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关注患者心理健康

文摘   2024-11-21 19:50   河北  

医患沟通

关注患者心理健康


让医患关系更具人情味






  




01

【案例描述】



患者王女士,28岁,是一名刚生完孩子的年轻母亲,产后不久开始出现情绪低落、易怒和失眠的情况,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王女士在家人陪同下前往本地医院的心理科门诊就诊。由于她担心病情,早早挂了号,但在医院候诊了将近两小时才轮到。

进入诊室后,王女士试图向医生详细描述她的心情和症状,提到她最近总是感到无法控制情绪,担心自己无法胜任母亲的角色,甚至有放弃一切的念头。 

医生简单询问了她的基本情况,得知她刚生完孩子,便立即推断她可能患有“产后抑郁症”,并随即开具了抗抑郁药物和一张复查单。王女士想进一步向医生倾诉她的情绪和具体情况,但医生似乎对进一步沟通不感兴趣,只是简单说道:“吃药会有效的,过一段时间再来复查。”医生迅速结束了诊疗过程,并接待下一位患者。 

王女士走出诊室后感到失望和不安。她觉得医生没有认真倾听她的感受,也没有提供任何心理疏导或应对建议,而是直接开药了事。王女士回家后,病情未见好转,甚至对药物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医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她的困扰,导致她对后续治疗失去信心。




02

【案例解析】



本案例的矛盾在于医生未能充分倾听患者的心理需求,过于简化地处理了诊疗过程。王女士作为产后抑郁的潜在患者,心理状态十分脆弱,对情感支持的需求较高。她需要的不仅仅是药物治疗,更是医生的理解和心理疏导。 

然而,医生因候诊患者众多和工作繁忙,未能给予王女士足够的沟通和情感支持,直接开药处理。这种行为违背了医学伦理的关怀原则,忽视了患者的个体需求,也可能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规定,医生应在诊疗过程中充分了解患者的症状和需求,并通过沟通舒缓患者的情绪。在精神科和心理科门诊,医生更应注重倾听和安抚,帮助患者建立信心。

本案例中,医生未能有效沟通,直接开药的做法不仅可能加重王女士的心理压力,也影响了她对整个治疗过程的信任。



03

【案例反思】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心理疾病患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医生在接诊时应意识到产后抑郁患者的特殊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引导,以缓解她们的焦虑和抑郁。对于医生来说,应尽可能表现出对患者的理解、认真倾听,适当地给予建议,才能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医院管理层面来看,医院可以考虑为心理科门诊设置较长的就诊时间,减少医生的接诊压力,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倾听每位患者的诉求。同时,医院可以增设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与医生共同协作,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此外,还可以通过患者宣教材料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病情并配合治疗。



优化医患沟通流程,提升医生的沟通技巧,能够有效提升心理疾病患者的就诊体验,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医患关系的和谐。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

社会经历及性格特征都不相同

其遇事时的心理表现也有差异

所以在治疗期间

可以邀请主管医生、护士、心理医生

帮助疏导患者情绪

医护人员不仅是患者最信任的人

他们的话往往更有说服力

医护人员也可发现一些易忽视的情绪细节

避免患者因心理障碍发生

关注患者的病情十分重要

但病人的心理状况同样值得重视



 —END— 





制作研究生学院新媒体中心

编辑:刘晓飞、王佳璐、付雨琪

对:周席、左金石、张子炎

来源:图片来源于网络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
关注研究生学院公众平台,即时收取研究生最新信息,抢先知晓研究生管理最新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