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apsody in August
八月狂想曲 (1991)
Akira Kurosawa | 黑泽明
时间:WED, 0828, 18:30 – 21:00
合作场地:其间 THE ROOM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花园6栋9门市
Screening
扫描下方二维码选择饮品下单即可(可备注)
报名成功后不作退换,请自行转让
《八月狂想曲》描写一名老妇意外接到病重的失联兄长的来信,得知他在夏威夷因事业有成,但她却因为丈夫死于长崎原爆而对美国心有怨念,对于是否前往美国而犹豫不决。故事从她的四个孙子的视野展开,作品被认为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彰显了美日人民挥别过去衝突,迎向和解的意象。
该片在1991年参与了戛纳影展,但未能跻身正式竞赛,只能在竞赛外单元首映,而且当时获得的评论不尽理想,主要的攻击都是针对电影的意识形态。
参展的美国记者对于故事并无呈现日本的战争罪行、明明以夏威夷为背景却未提及珍珠港事变感到愤慨,有人甚至直接在记者会上向黑泽明叫嚣。回到东京影展放映,就连日本记者也给予负面评价,认为黑泽明使用“廉价的人道主义粉饰日本人在战时的残酷暴行”。
黑泽明当时对此回应道,战争是之于当权的政府之间,而非人民的责任。晚年的黑泽明虽然在西方受到尊崇,但在家乡却受到冷遇。在本片问世后七年过世。
2024 第 77 届戛纳影展主视觉,致敬日本传奇黑泽明。——
——“电影的诗意之美、催眠的魔法、显而易见的简约,黑泽明的《八月狂想曲》让我们想起了团结、和睦的重要性。”
拍摄《八月狂想曲》时,黑泽明曾说过:“到了80岁就能以自然的态度面对拍摄对象了”。这个时候,黑泽明可以越来越从容地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了。他所憧憬的画家是到了80岁以后画风变得天衣无缝的富冈铁斋。由此,变得更加相信“死后的世界”。因此,所谓“八月狂想曲”其实是死者的安魂曲。
《八月狂想曲》中涉及的关于原子弹爆炸的处理方式。试映会后黑泽明被外国记者批判地问道:“这个影片中出现的美军投下原子弹的事件,究其原因难道不是因为日本军队先偷袭了珍珠港,还进行了南京大屠杀吗?”黑泽明对这个问题是这样回答的:“我不是直接参与战争的人,珍珠港事件也好,南京大屠杀也好,这并不是我自身所经历过的。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没有出现在影片中。”这是黑泽明真实的想法
——《黑泽明之十二人狂想曲》
为《八月狂想曲》创作配乐时,黑泽明希望武满彻用上舒伯特的《野玫瑰》,但武满彻一走了之。影片中确实在显著位置出现了《野玫瑰》的曲调,据说是因为作曲家池边晋一郎更加随和。
——《牛津通识读本·艺术》
Frames 截帧
———————————是梦电影沙龙 NO.196—————————
...FILM IS DREAM...
Design by 知见 lichtung
制作:nomos
欢迎转发 Reposts are wel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