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作为重要的中国历史人物,吸引国内和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和研究。有批判,也有肯定;有过失,也有功绩;有定论,也有争议。武则天历史研究的魅力,不仅在于百花齐放和成果纷呈,更在于它是中国唐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地标”之一,是更加立体、丰富地展现“大唐”乃至古代中国的一个历史镜头。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作为该领域最重要的学术团体,承担和扮演着特别的历史使命与角色。此前,《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记者在应邀出席第13届国际武则天学术研讨会期间,与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双怀面对面,就武则天历史研究的主要课题和时代意义,研究会的发展、成就、作用和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打造解问题、促交流的专业平台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请您介绍下中国武则天研究会的成立背景。在您看来,它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成立以来,都有哪些重大的研究成果?
王双怀:武则天对中国史学研究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学者也倍加关注,研究方向不再限于历史,还涉及文学、艺术和影视等更多领域,是名副其实的“跨界”。在此背景下,武则天研究会作为中国唐史学会二级学会,1985年成立以来持续开展研究已近40年。
顶着“中”字头,研究会肩挑责任和使命,在两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也取得了积极成果。一是以研究为抓手,不断具化和客观化武则天的历史形象,达到去分歧、解问题的目的。武则天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对其历史评价存在争执不下、观点相左的情况,比如有人认为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朝“低谷”,这种错误认识在于缺少深入研究。我们以研究会为依托,系统开展对其人、其时以及周边要素的研究分析,推动认识的加深,使很多争论不休的问题迎刃而解。
二是以交流为抓手,持续推动武则天历史研究的国际合作。包括日本在内的不少外国学者都是研究会会员,我们通过这一平台建立学术交流。迄今,共举办了12届国际武则天学术研讨会,今年是第13届。作为研讨会可视化成果,我们持续推出包括《武则天与乾明》等系列论文集。此外,包括我本人在内,研究会会员先后推出过很多研究作品,都在海内外持有较大影响力,大家不断携手努力,组织和带动海内外学者共同拓宽武则天研究的领域。
中国和世界史上“地位最高”的女性“佼佼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在第13届国际武则天学术研讨会上,出现“武则天当政是当时的帝王体制设置出了问题”的有趣说法,引人思考。对此,您如何解读?另外,如何看待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她的执政对唐朝乃至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王双怀:在中国古代460多位帝王中,武则天是唯一的“女帝”。能够从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中脱颖而出,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古代民间对武则天称帝甚至还有“龙种”的传说。是制度设计还是其他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女性普遍鲜有接受教育,虽偶有参政,却无称帝先例。汉代吕太后、北魏冯太后、清代慈禧太后等等,虽手握大权,均非皇帝。从这个意义上讲,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地位最高的女性。传统史学特别是宋代以后,伴随理学兴起,对其诟病、抹黑之说居多,尤其明代更甚,还有“武则天是天底下最坏的人”的看法。当然,也有“没有比武则天更关心百姓、更爱惜人才的帝王”的分化观点。我认为,“唯一的女帝”,恰是武则天招致众多异议、成为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的关键。
从比较的视角看,世界历史上的女皇(王)也不在少数,但都无法和武则天的影响和地位相提并论。日本、越南等因为处于分裂状态,女皇(王)并无实权。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打通地中海通道,扩大沙俄影响,英国的伊丽莎白造就了“日不落帝国”,但她们都晚于武则天,影响力也难以企及。可以说,武则天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是中国女性的“佼佼者”,在世界女性中也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
拥有国际站位和宽阔视野的对日“外交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唐朝是中国国际交流的“盛世”之一,您如何解读武则天当政期间对国际关系的处理和把握,其做法对后世有什么影响?遣唐使是中日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武则天还有赐予日本国名和开展“熊猫外交”的历史细节,请谈一谈她对日本的态度,以及她当政期间中日关系发展。
王双怀:提及武则天的“国际视野”,就不得不先谈她的治国理念和能力。武则天成为一代“女帝”,兼具主客观因素,主要在于她是一个有知识文化、有胆略魄力、有创新意识的女性。她深谙“治国必先安民”,作为帝王撰写农书《兆人本业》;重视官禄和为臣之道,写下《臣轨》;创立了武举和殿试,完善科举制度,加强人才建设。此外,积极处理阶级关系。因此,改唐为周后,依然社会太平。武则天曾前往嵩山封禅,也是国泰民安的强大自信和现实体现。
在才能的加持下,武则天长于处理民族和国际关系。在唐朝社会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武则天把周边少数民族和邻国分为“入藩”和“绝域”两类,前者接受册封,向唐朝朝贡,后者持有往来,但无政治外援和国际关系,日本属于封贡体制对象。唐代中日关系较好,虽然“白江之战”使第六、第七次遣唐使中止,但武则天当政期间很好地处理了对日关系。遣唐使恢复后,年近80岁的武则天不但在大明宫予以接待,还在明德殿举行“国宴”,并对日本使团十分信任和欣赏。
日本认同“日出之国”概念,也意识到“倭”字弊端,曾向中国提出申请修改国名,但直到武则天时期才“获批”,这就有了赐予国名之说。因此,日本国名得到官方认可始于武则天时代,是历史事实。为表示友好,武则天还赠予日本使团两只“白熊”,也就是熊猫。可以说,她是最早开展“熊猫外交”之人。
不仅如此,武则天还积极影响后朝对外政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对武则天就有较高评价,他把日本列为15个不得征战对象之一,也在一定程度受其影响。朱元璋作为“草根”皇帝,重视向前代帝王学习,对日关系的延续也是其向“明君”武则天看齐的表现之一。
善用“人”是最大的政治智慧和能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武则天作为“女帝”,充分展现了其政治能力和才华,她之所以在当时的男权社会站稳脚跟、巩固皇权,其个人性格、政治手腕、执政理念等方面是否有过人之处和独到之处?
王双怀:我认为,“人”是最值得关注的武则天政治智慧的关键词之一。一是重视官员选拔试用和人才储备。特别是推行“试官制度”,用人不拘一格,不管是科举中第,还是联姻,或是毛遂自荐,只讲求实效,看真正能力。同时,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才,并不“一棍子把人打死”,允许通过努力改变和提升。在她当政期间,人才辈出,其中包括不少科技人才。二是强调“同体”。重视各级“领导干部”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各自在不同岗位发挥作用。三是注重岗位交流。体现很强的包容性,允许官员犯错,但要知错改错,也并非在一个岗位从一而终,而是找到最合适的岗位,这促进了人才变动和交流。
另外,在处理继承人问题上,武则天有着更大的国家格局,面对李、武两大家族矛盾,她坚持“铁腕”,也体现了“女强人”的政治风格。
武则天研究是伴随时代前进的永恒课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武则天的历史研究仍在路上,您可否介绍下未来有关研究方向和规划,具体还需要开拓哪些领域?
王双怀:特别自中国武则天研究会成立以来,包括海内外学者在内,学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热情不断增高,其中日本学者有关著作在世界范围内有积极影响力。武则天作为无可比拟的代表,中国的历史研究谈及女性、谈及政治就离不开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虽然学术争论还将继续,但对其评价也会越来越公允。
整体来看,目前研究、拓展方向主要围绕三个中心:
第一,武则天时代的政治是清明还是荒淫残暴。这不能站在简单的理学角度或是朴素的情感角度,而要尊重事实根据,进一步挖掘史料,并加以理解、加工。
第二,武则天时代的社会是否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文化振兴。武则天作为具有政治影响之人,国家治理状况直接关乎对其历史评价,需要两者结合分析。
第三,武周王朝的历史地位。虽然武周时期存在时间较短,只有15年,但作为特殊历史时期,应进行认真的考察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