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夜。
在美国东部时间傍晚6点,打开各大新闻网站和电视直播画面,基本上都会看到一条直线,直线两端是分别象征民主党和共和党获得选举人票的蓝色柱状和红色柱状,开始缓慢地向中间移动。
在中间,一个标记着“270”(寓意着270张选举人票)的坐标,成为了红蓝争相抢夺的目标。哪一方更加接近“270”,哪一方就赢了。在四年前,由于疫情叠加大量邮寄选票的原因,选举结果公布成为了一个异常漫长的过程。
然而,四年过去了,“特朗普VS拜登”变成了“特朗普VS哈里斯”,形势却显得一面倒。多个美国媒体显示,象征特朗普的红色选举人票数,已经远超对手哈里斯。截止北京时间下午四点,CNN的线状图显示,特朗普已经获得267张选举人票,离胜利还只差4张票。红色阵营在欢呼,蓝色阵营则开始显露颓丧。
纽约时报的预测显示,特朗普最终可能会获得高达288张的选举人票,成为美国第47任总统。对于共和党来说,这次选举,不仅仅是赢得了选举人票,更可能是2000年以来第一次赢得了普选票。如果最终票数得到确认,这也是共和党第一次洗脱“钻选举人制度空子”上台的恶名。
很快,特朗普便宣布在2024年总统选举中获得了胜利。那个男人,他又回来了。
特朗普归来
哈里斯在霍华德大学举行了选举之夜派对。几个小时前,CNN的一位嘉宾说,今晚感觉更像2016年,不是2020年,哈里斯便关闭了电视声音,换上了音乐。
随着局势越来越明朗,这里气氛严重低迷,观众越来越少。
的确,这里的场面与希拉里·克林顿2016年落选时不同,没有目瞪口呆的表情,也没有激动难抑的泪水,他们只是沉默着离开。
另一边厢,在特朗普的佛州庄园“Mar-a-Lago”,气氛却开始热络起来。粉红色的舞厅灯光一如特朗普的个人口味,酒席间坐着的,除了过去多年的特朗普死忠粉丝之外,还包括一众新入局的硅谷大佬们。其中,坐在特朗普隔壁的,正是大金主——世界首富马斯克,他是这场选举的大赢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宾客们欢呼,拥抱,上蹿下跳, MAGA帽在空中飞舞,宣告着这场胶着的恶战似乎迎来了胜利。
事实上,美国东部时间傍晚6点投票结束,点票进程开始后,形势有点一面倒的变化:特朗普在开票后的一两个小时内,一下子拿下了传统票仓印第安纳州和肯塔基州。没多久, Mar-a-Lago所在地佛罗里达州也传来捷报,特朗普拿下旁边的南卡罗莱纳州。2020年拜登险胜的摇摆州——佐治亚州和北卡罗莱纳州,陷入一片红海的包围中。
随着西南部各州开始落入共和党之手,哈里斯在北部铁锈带地区——开始有所斩获,但是各大电视台和新闻网宣布的选举人票数,一直居于特朗普之后。
随着加州、新墨西哥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这些西部联邦州的选举人票落入哈里斯手中,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的选举人票一度接近209:230。但民主党期望的“哈里斯曲线”并没有出现,最终在两个摇摆州——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州翻红后,哈里斯获胜的机会已经变得渺茫。
接近午夜,两党必争之地——宾夕法尼亚州也开始传出了对哈里斯不利的消息。在哈里斯的母校——霍华德大学,也就是哈里斯原本公布胜选的地点,观众的气氛开始转悲观。最终,哈里斯宣布取消当晚发表演讲的计划,似乎是败选的不祥信号。
火药味
可以说,这次大选,前所未有地充满了火药味。
随着选民在各州投票站排起长队,大城市的主要地标也开始纷纷戒备。首当其冲的,自然是美国权力的枢纽——白宫和国会大厦。由于2021年1月6日冲击国会山事件的前车之鉴,华盛顿特区的国民警卫队在选举前夕宣布进入戒备状态。
美国总统的权力象征——白宫,此时此刻也成为了森严的堡垒。平日的铁栅栏,被铺上了厚重的金属高墙,外人已经没法像平时那样透过栅栏看到草坪后方的建筑物。被严密包围起来的还有白宫周边前前后后的街区商铺和住宅,整个特区气氛肃杀到了极点。
在开始投票的几个小时内,特朗普曾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说:“他们开始作弊了!”一时让气氛紧张起来。由于在四年前特朗普多次在社交媒体中煽动选民对投票结果的不满,最终酝酿成冲击国会山事件,因此不少人怀疑,他是否会再次祭起冲击国会大厦的大旗。
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费城有大规模作弊
在另一边厢,也有人担心民主党在选举过程中惨败,引发极左组织示威并升级成骚乱,最终演变成冲击美国各大城市商业中心的抢掠行为。
如果官方惧怕“暴力”指向权力机构本身,那么选民之间的暴力和投票过程中的暴力,更加凸显出这次选举民主进程中的严重极化。在当地时间6日投票开始后,佐治亚、密歇根、亚利桑那、威斯康星和宾夕法尼亚等多个摇摆州的投票站,传出有炸弹威胁。
在佛罗里达州,一名17岁的支持特朗普少年在集会中和一名70岁的女性发生口角,前者最终挥拳击倒了后者,并且遭到了逮捕。从90年代开始,美国舆论人士一直感叹选民对政治淡薄,觉得选谁都差不多。
然而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社会气氛从“去政治化”摆向了“极度政治化”,从严防暴动到双方民众的拳脚相向,两个阵营和两个候选人之间,仿佛代表了两个面貌完全不同的美国。
胜败关键点
这一届选举,异常胶着且激烈,民主和共和两党阵营的相互博弈,始终持续在白热化阶段,特朗普和哈里斯一天走访好几个州的集会,在摇摆州进行高密度宣传轰炸,也成为了日常。两个性别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出生地区和社会阶层不同的候选人,给世人展示了两个截然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美国脸谱。
跟碧昂斯、Lady Gaga一众男女明星力挺哈里斯的局面相反,簇拥在特朗普身边的名人,数量相对少而且清一色是男性。除了慷慨撒钱的世界首富马斯克、坐拥每集播客收听量达到1.1千万的Joe Rogan之外,支持特朗普的男性名人还包括退役篮球超级巨星迈克尔·乔丹和第二位登陆月球的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名人站队透露出的性别鸿沟,也是这次美国大选折射出的重大议题。
登月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支持特朗普
据NBC11月4日公布的数据,哈里斯在女性群体的支持度是57%,比特朗普要高16个百分点。相反,在男性受访群体中,特朗普得到的支持率同样是57%,比哈里斯要高17个百分点。
尽管哈里斯多次试图发布各种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和创业者的经济政策,以吸引年轻男性群体,效果却始终不如人意。
在今年美国大选中,过去多年支持民主党的男性黑人选民对哈里斯很是淡薄,热情明显不如拜登或者奥巴马。前总统奥巴马在为哈里斯造势的一次演讲中,痛斥男性黑人选民“静待着不愿意投票”“找借口不想让女性当总统”。
相比之下,特朗普阵营则更加往“男人党”的宣传形象上靠。
不少特朗普阵营的博主在暗示,“只有娘娘腔才投票给哈里斯”。Joe Rogan的网台节目素来受男性欢迎,访谈中有一种“兄弟”(bro)的“豪爽”味道,非常适合年轻男性的口味。也就是在接受其采访没多久,特朗普就穿上了一身黑色大衣和绣着金字的黑色鸭舌帽,穿衣风格明显对年轻黑人选民的示好。
身上背负着34项重罪指控的特朗普,有意无意对黑人年轻选民暗示自己也是被精英体制打压的对象,试图借助自己被司法当局追猎的经历,与长期感到受压迫的黑人选民建立共振:我跟你们才是一伙的。
哈里斯祭出的王牌则是:共和党对待女性堕胎权的态度。这一杀招强而有力,但并未帮助哈里斯逆转局势。选举已经结束,但双方阵营在性别上的策略,却生动地勾勒出美国社会撕裂的肌理。
女性群体对哈里斯的支持高于特朗普
两年前,特朗普提名的大法官,在美国最高法院推翻近半个世纪前有关女性堕胎合宪权的“罗诉韦德案”,裁定女性堕胎并非宪法赋予的权利,而这一决定可能立即导致堕胎行为在美国22个州属非法。对于大部分美国女性选民来说,这一箭之仇还没报,共和党要是全面接管白宫和国会的话,还很有可能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禁止堕胎令。
如此阴霾积压在心头,女性选民的投票热情高涨便不难理解。
选前,可信度甚高的民调Selzer & Co显示,在原本属于特朗普铁票仓的深红州爱荷华州,哈里斯支持率首次反超特朗普3%。尽管最终还是特朗普拿下该州,但背后的细节饶有趣味。
这个数据引起了轩然大波,背后的分析甚多,其中不乏性别鸿沟的解释:相当一部分年纪超过65岁原本倾向于支持共和党的白人郊区老年女性,可能会因为堕胎法案勾起年轻时候的惨痛记忆,受刺激转投民主党。特朗普在公共演讲中尖酸刻薄的骂人话语,有不少就是深红州男人怒骂老婆的脏话。
民主党阵营的广告仿佛也在不断以性别话题刺激选民:在一条视频广告中,两名女性陪伴支持共和党的丈夫一起到投票站,她们相互打了一个眼色,在选票上勾上了丈夫不愿看到的候选人名字。
共和党阵营在这一系列数据冲击下,一度有些慌乱。特朗普的大金主之一马斯克在凌晨2点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号召男性选民大量参与投票。
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呼吁男性选民投票
负责协助特朗普进行地面活动的保守派人士Charles Kirk也明显受到了这则视频广告的刺激,号召男性选民要“监督”好自己的妻子,不要“投错票”。他甚至质疑,根据基督教精神,违背丈夫意愿投票的女性,是否跟出轨一样属于“有罪”。在投票结果当天,也许他们会体会到这样的“忠告”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性别角力,可以说是今年大选胜负的关键。
特朗普化
在两性议题上,民主、共和两党呈现出尖锐的对立,但在经济、能源和外交议题上,人设有天渊之别的两名候选人,其实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2024年的哈里斯,拿着手头上的一揽子政策,其实就是2016年版本的特朗普而已。”在一个播客节目中,《经济学人》杂志这样评述哈里斯阵营的整体政策布局。
这样的观点,并非孤立地描述一个作为个体的候选人。相反,它预示着,即便如今哈里斯落败了,但其身上依然体现着美国政府的深刻转向——特朗普化,也揭示了特朗普能够归来的潜在逻辑。
出身加利福利亚州的一个少数族裔家庭,哈里斯一向给人很“左”的形象。在2020年总统大选的民主党党内初选过程中,哈里斯信誓旦旦地支持禁止页岩开采,并且强调大力开发绿色可持续能源项目,并且对移民一贯摆出更加宽容的态度。
哈里斯
但随着选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哈里斯在8月正式获得民主党提名成为总统候选人后,她跟公众的蜜月期也就结束,民意出现停滞迹象。要找到新的突破口,也就必须从温和派共和党选民入手。
选举投票前的最后两个月,哈里斯开始往右靠拢。她首先不置可否地说“我在担任副总统期间从来没决定禁止页岩开采”,但同时又继续表示支持新能源产业,试图展示两面讨好的姿态。
在对待非法移民议题上,哈里斯的“大转弯”幅度也更加让人吃惊:她宣布,只要当选美国总统,就会签署之前经过民主共和两党漫长磋商后通过的限制移民法案。这部被称为“本世纪最严厉移民法案”的草案,包括了“如果大量非法移民涌入,政府可以终止庇护工作”这些在民主党许多选民看来是极其保守的条款。
关于移民问题对于选民投票影响的民调,53%的人认为有极大的影响
实际上,“悄悄地拿走特朗普政策”,并非哈里斯一个人开创的先河。在拜登上台后,特朗普执政时期的一揽子外交和经济政策,实际上经过拜登的进一步包装后得到了继承。特别是特朗普政府时期加征的关税,拜登在过去四年基本上原封不动。
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曾经在2023年在布鲁金斯研究所的演讲中,抛出了所谓“新华盛顿共识”,强调了扭转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和把控地缘政治主动权两个层面的结合,以维护美国在高新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巩固美国在整个世界的霸主地位,在某种层面来说,这依然是一种特朗普式的“美国优先主义”。
随着冷战结束,全球化进程进入逆风阶段,美国因为资本的迁移而导致蓝领工人失业率上升,选民对美国参与全球事务的热情开始消减,“被出卖”的情绪在白人男性底层群体开始酝酿。特朗普这八年在美国政坛上的高调现身,也就是这个时代下的产物。
也就是说,过去8年,特朗普主义早已深深根植于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并且形成了某种超越政治光谱的共识。
也是基于这样的逻辑,美国选民似乎更青睐于特朗普本人的回归。在八年前,他的崛起改变了整个美利坚的走向。八年后,在马斯克和蒂尔这些硅谷大佬的加持下,言论更加偏执暴力的特朗普,将会把美国带向何方?又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冲击?可能是人们在接下来四年不得不密切观察的重大课题。
-END-
值班主编 | 吴擎
排版 | 阿车
南风窗原创短视频·
当代观察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Wang838645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