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壮壮妈
我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见到各种孩子,接触到不同的家庭。也更能体会,生活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预期。
所以,当听到有人提到“带孩子出国是为了轻松养娃,快乐成长”,我总忍不住微微摇头。
朋友的朋友是一位律师,拼尽全力把孩子送进了私校,结果呢?孩子却一心想退学,只因为他想当网红。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事,我也愣了一下:但继而释然,果然是歪果仁的特色。
但后来发现,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西方家庭。
华人的孩子也有一些受网络的影响,怀疑学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网络上看到那么多网红一夜暴富的故事。
其实这些一夜暴富的故事,都有我们不得而知的底色:
哪里有什么永远的快乐,不过是比拼的方式不同罢了。
不上学就能赚大钱?
这不仅是国外最新的风潮,而且似乎事实也是如此。
随着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一些网红迅速崛起。社交媒体上充斥着贬低学历,轻松赚大钱的言论。
网红、人生导师、销售...... 各种人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人,你不需要上学就能赚大钱!
一个拥有1万粉丝的Instagram网红,通常被称为微网红,每篇商业帖的收入大概在50到250美元之间。
拥有10万粉丝的Instagram网红,就算大网红了。一篇商业帖的收入通常在1,000到5,000美元之间。
这是普通人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收入。
在反复受到这些信息刺激以后,年轻人很容易就被带跑偏了。
的确,有些人是挣到了钱,但更多的人被淹没在分母里了。
虽然大多数华人家庭的孩子还是沿续着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道路,但架不住国外整体的宽松环境。
家长也不可能24小时盯守,再加上外语水平有限,自己的中式教育背景和孩子的国外教育环境难以沟通,所以,遇到被网络带偏的孩子,还真有点头疼。
怪不得,有时候看到家长抱怨,
出国了,却恨不得把孩子打包运回国!让他们经历一下国内的卷,重新思考人生。
国外到底卷不卷?
这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生活中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大学本科毕业不如职业学校毕业的蓝领挣得多。
每每家里电路、水管出了问题,找专业人士来维修,我看着那账单就无语。100多刀一小时,随随便便就收三五个小时的费用。
还需要提前好几天预约,上班晚、收工早,节假日全不耽误,这工作不香吗?
在国外,有专业技术的蓝领收入真的不差。还不用加班加点,点灯熬油地掉头发,家庭、工作平衡得好好的。
不要说电工、水管工这种技工里的香饽饽了,连一些手艺好的大厨都过得挺滋润。
蒙特利尔的一些私家菜馆有的周末不开门,只是偶尔承办私人定制聚会。
听着是不是有些离谱?周末难道不是大把挣钱的好机会?
但人家凭着手艺,平时赚够了吃喝用度,周末关门去陪家人,就是这么任性!
但其实细想想,
一方面是国外的分配制度“劫富济贫”,减少了高薪阶层和底层的差距;
另一方面,这些人真的有技术。
换句话说,做什么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这行里真的做得好!
哪个行当作到了龙头老大的层级,都不会差。
所以,当孩子真的受了网络的影响,幻想着轻轻松松赚大钱的时候,不如认真和孩子讨论一下,
达到他幻想的目标,
- 中间需要经过哪些步骤,
- 付出什么努力,
- 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坐而论道?谁不会啊!
真刀真枪地拉出去练练,才知道自己本事有多大!
海外华人为什么要努力?
有的家长说,我说不过我家孩子。说多了,一句“你不懂”,直接戳得我心脏病都要犯了。
还有的孩子拿着学校教的那点辩论技巧,回家“舌战家长”,说爸妈讲话“没一点逻辑性”!
我说,
恭喜了!
这说明你的家庭氛围很民主啊!孩子也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可不是说风凉话!
每个人的特点不同,有的孩子可能学习成绩没那么拔尖,看似没有突出的特长;但脑子更活,口才好,或者形象好。
暂时的学业平平,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一定要保持一颗积极努力的心,至少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认真坚持下去。
国外并非不看重学历。
在加拿大,从长期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历对收入的加成是越来越重要的。
海外华人作为少数族裔,在就业上肯定会面临歧视。
这并不一定是社会主动选择的歧视,而是一种潜意识中对文化的认同和归属。
如果要打碎这种歧视,只能让自己变得更强。
受更好的教育,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成为大拿,是变强的必要条件。
有一种社会现象叫“马太效应” ——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源自《圣经·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这话挺让人费解的。
但在现实社会中,往往资源、财富、权力、声誉等在个人、群体或国家之间,根本就不可能平均分配。
公共政策的制订就是要缩小这种分配的不均,有时候要重新洗牌。
而作为个体,教育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利用“马太效应”,通过教育这个“筛选器”,让自己脱颖而出。
通过不断向好的教育资源靠近,让自己周围凝聚了更多优秀的人,掌握更好的资源。
作为少数族裔,才可能有更多的机会。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海外华人都有藤校情节。
因为当许多因素都不确定的时候,至少通过教育,可以保证在这个基本点上,取得了暂时的竞争优势。
来了这许多年,我越来越觉得,出国不是逃避竞争,而是有机会接触更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多渠道展示自己的机会。
无论是作蓝领还是当博士,只是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发展,而不是逃避“内卷”。
当然,大多数华人家长自己都是明镜儿似的。但一和孩子交流就着急,强按头行不通,温柔以对又好像力道不够。
面对自家的娃,有时候急不得、恼不得。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和孩子好好沟通,多聊聊身边的人和事儿,坚持把自己的价值观春风化雨地融入日常。
这总比把孩子打包回国,接受国内高压内卷的洗礼,要容易一些吧。
文字|原创
图片及素材|源自网络
鉴于蒙村妈妈下午Chat的原创文章多次被其他媒体抄袭,在此郑重提醒:
直接剽窃原文或大部分内容,未经许可转载作品,这些都是侵权。
妈妈下午Chat保留对一切侵权行为的法律权利!
也请关心、喜欢我们的读者朋友,帮助我们监督维权。
保护作者的权利,才能保护创作的动力,也是对广大读者朋友的尊重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