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这几年我常常感到被身体拖累。
中年职场妈妈,身兼数职,每天想做且必须做很多事,但往往疲惫的身体让我力不从心。
特别是40岁以后的这两年,各种小问题层出不穷。血糖过高,身体发福,睡眠不好,内分泌失调。
现代社会的生活,既便利又不易,在其中忙忙碌碌的我们,不仅吃得不好,睡得不够,心理上还得承受焦虑和内耗。
忽然之间,我就理解了,为啥人到了中年后,自然而然地开始关注养生问题。那些以前二三十岁绝对不会关心的问题,现在却不得不重视起来。
前段时间,一时兴起,我读了一本关于饮食的书,书名叫《你是你吃出来的》。读完之后,觉得颇有一些收获,想和瓜友们分享一二。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觉得似曾相识。
我记得在我家附近的有机农场里,墙上也写着这句话:You are what you eat.听起来十足是一句大白话,其实背后有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学。
这本书的作者叫夏萌,是北京某大医院一位营养科的医生。她的经历,有点曲折。
夏医生原本是一名神经内科的医生,但从业17年后,她发现自己生病了,得了隐匿性肾炎。这是一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病,当时大夫跟她说的是“别感冒,别太累,估计10年不会有大事。”
那时她的年龄才40出头,跟我差不多同龄,怎么可能甘心接受这样的诊断。
接下来她开始了自救之路,从西医到中医,曾经一年里煮坏了5个药罐子,但丝毫未见好转,反而越来越虚弱。
这让她深深感受到,医生和药物解决不了的问题太多了。
直到2004年夏天,她在朋友的建议下,去了一个营养学习班,系统地学习了营养学的知识。
考试通过后,她突然有了新的思路:也许可以尝试从饮食上来治愈自己的病症?
连她自己也没料到,经过3个月的营养调整后,原本严重的肾病,指标出现了根本性的好转!
在书的前言里,她这样写道:
想一想,我自己身为一个医生,医学方面的知识、人脉、资源比起一般人要多多了,虽全力以赴治疗了三年多,却西医、中医都无效,可用营养学的方法,居然3个月就康复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一定会认为是天方夜谭,难听一点叫胡说八道。
恢复健康后,她给病人看病的思路也发生了转变,不再只是做检查和开药,而是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平时是怎么吃饭的。
后来她所在的医院成立了临床营养科,她也成为了该医院第一位营养科主任。
期间经过10年的实践,夏萌医生以西医和营养学结合的方式,治疗了约十万名患者(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心算了一下,一天的诊断量达到了27人,很辛苦也很厉害),大量的病例和随访,让她确认了这种综合诊疗方式的有效性。
由此,她体会到了老祖宗说的“食物是最好的药”,抱着让更多人受益的初衷,她写了这本《你是你吃出来的》。
阅读这本书时,我的感受是,它是一本非常好的经验分享,文字口语化但不失严谨。读完之后,对于吃什么,怎么吃才健康,你会有更加具体的概念。
读这本书时,有一组数据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如果一个人每天吃三顿饭,当他活到75岁时,已经吃了8万多顿饭,总计可达50-60吨重,能装满满一车皮。
天呐,从来没想到,原来我们干饭人的实力这么强。
虽然总量惊人,但在营养科医生的眼里,这些食物都可以归结为七大营养素。
遗憾的是,如今所有食物里营养素都在贬值,
据2006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和20年前相比,菠菜的营养素只剩下了不到20%。
所以,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最好的饮食选择是:
如果你的运动量少,那饮食就遵循低能量密度,高营养密度。
如果是体力劳动者,那就要反过来,遵循高能量密度,高营养密度。
这里放一张木马爸爸自己做的午餐,他的饮食更偏向低能量密度,高营养密度
那么日常生活里要如何践行呢?夏医生根据七大营养素的分类,一一做了详细解说。
本着让瓜友们读完有所收获的原则,我尽量多放结论和一些实际操作,而更重要的理论基础,更推荐去阅读原书。
蛋白质
动物类蛋白的营养价值远高于植物类蛋白,应该优先从肉蛋奶等动物食品中摄取蛋白质。
为何这样说?
以大豆为例,虽然大豆的植物蛋白质含量非常高,但身体的利用率很低,不能被吸收的部分只能通过肝脏转化,再经由肾脏排出体外,反而额外增加了身体的负担。
关于摄入比例,动物蛋白应占到摄取总量的一半,种类尽量多样,可以今天吃鱼虾,明天吃牛肉,后天吃鸡肉,这样轮流来。
举个例子,我家一般是晚餐吃得比较丰盛,在肉类的选择上,牛肉、青花鱼、鸡肉、猪肉轮流吃,这样蛋白质的摄入更有保障。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给人体提供能量的。它的主要来源是各种主食,比如米饭、面条、馒头、包子、红薯等等。
摄入碳水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多吃五谷杂粮,比如全谷物和杂豆类,薯类,每天粮食的摄入量应不少于150g。
我每天都会吃的煮玉米,也是很好的碳水类主食
反而白米、白面要控制摄入量,因为它属于精制碳水,其中蕴含的营养素在加工过程里已经流失了一大半。
脂类
脂类主要提供的是能量,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同时它还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
平时饮食里的脂类,应该一半来自动物,一半来自植物,每日摄入量不低于总能量的30%。
一般来讲,每天吃一个鸡蛋、一袋牛奶、100-150克瘦肉,每周吃2-3次鱼,摄入的动物脂肪量就够了。
维生素
维生素的家族十分庞大,主要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从食物中获取的维生素在人体内一般不会过量,反而缺乏的情况居多。
水溶性维生素比如B族和维C尤其如此,不怕摄入过多,就怕不够,平时我们应每天尽量吃≥3种水果,多吃蔬菜。
脂溶性维生素包含维A、D、E、K,能溶解在食用油里。因为当代人看手机和电脑的时间大幅增加,维A的需求量比以往都多,因为视神经的光敏感作用需要维A参与。
所以对平时摄入不足的维生素,需要格外留意。尤其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吸收效率变低了,可以考虑适量补充营养补充剂。
如今我和木马爸爸都很注意养生,我家的各种营养补充剂,都成一个小专区了
矿物质
由于人体不能合成矿物质,所以不注意的话会非常容易缺乏,要格外重视。
首先推荐从食物中摄取矿物质,比如牛奶,肉类,海产品等,来自动物类食品中的矿物质,人体的吸收利用率更高。
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前者是细菌的食物,有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繁殖,后者则有通便、减肥等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蔬菜和水果,其中叶类和菇类蔬菜含量尤其丰富,每天最好保持1斤左右的摄入量,水果最好洗净连皮吃。
水
关于喝水,一直有“一天要喝8杯水”的说法,但实际上不可一概而论。
想要判断自己的饮水量是否合适,可以从两个方面衡量:
1.看自己渴不渴,饮水量合适的时候,人是不应该感到口渴的。
2.观察尿液的颜色和量。正常情况下,尿液应该是淡黄色,1500毫升左右,一般3-4小时排一次尿。
以上关于七大营养素的解说,让我们对“身体需要什么营养”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来是时候讲讲“到底怎么吃”了。
在饮食的构成方面,夏医生大力提倡的是“地中海饮食模式”,泛指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处地中海各国的饮食风格,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经过简单烹饪即食用。
这也是目前全世界饮食的标杆,既简单清淡,又富含营养,食物仅仅经过简单的加工,尽量保存了其中的营养成分。
具体的实操,则可以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来吃,这是专门为我们中国人量身定制的饮食指南。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现在已经更新到了2022版,而这本书因为出版较早(2017年出版),里面引用的内容是2016版的。但不管版本如何,道理都是通用的。
2016与2022年膳食宝塔的对比,部分项目有细微调整
读到这部分时,我有很多感慨,原来我们饮食中现在流行的很多观念,其实是受了美国膳食指南的影响,并不适用于我们中国人。
夏医生也在书里提到,她们医院的临床营养科诊室里,就挂着一张大大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每当患者问到一天该吃多少肉、多少鸡蛋的时候,她就往上一指:“看咱们国家自己的膳食宝塔,上面写的清清楚楚。”
很多患者会疑惑地追问:“不是让少喝牛奶,少吃肉吗?”
这其实也是美国膳食指南的要求,因为美国人平时吃肉蛋奶较多,所以他们的指南会重点强调“少吃肉、少喝奶”;
而我们的体质与饮食习惯与美国相差巨大,所以在饮食健康方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意见才更值得参考。
虽然现在很少买纸质书,但看完这本书后,我特意下单了一本2022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打算有时间的时候,好好研究一下。
在谈到平时应该怎么注意饮食时,书里也顺便“辟谣”了一些陈旧的饮食观念,我觉得非常有趣,这里也和瓜友们分享其中一部分。
过午不食是正确的养生方式吗?
答案是:非也。
区别在于古代和如今的作息大不相同,过去的人们是天一黑就睡觉了,而我们现代人一般都是晚上11点以后才睡。
如果过了中午就不吃东西了,3-4个小时后胃部排空,身体营养得不到及时补充,到了晚上就会饥肠辘辘,别说高效工作学习了,长期这样的话,就连健康状态也会越来越糟糕。
晚餐真的应该吃的“像乞丐”吗?
晚餐的确应吃的清淡一些,但清淡指的是少油少盐,并不是完全拒绝肉类。
相反,适当吃一点瘦肉和鱼,还能有助于睡眠。因为动物性蛋白质能产生许多大脑内神经递质,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褪黑素,这是一种脑部松果体分泌的荷尔蒙,具有催眠作用。
我家晚餐一直吃的比较丰盛,劳累了一天,身体需要补充营养
油炸食品一点都不能吃吗?
夏医生的观点是,油炸食品作为一种美食,偶尔吃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注意以下4点就行:
1、控制吃的频率,一周吃一两次
2、一次别吃太多
3、尽量不吃炸糊的部分,有致癌物
4、油不要反反复复使用,如果今天用油炸东西,剩下的油可以炒菜用,且尽量在短时间内用光,不要放太久。
读完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不仅让我学会了从营养学的角度,系统地看待一日三餐,还刷新了很多认知。
比如要学会倾听自己身体的语言,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
如果一段时间里,你特别馋某种食品,比如牛肉、鱼虾,而且消化得了,还不积食,也没变胖,说明这段时间你的身体对这些食物提供的能量需求很大,可以适量多吃。
甚至我觉得这不仅是一种饮食理念,它还可以推而广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果累了的时候,允许身体和精神暂时躺平,而不必坚持硬扛。
人到中年,诸事不易,希望大家都能好好保重身体,照顾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