmol/mol)的患者比例更高(115 [40.5%] vs 50 [17.9%];p<0.001;60 [21.1%] vs 17 [6.1%];p<0.001)。与安慰剂相比,聚乙二醇化艾塞那肽可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这些指标的改善趋势在开放标签延长治疗期内得以维持。在为期52周的研究期间,未报告严重胃肠道不良事件或严重低血糖。
解释
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控制不佳的中国T2DM患者中,作为二甲双胍治疗的辅助疗法,每周一次注射150 ug的聚乙二醇化艾塞那肽可显著改善血糖控制,且耐受性良好。
4
中国HBV控制新进展及对HBV感染者的级联诊疗:来自2020年第四次全国血清学调查的证据
背景
自1992年重组乙型肝炎(HBV)疫苗引入中国以来,政府卫生机构一直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血清学调查来监测乙型肝炎防控工作的进展。2020年,本研究开展了第四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首次评估了15岁以上HBsAg阳性受试者临床状况及其医疗管理情况。研究报告的调查结果与前三次调查进行了比较。
方法
与以往的全国性调查一致,2020年的调查采用分层、三阶段的整群随机抽样法,在120个全国性疾病监测点抽取1-69岁人群进行评估。血标本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肝炎国家实验室进行HBsAg、抗-HBV表面抗原(抗-HBs)和抗-HBV核心抗原(抗-HBc)检测。研究对评估了年龄≥15岁的HBsAg阳性者进行了肝病证据,并通过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收集了HBV感染者的诊疗管理流程。
结果
1-69岁人群的HBsAg感染率为5.86%;1-4岁儿童的血清感染率为0.30%;估计全国有7,500万HBV感染者。在15岁及以上的HBsAg阳性者中,经专家评估的检查结果发现,78.03%的HBsAg携带者无肝脏损伤证据,19.63%的HBsAg携带者为慢性HBV患者并伴有肝酶异常,0.84%的HBsAg携带者有肝硬化证据,0.15%的HBsAg携带者有肝癌证据。59.78%的HBsAg阳性者在调查前知道自己呈阳性,3,000万人不知情;在知道自己呈阳性者中,38.25%(1,700万人)具有抗病毒治疗的医学指征,其中仅有17.33%(300万人)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
解释
普通人群中的HBsAg感染率从1992年的9.72%下降到2020年的5.86%,1-4岁儿童中的HBsAg感染率从1992年的9.67%下降到2020年的0.30%。这一下降趋势表明,中国正在持续朝着世界卫生组织预防新发感染的目标迈进。实施接受度高的策略来识别感染者并提供长期的医学监测和管理,对于预防HBV感染并发症和实现世界卫生组织的级联诊疗(cascade-of-care)目标非常重要。
5
亚热带大都市炎热夜晚与夜间过量高温相关的住院风险:2000-2019年香港的时间序列研究
背景
最近的研究表明,炎热夜晚会增加死亡风险,但其对住院治疗的影响,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影响,仍未得到充分研究。
方法
研究收集了2000-2019年香港高温季节(5-10月)的每日住院、气象(包括每小时)和空气污染数据。研究得出了三个热夜指标:HNday28 °C,代表日最低气温≥28 °C,即政府对热夜的定义;HNe,热夜过量值,由夜间每小时气温高于28 °C的热量过量总和计算得出;HNday90th,以HNe的第90百分位数(17.7 °C⋅h)为阈值分类热夜情况。研究利用分布式滞后非线性模型进行了时间序列回归分析,以检验热夜指标与各种住院情况之间的关联。
结果
在3,680个研究日期内,共发现5,002,114例非癌症非外伤(NCNE)住院病例。有一半(1,874日)的研究日期出现了夜间过热现象(HNe>0),平均值(标准差)为8.0(6.8) °C⋅h;根据HNday28 °C和HNday90th,分别判定了499个和187个热夜。极端HNe(第99百分位数 vs 0 °C⋅h)与滞后0-4天的NCNE住院率显著相关,总体住院率增加了3.1%(95% CI:1.5%, 4.8%),对老年人(5.3% [3.2%, 7.4%])、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5.3% [2.8%, 8.0%])和因循环系统疾病入院者(3.4% [0.2%, 6.8%])的影响更大。与官方的HNday28 °C相比,反映极端HNe的HNday90th指标能更好识别危险的炎热夜晚。
解释
夜间过热与住院人数增加有关,尤其是对老年人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影响较大。在定义与公共卫生相关的炎热夜晚时,应将夜间热强度纳入其中。
6
1990-2021年西太平洋地区心血管疾病负担及其与卫生人力资源的关系: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系统分析
背景
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负担和卫生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HRH)分布的综合概况尚未公布。有关该地区卫生人力资源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旨在描述西太平洋地区心血管疾病的趋势和卫生人力资源情况,并探讨人力资源与心血管疾病负担之间的关系。
方法
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的估计值来自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21),每年的人力资源情况来自GBD 2019。研究呈现了31个西太平洋国家心血管疾病负担和人力资源情况的变化趋势。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广义线性模型来研究心血管疾病负担和人力资源情况之间的关联。
结果
2021年,西太平洋地区心血管疾病导致600万人死亡、1.25亿的DALYs损失,分别占全死因死亡人数和DALYs的39.4%和22.5%。从1990年至2021年,该地区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和DALYs分别增加了94.9%和57.3%,而所有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DALYs值均有所下降。2021年,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是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心血管疾病死因,而心血管疾病负担在32年间增长的主要原因则是主动脉瘤、下肢外周动脉疾病、心内膜炎以及房颤和房扑。2019年,31个国家的卫生人力资源密度最大差距约20倍,其中巴布亚新几内亚最低、澳大利亚最高。卫生人力资源密度与心血管疾病年龄标准化死亡率(rs=-0.74)和DALYs(rs=-0.73)呈负相关,心血管疾病负担尤其与牙科医务人员、急救或救护医务人员、以及医学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密度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解释
心血管疾病仍然是西太平洋地区一个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该地区的医护人员明显不足。心血管疾病负担与卫生人员密度之间的负相关关联表明,卫生工作者,尤其是牙科医务人员、急诊或救护医务人员以及医学实验室技术人员值得更多投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负担。END
题图 Attribution:Yitong Guo and Tianhang Zhang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更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