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百岁院士”,带出了中国草业科学的“黄埔军校”,他自称“草人”,一生与草结缘;他也是“月光族”,将自己的积蓄和养老金悉数捐出,百岁高龄仍在科研一线。
他叫任继周,中国草业科学奠基人,首位草业科学领域院士。
他创建了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他创立的草原分类体系,是现在唯一可用于全世界的草地分类系统;他提出的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畜产品单位,被国际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
1943年,19岁45公斤的他以高分报考了前国立中央大学的冷门专业——农学院畜牧系草原专业,因为他有一个朴素的愿望,想让中国人多吃点肉,多喝点奶。
而草长好了,牛羊就有充足的草料供应,中国人的餐桌上就有更多的牛羊肉了。
他1924年出生于山东平原县,上中学时正值抗战时期,看到国人常吃不饱,体质弱,动物食品、奶、肉就更少了,他就立志改善国人体质,攻读牧草学、草原学,动物营养学,他说中国人营养不改变,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国,农业要过关,动物性食品要足。
在老师的推荐下,1950年,他前往西北草原做研究,妻子李慧敏毅然放弃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担任的翻译工作,一起坐货车前往,半路车
5月到达兰州,6月他基本把甘肃省都走遍,每天步行50多千米,当时甘南的藏名地区还用银圆,住店3毛钱一天,吃的是一碗苦井水泡的腌韭菜,光苦不咸。
任继周觉得这些都不算什么,最难过的一关就是虱子,一被叮咬就睡得不安宁,他就用自制“毒衣”,用药水泡衣服,晒干后穿上。
1956年,他还要兼顾上课和编写教材,每周前三天在兰州上课,周四凌晨4点赶火车去草原开展实验工作,而他编写的教材《草原学》成为献礼国庆10周年的我国高校第一部草原学教材。
他还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试验站,研制了我国第一代草原划
别人觉得苦,他却乐趣无穷,一干就是一辈子。
他心里装着草业,还装着一个人,那就是他老伴儿。2019年,陪着他在草原生活了50年老伴儿去世,他一直把她的骨灰带在身边。
98岁,他丝毫不避讳生死,世间的物质与虚名,他一点儿也不想留,此前,他已累计捐赠300万元。
他说:“从社会获取一瓢水,须还一桶水。”
虽视力下降,腿脚不便,他每天还在方寸大的书房,在电脑上设置超大字体,和时间赛跑,他说正在写一本关于农业伦理学导论的书给大学生看,写完它,才有个交代。
他常说,小的时候国家正在打仗,但他很幸运被血肉长城保护起来,前方在打仗,他在后方读书,于是就拼命学,不然对不起要保护我们的人。
读他的故事,令人动容,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