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詹小注:
朱大建是老詹复旦新闻系的同学,
不但在同一个班,而且住同一寝室。
毕业后,大建成为沪上著名媒体人,
高级记者,曾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
不但是资深记者,而且成著名作家,
写了不少作品,得了数不清的奖励。
今天这篇,是回忆知青岁月的文章。
鲤鱼洲的上海女知青
朱大建 鲤鱼洲情怀 2024年11月10日 04:12 上海
上海知青在江西的故事
作者:九团22连 ,团政治处 朱大建
我十七岁就上山下乡,去了江西鄱阳湖畔的鲤鱼洲,那时叫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九团,一个在湖边围垦出来的荒洲。上海静安区、黄浦区的69届知青中,有2800人去了鲤鱼洲,1400名男生,1400名女生,仿佛就像配好对似的。这一大批上海女知青的到来,就像是荒洲上飞来大群的花蝴蝶,就像是荒洲上盛开了映山红,荒洲变得色彩缤纷!尽管那是一个穿衣服辨不清男女的年代,衣服要么是蓝色要么是灰色。但上海女知青是聪明的,剪裁合身的蓝灰衣裤,再添一个花领子,脖子上围一个花围巾,雪花膏将脸擦得雪雪白香喷喷。凹凸有致的身段,袅袅婷婷的脚步,细细柔柔的声音,女性的妩媚立马显现。我们的指导员是个军人,他一直批评上海女知青的“小资情调”,却挡不住“小资情调”的蔓延传播。荒洲上女人的衣着打扮,渐渐地都在向上海女知青看齐。
鲤鱼洲的女知青
上海女知青的爱干净也到了极致。每天收工回来,一身泥一身臭汗,又累又饿,我们男知青的顺序是吃饭,洗脸洗脚,休息。上海女知青的顺序是,清洗自己,洗衣服,吃饭,休息。她们的理由是,身上脏兮兮的没有胃口。干净,对她们来说,是第一位的。
我们连队有一个铁姑娘班,几乎全是上海女知青。成立的理由,是要学习大寨的铁姑娘精神,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也能做。这些铁姑娘果然好样的,除了力气小一点,担子挑得轻一点,一般农活不输男知青。插秧、拔秧等巧手活,比男人更强。干农活时,女人头上戴着草帽,肩上戴着护肩,挑着担子,几乎分不清哪个是男哪个是女,但一到休息天,女人的本性立马显露,脸上擦得喷香、身上打扮得山清水秀之外,还喜欢烧烧私房菜。一只只煤油炉点起来,从上海带来的咸肉割下一块,到田头去采一点野菜——野生的藜蒿,弃叶剥皮,只要嫩茎。炒菜时,野菜的鲜味在连队的上空蔓延。有时候,去采买一些鱼虾黄鳝,烧得喷喷香,让我等男知青馋煞馋煞。她们真会享受生活啊。有些上海男女知青谈起恋爱后,煤油炉经常是烧得旺旺的,小日子过得很和美。连队大食堂的大铁锅里,常常烧的是咬也咬不动的老蕹菜,我们称之为“无缝钢管”,要么是老韭菜,或者辣椒炒冬瓜皮,难以下咽。而一个单身汉若有一位上海女知青做女朋友,生活品质马上就得到提升,到了星期天,点上煤油炉,就有私房菜吃了。
上海女知青,在我们军垦农场,身价是很高的。尤其是别地方的知青或老知青,找到上海女知青做女朋友,是一件很值得夸耀的事情。我们排长是南昌知青,长得很威猛,是个壮劳力,他追到一个嗲嗲的弱弱的上海女知青做女朋友后,人也变得文雅起来,本来一身浓烈的男人汗臭味闻不到了,他变得爱干净了,每天睡觉之前都要洗脸洗脚外带擦身。他的小兄弟们嘲笑他怎么变得像个女人?他却炫耀地说,他的女朋友逼他这么做,再臭哄哄脏兮兮就不要他了,他还劝小兄弟们要爱清洁,就容易找到上海女知青做老婆。排长在我们男知青面前凶声恶气,像只老虎,但在他的女朋友面前却乖得像只猫。两人一吵架,排长马上就自我解嘲,说着“好男不和女斗”的话逃走了。嗲嗲的弱弱的女友很有办法,硬是将桀骜不驯的一匹野马似的排长管得服服帖帖。这其实是一种爱的能力。
三莲湖畔绿荫浓密,是恋爱的好去处
有一个上海女知青命运悲惨,但她的应对方式让人感叹。有一年鄱阳湖发大洪水,知青都转移到大堤上住,连队只留下少数后勤人员。这位上海女知青是留守的,一长排的房子只住她一个人。有一天半夜,一只粗暴的手在她的身上贪婪地抚摸。她从熟睡中惊醒,睁开眼发现是新调来的地方干部指导员。她吓傻了,喊也不敢喊,动也不敢动,含悲忍辱。指导员走后,她愤怒地爬起来擦草席,仿佛想把这污辱擦干净,一边擦席子,一边想好了她今后的人生道路走向。她让亲友为她在南昌市找了一个男友。男友有残疾,脚有点跛,她也不嫌弃,很快办好调离鲤鱼洲的手续。人走后,写回一封举报信,让这个禽兽指导员受到了撤职交群众监督劳动的惩罚。这个惩罚现在看来显然太轻,但这个女知青在面临人生灾难时的理性和坚韧,让我敬佩。上海女知青是柔弱的,但这柔弱中的坚韧,就像一根长绳,能够缚住粗暴野蛮,有着柔弱胜刚强的力量。
鲤鱼洲的上海女知青,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来自外星球的,她们来自上海,她们身上的特质——爱美会打扮,勤劳爱干净,贤惠会享受生活,精致能提高生活品质,会发嗲有爱的能力,柔弱中有着惊人的坚韧,这些鲜明的女性特征,是她们的妈妈、外婆、奶奶们长年累月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她们的,也是在她们的爸爸、爷爷、外公、男友的支持、鼓励、赞许、协助甚至纵容下形成的。岁月如梭,她们如今已成了奶奶、外婆,她们也会将她们身上的女性特质传给自己的女儿,孙女,外孙女。文化就是这么代代传承的。
(原载2015-05-07新民晚报《夜光杯》)
朱大建, 高级编辑,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1953年生,江苏常熟人。1970年从上海静安区上山下山赴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团务农。1982年春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分配至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任新闻干事。1985年任上海《宣传通讯》主持工作副主编,1988年任主编。1995年8月到新民晚报任副总编辑。上海记协常务理事,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康定、安平、江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