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55岁曾国藩后人从66米高塔一跃而下,留下8个字,令人潸然泪下

文摘   历史   2024-04-23 15:11   广西  

1964年,曾国藩胞弟曾国潢的曾孙女曾昭燏zhāo yù,登上了南京灵谷寺,从66米高塔一跃而下。事后,人们在她的大衣口袋发现一张字条,上面留有短短8个字,却让人潸然泪下。

此时,她55岁,是中国首位女性考古学家,在她短暂的生命里却为我国考古事业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1948年,国民党策划将中央博物院的珍贵文物转运送到宝岛,此时,曾昭燏时任南京博物院首任院长,她当即反对,她说:文物经不起长途颠簸,一旦出现破损,组织这事的人就是民族的罪人。

最终,在众人的坚持下,原本要运到台湾的852箱文物留在了大陆。遗憾的是,还有一大部分却无可挽回。

可见她炽热的爱国之心,而且她3次拒绝傅斯年一同南渡的邀请,毅然决然地留在了大陆。

但她不知道的是,正是这个决定,令她在10多年后陷入了绝境,这和她的出生有关。


曾昭燏出生于1909年湖北曾氏家族,这个家族被称为200多年没有出现过一个败类。

在这样的家族中长大,曾昭燏 7兄妹也个个才华横溢,二哥曾昭承哈佛大学硕士,三哥曾昭抡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弟弟曾昭拯著名书法家,两个妹妹是西南联大高材生。


作为小妹,曾昭燏在26岁那年在英国获得了硕士学位,又去柏林大学深造,接触考古挖掘,成为中国首位赴海外就读考古学专业的女学者。

而此时,卢沟桥事变爆发,南京沦陷,很多人拼命往外跑,家人也劝她留在英国,可她毅然地拒绝了伦敦大学的聘书,带着世界前沿的考古技术回到了满目疮痍的祖国。


并把在英国结余的几十英镑和自己的一枚金戒指都捐给了抗日前线。

回国后,她在南京加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为了保护中国文物不被日本人抢走,她与李济等人不舍昼夜地把南京博物院以及北平故宫博物院的一万多箱珍宝登记造册,装箱编号,并协助文物转移


北平受到日军轰炸后,北大、清华、南开等诸多学府迁往昆明,此后又迁至四川李庄镇。正是在这个时期,由曾昭燏和吴金鼎主持了四川彭山县东汉崖墓的发掘工作,探明崖墓900多座,使得中国田野考古科学方法拉到了世界前列。


有人曾打趣地问她:曾小姐何时出嫁?她却说:我已把自己嫁给了博物馆

当时抗战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她把全部心血都投入考古事业,因为她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当抗美援朝志愿军奔赴前线时,她又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捐出,她心中无小我。

然而,她却被时代裹挟前行,随着时代风暴来临,曾经引以为傲的曾氏家族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曾国藩被定性为汉奸刽gui子手,他的家族后代都处在危险的边缘,曾昭燏二哥曾昭抡被打成右派,含冤入狱,妹妹曾宪植被软禁,侄子曾宪洛被强制劳改,恩师胡适突然离世,而她自己一次次被揭发,一次次去检讨,心理上的忧惧和惶恐一层层叠加,她崩溃了。

1964年12月22日,她穿戴整齐,带着一包苹果,让司机送她去灵谷寺,下车前,她将苹果递给了司机,温和地说:“请您吃的,麻烦您等我一下。”说着,她放下了苹果还有一件外套。


没有人知道她一步步登塔时的心情,事后在她的衣兜里发现一张纸条 “我的死与司机无关”。即使走到生命尽头,她还在牵挂着别人,至此,中国首位女考古学家就此陨落,她被草草安葬在荒野外,不能通知亲属, 她没有辜负时代,时代却亏欠她太多。

然而曾昭燏也是那个年代众多悲惨离世大师的其中一位,在岳南的《南渡北归》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仅仅在北大,便有多达500位学术权威遭受难以言明的磨难,而在短短几个月内,便有多达24位一级教授离开,过去我们只是从书本的只言片语中,或是长辈的闲言碎语中略知一二,很少有人能真正走进这段历史,去切身感受那个时代的悲鸣,如果你想了解那段峥嵘岁月,想感受大师风骨,这部《南渡北归》值得你细细品读珍藏,斯人已逝,但大师的姓名和风骨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


初月悦读
分享我的悦读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