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归来,她的回答令人意外

文化   2024-09-18 21:00   广东  

‍‍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肖瑶

编辑 | 董可馨



36个小时没睡的杨澜出现在采访室,神采奕奕,身着藏青色西装,体型挺拔。她刚完成第十八届中国品牌节的一场开幕式演讲致辞。人群簇拥之下,她对所有人保持微笑,和在电视里、杂志上看见的她一样,时刻端庄得体。优雅是举手投足间的气息,自内而外自然流露,感染每一个在场者。


采访里,杨澜将自己定义为一个“文化传播者”,现年56岁的她,仍在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今年七月,杨澜在巴黎举办了一场题为“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的展览,展示了一百余件中国手工艺艺术品,从瓷器到纺织品、时装、家具、珠宝以及制茶和酿酒等,在杨澜看来,中国古代手工艺品都具有值得深入探究的故事和内蕴,它们是活着的、静态的历史。


杨澜在“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展览中/受访者供图


杨澜以中国的“五行”理念为线索,秉承传统哲学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念,采访里,她告诉南风窗,中国文化值得被赋予“殿堂级”高度。“中国文化不仅有下里巴人的民俗,也有很高雅的部分,而这些部分往往是过去海外受众了解比较少的。”


从电视时代最受欢迎的主持人到作家、企业家,随着时代主流价值的变迁,杨澜似乎一直作为女性榜样存在。对话时,她的语速稍快,平稳而流畅,任何一个忽然的话题,都能如早有腹稿似的娓娓而谈。我们谈到中国品牌出海面临的机遇与困境,谈人工智能对时下技术与精神危机的影响,也谈杨澜的女性哲学和生命经验。


以下是南风窗与杨澜的对话。



好手艺需要保护

南风窗:“中国故事”是如何助力出海的?最初您是如何想到利用这一概念将中国品牌推广出去的?


杨澜:其实我这三十多年的媒体生涯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关联都挺紧密的,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观察和思考。比如两次作为申奥的陈述人、曾担任上海世博会的形象大使和一系列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去年,我做了一档电视节目叫做《新生万物》(注:一档于2023年月播出的非遗焕新纪实节目,共12期),节目播出之后,我就有了一个想法,把它变成一个线下的展览。相较于线上内容,线下展览能调动人们的五感,让人真的看到、听到、摸到甚至闻到和尝到。


其实在14世纪到18世纪,法国乃至欧洲都是以崇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为一种时髦或是引领的,从瓷器到丝绸,从茶叶到家具,从王室到贵族再到新兴的中产阶级,都是以拥有中国设计、中国器物、中国服装、刺绣等为骄傲。那个时候,他们都是很“粉”中国设计的,那时候,艺术史上就有了“中国风”这个名词。


在《新生万物》中的杨澜/图源:@杨澜


但曾几何时,人们提到中国产品时反而有了一种刻板印象,觉得是低质、廉价的,是大规模生产的、缺少原创性的。当然有一部分需要我们自己改变和成长,但也有一部分属于偏见,所以我希望用这样一个展览来向西方主流社会展示中国原创的活力,展示它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南风窗:这次在巴黎做的策展和交流,带给你哪些新的发现和启迪?


杨澜:在过去,我们展现非遗往往是展现一个结果,而没有展现过程,或者只是展现了一个器物,没有把它后边制作器物的人的情感和故事表达出来,所以看到一个东西就是静态的。


但我是一个媒体人,所以我会运用多种媒体的方式,包括人工智能来呈现中国的非遗文化。这次,我们整个1600平米的展区用到了将近30块互动屏幕,包含人工智能、长视频、动图等各种表现形式,让人们能够看到非遗背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看到做这件东西的人的专注的神情,让观众不仅见到物,也见到了人,更看到了这些记忆背后的精神价值。有一些博物馆馆长、艺术家设计师都跟我说,通过这个展览,我发现中国人是非常平和和富于哲学思考的。


你看,一开始我只是想展示中国的创造力,但在这些器物背后,受众实际上读到了人。


杨澜在“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的展览/受访者供图


南风窗:在你看来,当下,中国品牌要出海,面临的最大的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杨澜:我觉得最大的机遇主要是我们的生产能力和供应链特别完备,生产能力是世界一流的。过去,我们只是在为别人代工,甚至我听说最近这十年来,很多国际奢侈品牌的设计也是由中国代工工厂直接来设计的,这说明我们的设计能力并不差,其实我们有非常完备的供应链和优质的生产能力。


但我们缺少的是品牌的塑造能力。比如现在我们会看到很多品牌的设计logo都已经非常陈旧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审美水平,即使在国内,它们都不能满足当今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了,在国际上就更缺乏吸引力。另外,品牌要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这里不仅要求讲品质、技术、成本、工艺,更要去讲品牌价值。


比如这次我在法国去参观了很多古老的手工艺工坊,它们都被国家力量保护。还有一些我们熟知的顶级奢侈品牌,也都会拨出相应的慈善基金专门用作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只有这些手艺不断得到传承和保护,才能为品牌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入内涵和价值。



“斜杠中年”,偶尔内耗

南风窗:从上一代人到今天,你始终是不少年轻女性心里的女性楷模。在你所拥有的诸多身份,如媒体人、企业家、作家、公益人,你最希望自己以哪一种身份形象面众?


杨澜:其实我从很早就开始做“斜杠青年”了,现在应该是“斜杠中年”。我一直觉得,可能我们的思想当中有很多东西禁锢了我们的选择以及潜力的发挥。当然,择一事终一生是非常美好的一种坚守,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一直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文化的传播者,不管是媒体人也好,公益人也好,在不同身份之下,我所拥有的职业身份其实都是可以聚合在一起的。


杨澜认为,在不同身份之下,所拥有的职业身份其实都是可以聚合在一起的/南风窗记者 郭嘉亮 摄


南风窗:你是如何随时保持充分精力和创造力的?


杨澜:其实(从昨晚)到现在为止我已经36个小时没睡觉了,昨天中午从巴黎登机,今天早上(北京时间)六点到广州,马上参加上午和下午的论坛,晚上还有颁奖礼等等,其实我非常困。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从自己所做的事里获得能量,因为我所做的事情是自己选择的,我所热爱、也是我觉得我有一定的优势和能力的,所以我会越做越有能量,而不会把它当成是一个内卷的、付出的过程,我可以不断从中获得新的发现,得到好奇心的满足。比如我这次在法国参观法国的传统挂毯厂,就让我想到我以前在南京采访云锦大师,中国云锦织造技术(和法国传统挂毯)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这些新鲜的发现总能让我觉得很欣喜,人是处于一种很积极的、敏锐的状态里,就能不断获得能量。


当然生活状态也很重要。在生活中,我几乎不忌口,也不会刻意减肥。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适度运动,比如每周2~3次跑步、划船机或者瑜伽,需要保持自己的身体的这种活跃性。


登山中的杨澜/图源:@杨澜


南风窗: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内核稳定的人吗?你会不会有内耗的时候?会因为什么而内耗?


杨澜:当然会有很多内耗的时候,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因为周边环境的变化,从疫情到现在经济的这种下行的压力,社交媒体AI化的转变,AI技术对于传统媒体生态的颠覆,其实都在考验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


这个时候一定会有焦虑和迷茫,甚至有时候感到一些沮丧。但同时我也认识到,幸福不是永远哈哈大笑,幸福是学会和痛苦相处,与不确定性相处,同时去学习适应并且引领改变。


在写《大女生》这本书的时候,包括后来在“天下女人研习社”“杨澜读书”等女性成长的平台上,我都反复都在强调一个观点:对女性来说,最首要的是找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去一味迎合别人对我们的期待,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我觉得这一点其实是最节省能量的,比你去营造各种人设、“凹”造型,要节省能量得多。



一个“i”人的自我觉察

多年来,杨澜在书籍和节目里多次谈到如今已成潮流的“女性力量”,在杨澜看来,女性的成长包含内外双重因素。除了外部的环境变化,于内,她认为“每一位女性自身都应该在自我觉醒中不断成长”,这是一种充分的自我察觉,是不为自己设限、不被外界框架所缚。


南风窗:在今天,你认为的“自我察觉”包含哪些核心要素?


杨澜:所谓“自我察觉”,其实就是发现自己。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发现自己,这并不是在20岁就能完成的事,也不是30岁就能完成的事,现在我已经50多岁了,我还是每天都会发现新的自己,比如我最近也做了很流行的MBTI性格测试,发现我是一个i人,我居然是一个76%的i人,我也觉得很意外,过去我似乎一直在以提问为生,又从事媒体行业,做主持人,天天滔滔不绝地说话,我怎么会是一个i人?


你看,我们其实不断对自己会有新的发现,但与此同时,我就会又有更新的对自己的看法。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并不是以你是“i”人或者是“e”人来作为判断的,你总是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杨澜/受访者供图


南风窗:说到自我觉察,也许现在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对人心与脑的冲击。早在“人工智能爆发元年”的2016年,你就关注到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入侵,并且提出,智能时代来临后,人类应当靠“创造力、想象力、共情力”来保持独特性。在你看来,在智能时代进一步入侵普通人生活的今天,还有哪些东西是人类可以坚持和守住的?


杨澜: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我采访过很多IT方面的国际最顶尖的科学家和专家,然后发现,到目前为止,AI依然只是在模仿人类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但原创能力实际上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


另外,AI对于未来的前瞻性也不足。它基于的是已有的知识体系,很难去匹配或超越。所以我觉得人还是要保持自己的好奇心,要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要珍惜人和人之间的共情和交流。比如这次,我给“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取的副标题,就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致敬手作智慧”。


机器绣娘模仿工艺美术大师姚惠芬针法刺绣《松树图》/图源:杨澜说


用我们熟悉的媒体行业打比方。在传统媒体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不断创新,走在前沿,才可能去引领变革。比如说场景,在过去,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等等都是基于“离身性”的,是离开我们身体的一个媒介,但未来应当是“具身性”的,我们所有的感官都会被打开,只要处在这个空间当中,这个空间的空气都可以是我们的媒介,都是在传达信息、在讲述故事的,都会引发一些感动。


如何引发空间里的体验,也许会是媒介的未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纸媒和电视媒体没有存在价值了,就像电视的出现并没有让广播彻底死掉一样,每一种媒体都有它的介质特点和它的受众,有自己的生命力,但同时又不断有新的媒体在出现和焕新。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END-



值班主编 | 赵靖含

排版 | 菲菲




南风窗原创城市文旅栏目

 《城市出圈》 

城市观察计划 | 开启文化探索之旅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Wang838645293


2025年「来」日历
点击图片,把「来」带回家(广告)


南风窗
冷静地思考,热情地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