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业心态做员工

科技   2024-11-11 08:33   四川  


我讲过一句话。

20-25岁,做一名好学生,好员工

25-30岁 带领一群人成事

30-40岁 有自己的代表作(成绩)

40-50岁 不依赖平台,自己就是产品

45岁之后,多帮助年轻人

我是谁?讲的话听的人不多。但马老师说过类似的话。

大概2021年,汪涵过40岁生日的时候,在自己的节目中亲自将马云给他的生日祝福念了出来。

马老师这样写道:

汪涵,生日快乐!男人最佳的年龄是40到50之间的十年,要做想做和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要慢下来,只有慢下来,才能欣赏好这最美的十年。

30岁之前做别人让你做的事,30岁以后稀里糊涂学着自己做事,40岁必须知道自己最强、最喜欢做的事,50岁的时候要考虑为年轻人多做点事!

有些人,一辈子当员工,甚至干技术总监出来也可能面临失业。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没有老板思维,还是打工人思维。

作为员工,本身也有一个大的区隔。

被动性型员工和主动型员工,被动性员工老板让我干啥我干啥, 我负责动作,但未必负责结果。主动型员工,要考虑服务的用户是谁,业务价值如何衡量,除了动作,更要考虑结果。

但即使如此,打工人思维和老板思维也还有很大的差别。

打工人思维,不考虑成本。主动型员工会看自己的成长空间,会看自己能不能承担更大的职责。但在一架齿轮不断咬合的大机器中,大部人也是高级的“按部就班”。

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每一个个体要闪光,要成为老板眼中的销冠,成为技术专家,成为组局者。就要有老板思维。

我们来看看老板如何想?

前2天刷到360董事长周鸿祎发的短视频。他刚从硅谷回来,总结了AI创业的几个观点,总结如下。

一、创业者都很年轻,AI属于年轻人

老周提到,这次见到很多人,很多创业者。90后,尤其95后很多,感觉年轻人对AI更敏感。老G此前也提过,一个新的潮流,科技趋势也好,工具也好,年轻人更敏感是因为是年轻人【弯道超车】的机会。

二、创业者精英化

创业者特别精英化,基本都是名校毕业。现在履历是大厂都不够了,因为Facebook、Google都有好几万人,都要是AI新秀,比如OpenAI、英伟达或者Anthropic出来的。而且还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华人的比例相当高。相当于在北美AI产业里,华人基本撑起了半边天。

三、团队微型化

和传统的创业团队相比,AI创业团队非常微型化(小团队化),不仅仅是敏捷创业的概念,平均每个人团队大概5-10个人。有的VC甚至声称超过20人团队的公司他不能投。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做通用AI,小公司的机会不那么多。用AI解决细分的,垂直领域的问题,刚开始需要聚焦,本不需要那么多人。第二个,AI公司本身就要学会利用各种AI工具来降本增效,要节省人力,提升人均效率。如果一个AI公司团队很庞大,自己对AI工具都不熟,还谈啥AI创业?

我的朋友G哥前一阵见了一个AI公司的HR负责人,谈到他们团队面临的问题是老板今年拿到不少活,担心明年没那么多活,人员过剩。一问,他们团队的效率不太高,且人员冗杂。与其招聘2位平庸的,还不如尽可能考虑精兵政策。

另外一个就是案例。此前一家上市企业花了几个亿做大模型,从下到上都自己做,1年半下来,收入不过百万。撑不住了,几百人团队又要减员60%,就是属于典型的【钱不太多但人傻X】。即使是大公司,也要聚焦,砸钱能坚持多久,得有点数。

延伸一下,你是工作10年的程序员,你有没有考虑自己的发展路径?还是只是重复做自己的事情?

你是总监,你有没有想你们团队的ROI,跟公司创造的价值和你们花的钱是否匹配?

用创业心态做员工,跟公司的环境和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铁板一块,冗杂流程,部门墙,没有土壤,即使有精英人才也会远离。喜闻某部门从内部信息化单独出来做商业化挺好。可以给时间,1年不行,2年。但是混在一块,就很难讲清楚。别人谈内部客户服务效能,他谈外部销售线索。一谈商业化,又远远无法cover成本。

规模大一点的公司,要做创新,要从“输血”走向“断奶”。内部服务部门的衡量,只有一个指标就是人效。单位人员产出的收益。具体到产品孵化器,成长期和高速发展期,可以有不同的指标。但是不适合啥都端上来的汇报文化和表演。

用创业心态做员工,对口的HR也最好放进来。光在外面看,是一种上帝视角,还是顾问视角?HR做好政委角色,要脱离习惯化秘书角色。

小而美公司,以及大公司中的小而美团队,代表未来。

军哥的小报童,目前有1500位伙伴订阅。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扫码,附赠小报童陪伴群。

技术琐话
最干货的分布式技术公众号,范围包括大数据/运维/Java/人工智能,兼及研发管理。本号专家阵容:蚂蚁金服右军、NETSTARS CTO陈斌、江苏百瑞赢CTO李伟山、某互联网公司技术总监老G先生、前蚂蚁金服高级技术专家张翔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