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广州人出动,只为了来这个网红景点打卡

文化   2024-11-07 12:30   广东  


作者 | 文钰


珠江畔,细雨霏霏。


11月初,第136届广交会落幕之际,五彩斑斓的广州塔身仍显示着“广交世界,互利天下”的字体,两艘游船穿过猎德大桥在静谧的江面相遇。


而在毗邻江岸的现代楼宇上,由广州市委网信办主办、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协办、三七互娱承办的“非遗广州红 焕新粤生活”2024年网络宣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轻歌曼舞,伴随爽朗秋风、滔滔江水,将非遗文化的气息,悄然播向这座繁华、上进的历史名城。


   

近年来,随着citywalk、户外运动的流行,新的生活方式让年轻人发现探索城市的新途径。通过一个数字文化体验主题展、一组小型跨界跨区域展览、一款AI共创体验装置,这系列活动将城市的文明展现与公共空间紧密结合,将传统文艺融入民众的日常领域,点燃非遗传承热。


沿着科技搭建的轨道,一场交织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之旅,正在这个星光熠熠的大都市里高速进行,放射着岭南文明遗留的光粒。



科技与非遗

在高楼林立的广州核心地带,至今仍伫立着一座陈旧、斑驳的大型工厂。


这是原珠江啤酒的制造厂。


十年前设备迁移后,这里被改建为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庞大的工业建筑,生锈的金属基建,氧化的水泥墙体,皆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摇身一变成为了咖啡馆、酒吧、美术馆等新商业的载体。


正因如此,选在这一重新利用的历史地标,举办《焕燃艺新》数字文化体验主题展,别有意义。


  

走进展馆的入口,一条长长的廊道,如若时光穿梭的隧道,将观众引入装载着岭南特色文化的异质空间。


廊道两侧的墙壁,张贴着艺术家用光棚板制作的照片。随着步伐移动,观众能看到的照片细节是渐次变化的。在这里,非遗文化以一种崭新的科技手法栩栩如生地动态呈现。边走边欣赏一幅名为《分身》的照片,平面上的咏春传承人左右闪现、挥拳,快如分身幻影,让人联想到电影《一代宗师》中的传奇武斗场景;而在另一幅作品《修养》中,一只饱经风霜的手灵活拨动古琴琴弦,仿佛在弹奏着一支沁人心脾的小曲。


   

继续深入展览,来到第二个单元“焕境”。


如果将人类文明比喻作源源不断的长河,那么科技便是为传统文化注入再生能量的活水。在这个单元里,科技激活的文化新基因得到充分彰显。


打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策展人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光影、空间视听艺术装置构建虚实融合的场景,为观者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交互体验。


场馆中,一个以竹编打造的火焰装置,配合数码投影技术,如同一颗炽烈燃烧的“心脏”,象征着非遗文化永不熄灭的生命力,正对应展览的主题“焕燃艺新”。


  

在另一角,观众可以戴上VR眼镜,进入一个海岛般的元宇宙虚拟营地,随意漫步,近距离地接触和见识广东音乐、醒狮、粤剧、说书讲古、洪拳、剪纸、月饼制作、舞火龙八大非遗文化。符合年轻人潮流的AI玩法,则为展览带来更多交互趣味。设置在场馆中的一个拍照装置,可以为参与体验的观众一键生成专属的 “粤剧名伶”“雄狮少年”形象,解锁非遗新身份。


这些科技与文化结合诞生的新作品和新体验,如同将我们放置在一个现代与传统共存、耦合的奇幻空间里,让我们重新思考自身和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与关系。




传承与聆听

这些年谈到“非遗传承”,总不免涉及形式和手段的创新。


想要拉近传统文艺与当代年轻人的距离,一是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淘洗、提炼出符合时代价值的精华部分进行创新,二是需要关注年轻人的审美志趣,投其所好,以有特色、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吸引他们的消费和品鉴兴趣。


这是一道放在所有非遗传承人肩上的难题和使命。


在本次展览的第三单元“煊言”中,策展人以树洞的形式,使十位非遗文化的传承人能够与观众直接对话,讲述他们在履行这一职责时的心声。


    

90后戏服制作技艺传承人何凤婷提到,“广州戏服属岭南刺绣服饰之一,其制作技艺与粤剧艺术相伴而生”。但在粤剧艺术之外,岭南刺绣工艺在民众多样化需求的刺激下,与消费文化中的一股小众势力汇合。秉承“守正创新”观念的何凤婷率领团队,大胆地抓住机遇,为玲娜贝儿、星黛露等人气玩偶制作精美戏服,让这门传统技艺借助时代潮流重焕生机,并打开了一扇“破圈”交流的窗口。


出生于剪纸世家,自幼学习剪纸艺术的练晓红,同样看到了“革新”在非遗传承中的必要性。多年的传承实践与经验令她总结出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把非遗与生活、科技结合的这一传承路径。生活化,即让非遗拥有驻扎日常的可能。因此,练晓红团队开发出一系列如AR剪纸日历、香薰剪纸蜡烛等新颖而不乏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让纸雕艺术伫立于寻常角落,为流动、浮躁的现代生活汇入一丝细致入微的古韵。


    

当青年艺术家们赶在前面创新、弄潮,老一辈的手艺人亦在砥砺奋进,坚定不移地守护着祖辈的珍贵技艺。


头发凌花白,长髯飘飘的苏广伟,外形正如他所传承的西关打铜工艺般古朴、坚韧。从上世纪90年代回到父亲的铜店打铜开始,苏广伟用一把锤子,千锤百炼,在这个行业里坚守了大半辈子。不足4平米的小店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铜壶、锅碗等通体光滑、做工精美的手制铜具。如今,苏广伟继续把手艺传授给儿子,父子两人共同匡扶“天程铜艺”这块招牌,叮叮当当的打铜声仍然在古老的恩宁路连绵响起。


作为余同号的第五代传人,余兆基一生都在用一笔一刀雕琢的饼印,讲述中国传统的阖家团圆故事。每块饼印,皆代表着一种美好的心愿,而蕴含在千差万别的饼印中的,是余兆基“不让手艺失传”的纯粹匠心。近两年,国潮复兴带来了一批来自年轻消费者的订单。余老也从这些新的订单需求中获得启示,不断地改良饼印的创意设计,让传统月饼能够承载更多时代性的寓意。


   

以往,这些非遗传承人的故事通过各种媒介被看到,被听到,却很少能获得直接的反响。但在这次的展览中,策展人在面对树洞墙的地方设置了一个可以记录和播放市民回音的装置,如此形成一种观者与传承人隔空对话的效果。


有市民抱着“寻找有文化底蕴的国粹”的心态来学习,并从中感受到咏春对比拳击的文化魅力,也有市民回想起经过老关西铜器店的记忆,品味老物件、聆听打铜声时的舒畅心境。


在这个特殊的场域中,混合着现实官能与记忆点滴的私密感受由非遗文化所触发,并融汇在一起,凝成一种具体的认知:保护非遗,不仅是传承人的担当,也是我们每位市民力所能及的事情。




符号与城市

生活在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我们的日常其实随处可见非遗的身影,如遍布大街小巷的广式美食,广播电台的粤语说书节目,聚集在永庆坊街区的广绣、广瓷、饼印、牙雕等琳琅精品……扎根在这片沃然土壤生存、繁衍、荣熙了数百年的非遗文化,已然成为了广州城独一无二的符号,融入街坊百姓的记忆里,亦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游客前来赏味和瞻仰。


著名建筑师矶崎新曾在采访中谈到他对珠江三角洲的印象。把珠江三角洲看作“属于亚洲文化板块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时,这名建筑师不仅感受到这里的“自由度”,更确信这里是“最容易产生新文化、最可能有新生事物出现的地区”。


   

自古以来,广州都是将中华文明输向世界的重要港埠之一。优越的地理位置,繁荣的贸易往来,频繁的文化交流,使广州沉淀了开放包容的历史底蕴,孕育出多元融合的市井风光。


来到新的时代,蕴藏在这座城市内部的能量活动仍在持续地进行。与冉冉升起的新生事物一样,历史遗留的精粹和硕果也在竭力寻找着再生的可能,而当两者相遇、碰撞、交融,便催生了一股巨大的能量化作维持着这座城市生命力和创新力的燃料。也正因如此,广州才能在历史长河中一次次涅槃重生,焕然一新,引领着文明古城的转型与变革。


如今,广州是一座深受全国民众喜爱的网红城市。在抖音上,“广州红 幸福城”话题相关视频浏览量已达28.9亿。作为该城市形象网络宣传活动的子品牌,以弘扬岭南文化为目标的“非遗广州红”活动已举办三届,历经“非遗市集”“非遗元宇宙”“非遗城市漫步”年度主题,结合互联网创新科技、非遗元素、广州城市特色及潮流热点话题,打造集传统文化、数字体验、线上线下互动为一体的传播内容,获得市民广泛好评。


   

今年,以“焕新粤生活”为主题创办数字文化体验展,活动囊括了对前三届活动的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打造科技、艺术、非遗与潮流交汇的盛宴。


策展人刘凌将一个命题——如何理解“焕燃艺新”放在了重要位置来思考。在他看来,“做展览是在做关系的建立”。也就是说,这个展览必须能够让观众思考自己和非遗的关系。这是撬动非遗“焕燃艺新”的关键,也是使非遗传承能够持之以恒的必然。其次,在策划展览的时候,刘凌还想要借此来探讨和构建一种“符号与城市”的关系。


他的想法与一位青年剪纸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悄然契合。他们最终实现了将城市的独特符号融入艺术展览中,打造为独树一帜的艺术装置。这一实践成果正静立在展馆第四单元“共炬”的空间里。


   

据艺术家温绮雯介绍,这件剪纸作品的主体是广州“市花”木棉花,同时糅合了她个人设想的灵动、优美的水母形象,分别诠释着现代广州蓬勃发展的城市精神,及向水而生的岭南文化的包容气度。镂空雕刻的花瓣则是广州街道的抽象化形。在制作花瓣时,艺术家参考了不同时期的广州城市街区,试图以纸艺表现城市边界的肌理,并将花瓣组合成由分散到融合的形态,向观者传递一种迭代更新的意象。


将历史发展的部分文明成果,浓缩于小小的展览中,让市民参与品味和分享。11月5日至17日期间,坐落于W11美术馆的主展览还将推出广彩、广州剪纸、广府饼印等为主题的共创空间和体验课程,并有非遗传承人抵达现场,邀请市民一起参与广府纸艺创作,布置现场的艺术展品,亲身感受非遗项目。


   

为了让非遗文化更好走进市民生活,除主题展览外,本届活动还在广州购书中心、和作社文化园区、东川新街市体育东市场等七大城市地标设置分展览。市民可以分别前往各个分展览打卡盖章,交换往届活动收集的非遗限定pin(徽章或冰箱贴),留下一年一度的专属非遗记忆。


而随着政府、媒体、民间艺术家等多方经年累月的努力,“非遗广州红”品牌日益深入人心,广式非遗也将继续驻扎于它们的故土,与这座城市共生共荣,与这里的人民相互守护。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作者 | 文   钰

编辑 | 姜苏仁

统筹 | 杨园园

排版 | 拼   拼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Wang838645293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南风窗
冷静地思考,热情地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