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伟章:我是这样避免内卷的一生

文化   2024-11-28 20:02   北京  


身居世界第三大人口城市的上海,给出一个人物,一个不同于任何
一个伟大叙事者故事中的“人物”,让“他”走出去,使更多世代、更广大世界的读者阅读。这是我们时代的任务,也是我们生命的责任。
先说景观。“人类文明在非线性的时间长河中,每次幽微震颤都值得被持续观察和质询。”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何止幽微震颤,而是掷地有声,更是金声玉振。它在理论上是崭新的,它意味着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将经由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被创造出来。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虽然在理论上是崭新的,但是在实践中一直没有停顿。当然它不是过去时的,它是现在正在进行时的,这个正在进行时涵盖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或者说打通和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或者从1840年就开始了。从近代的“师夷之长”的理论学说到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及至新时代,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代代传承,作为现代化主要标识的承载物的都市形象,也在我们的视野中不断翻新,渐渐明晰起来。
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全新方案的实践中,这一代作家岂能缺席?
既然,“人类文明在非线性的时间长河中的每次幽微震颤,都值得被持续观察和质询”,何况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诞生和实践,更值得我们——在这一文明的“新纪元”式的时间和实践中——作为作家去做它的观察者、亲证者、注释者和书写者。这不啻是时间提供给我们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它无比宝贵。它其实是在向我们要一个与过去的现代化,或过去的都市发展、都市写作都不一样的全新的文学景观。
“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R.E·帕克)由此,它也成为各国作家竞相书写的对象。都市的意象、都市的景观,经由与之相伴的与现代化发展并行不悖的书写,而建立起来了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文学景观。
再讲人物。
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第一个便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基本国情和具有的首要特征。
迄今为止,全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地区不超过30个,总人口不超过10亿,而我们一国14亿人口实现现代化,将使世界迈入现代化的人口翻一番,也将彻底改写现代化世界版图,从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件。
你有了那么多无中生有、栩栩如生的精彩的故事,那么,你有没有把握讲,我今天要给你一个从前的书写中从来没有被写出来的“人物”。这个人物不属于上一代、上上代的创造者。你能不能拍着胸膛说,“他”就属于“我”,“我们”这一代。你有没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说:我的祖辈、父辈、兄辈都没有将“他”塑造出来,而我将“他”塑造了出来。
我们的祖辈父辈给出了许多人物,鲁迅先生给出的“人物”中有阿Q,有《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有《祝福》中的祥林嫂,鲁迅给出的三个人物,从三个向度抽出三个线头:其中既有对农民的思考,也有对知识分子的刻描,以及对女性人格的探索。这些人物提供了现代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三个方面。
你可以说,“他们”都不是都市人物,但是你却否认不了,“他们”的确是中国现代化实践进程中的人物。你可以说,“他们”都是半个多世纪,甚至一个世纪以前的“旧”人物,但你却无法否认,“他们”在现代化艰难进程中的中国,留给一代代读者深刻的文学记忆。
生命如何能成为作品的设计,文学如何能成为生活的前提,这对于一直视作品为生命创造物,并在这一理论观念下成长而接受的我来讲是不可思议的。但文与人对位关系不可置疑,文、人统一到文、人同一,其间有许多生命的暗示,它必将通过文字最终显现出来。或者还是那句话,你要写出什么样的“人物”,有时来自于你的观察、旁证,而要写出“你”自己,则必须亲证它,或者叫“躬身入局”。“他”——这个人物要的是你的血肉,你的精气,你的灵魂。


原鄉書院
高品位的文学家园——重情怀的综合读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