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面试官是AI

时事   2025-01-05 19:15   广东  

▲  机器可以替代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吗?(钱炜使用AI工具生成/图)
全文共4177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 当前国内的产品更多用于劣汰,筛掉明显不符合标准的人。校招生往往应聘初级岗位,企业更关注他们的基础素质,这也更贴近劣汰的使用场景。


  • “面试分数只是一个参考,最终用人的不是AI,也不是总部,而是业务部门,应该以他们的标准为先”。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杜寒三
南方周末实习生 代科卉
责任编辑|钱炜

准备AI面试时,王萱会在电脑旁摆上镜子。对着镜子练习微笑,摆弄手势。嘴角微微带着笑,回答重要问题时笑得更灿烂。她觉得这些表情和动作“就算不能加分,也肯定不会减分”。

但到了真正面试的时候,看着屏幕上冷冰冰的机器人,她逐渐收起了笑容,“对面都不是一个真人,我这样笑有没有意义?”

当下,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尤其是像王萱这样的应届毕业生,正在经历AI面试。智联招聘技术研发专家黑宏达提供了一组数据,使用其公司研发的AI面试产品的学生数量,每年都有30%到40%的增长。

AI面试是大势所趋,是多位受访者的一致看法。

但在一位从业十余年的大型企业区域人力资源总监看来,对人的评价应该是多样和立体的,“评价参数是无形的,需要人为判断,目前的系统和机器还做不到这一点。只有我作为一个人,自己面对面跟人聊了,才有把握说我对这个人的判断怎么样。”

1

以校招为主

那是王萱第一次参加AI面试。

晚上10点,她没有化妆,穿着睡衣。此前除了在社交媒体上搜索“AI面试会问什么问题”,没做过别的准备。

问题倒也不难,但当王萱已读完题目,机械感很强的机器人还没念完,“它的声音对我思考问题是种打扰”。

不同于真人面试能体会到对方的语气,看到面部微表情和有眼神交流,AI面试像是求职者一个人在舞台上唱独角戏。王萱想填满5分钟的答题时间,但大脑会突然卡壳,在几秒钟的沉默里,“想接下来要怎么说”。

这场在她自己看来都有些“破罐子破摔”的面试,没有等到任何结果。

对王萱而言,眼下想有份称心的工作并非易事。找工作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了水里,“不管什么草都要先抓住”。尽管对AI面试有着复杂的情绪,作为一个被挑选者,王萱很难有拒绝的权利。最终,她参加了七八场AI面试。

AI面试率先在国外兴起,2016年,联合利华就设计了AI面试进行候选人初筛。据媒体报道,美国公司HireVue是AI面试领域的领跑者之一,一场30分钟的面试下来,可以从15000多个不同的维度,得到关于候选人的500000个数据点。

黑宏达说,以智联招聘的AI面试产品为例,“应用场景主要以校招为主”。基于国内外对人力的价值判断及供需差异,国外的产品更多用于择优,定位是挑选与企业更匹配的人。而当前国内的产品更多用于劣汰,筛掉明显不符合标准的人。校招生往往应聘初级岗位,企业更关注他们的基础素质,这也更贴近劣汰的使用场景。

这一背景下,更多高校开始帮助学生应对AI面试。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早在2022年11月,浙江大学就业服务平台就上线了AI面试训练功能,帮助毕业生适应“越来越多用人单位使用AI面试”的趋势。一年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相继引入AI模拟面试系统,可根据学生回答评分,并提供“减少语气词”等建议。到了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首批开放100个模拟面试名额,吸引了150多名学生申请试用。

这离黑宏达将产品大规模交付给第一个客户,才过去四五年时间。

在校招流程中,每轮筛选的节点都是固定的。有家企业在校招时,离他们的“死线”只剩下三天,还有数千人的初面没有完成,“根本来不及”。一旦耽误了招聘节奏,优秀的求职者很可能被别的企业抢走。

“企业最大的顾虑是面试结果不准。”黑宏达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家企业选择尝试AI面试。在提供面试结果后,企业又花了几天时间,找了一群面试官回看录像,给每个求职者重新打一次分。与AI面试的分数核对后,“他们对结果非常满意”。

目前在电信、金融、物流、快消等行业,都有企业使用AI面试。企业是否用AI面试,简历数量是一个重要因素。

丁超是一家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公司规模不到200人。用他的话说,中小企业收不到那么多简历,“招聘的核心成本要花在收到更多简历上”。采购AI面试的预算,不如用于投放招聘广告和聘请猎头,“多招几个高级人才”。

2

“用AI的方式对待AI”

AI面试越来越普遍,疑问随之而来:它是如何对求职者展开评价的?

黑宏达说,他们研发的产品,能从能力、性格、动机、行为倾向、语言能力、心理状态6个维度,其中包括服务意识、表达能力、成就动机等七十多个二级维度考察求职者。每个维度背后,都有关联的海量题库。企业可以根据对岗位的期望,定制胜任力模型,设置不同维度的权重,面试时随机抽取题目。

这涉及其背后的算法。系统对面试者作答的内容,结合语义分析有多少与考察维度相关的关键词。最后根据权重计算出总分,“分数高的,就是贴近企业要求的”。

王萱在偶然间发现了这套算法的秘密。

第二次参加AI面试前,她做足了功课:不但化了妆,换上了衬衫,提前在社交媒体搜集了可能问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她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喂给了大模型,生成了一份符合个人情况的答案,大模型给她准备了50个问答。

美中不足的是,大模型给出的答案有些模式化,从嘴里说出来会有些别扭。她举例,在问及性格时,大模型的回答是“我的性格活泼开朗,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她会把答案改得更加轻松,更符合自己的说话习惯,再用表情、手势和语气表现。

用她的话说,“大模型写了一个剧本,我把剧本修改后再演出来”。

此举原本只为减轻面对系统时手足无措的焦虑感,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她通过了AI面试,成功进入下一环节。这使她摸到了窍门,要想获得AI面试的青睐,就要“用AI的方式对待AI”。通过触及关键词,让系统捕捉到得分点。

不过,黑宏达强调,AI面试“没有绝对的高分,面试者最好的选择就是做自己”。他打比方,找工作就像寻找伴侣,找到性格和价值观匹配的人,婚后才能长久地走下去。如果只是费尽心思把对方“骗”到手,婚后变成另一个样子,“双方都会很痛苦”。

除了常规的问题外,AI面试还可加入游戏化测评。在几道常规题后,会告诉面试者接下来是一道游戏题。

他举例说,有款名叫小猫钓鱼的游戏。河里游着不同重量的鱼,岸边也放着承重不一的鱼篓。面试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钓上尽可能重的鱼。不过一旦鱼篓破了,这筐鱼就白钓了。

这考察敏捷力和冒险精神。对财务岗位而言,企业希望面试者更保守些,而销售则需要更激进一点。

面试者或许会措手不及,但这就是企业的目的,“希望看到大家的本色”。

3

想象与现实的冲突

效率、公平和准确性,是AI面试的卖点。但当理想照进现实,大型企业自上而下推广AI面试后,一线人员的感受不见得都是如此。

某家制造业公司,求职者只要通过简历初筛,在完成AI面试后,不管评价如何,都会进入下一轮面试。该公司的HR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企业仍在发展的过程中,愿意花更多的精力,找到更合适的人选。

他在面试时发现,一位求职者专业技能没问题,但表达没那么顺畅。翻看AI面试记录,对其沟通能力的评价确实欠佳。这时候,“AI面试能辅助我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赵吉阳曾是一家大型物流集团南方某地区分公司HR。当时,总部要求各地分公司在招聘时都使用AI面试,并将其放在第一个环节,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普工沉默不说话,还有人和机器人抢话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作答。

因此在实际招聘中,网点主管只好在对求职者进行初试和复试后,再指导入围的人进行AI面试。此时,AI面试似乎仅仅成为“求职者配合我们去完成”的一项特定任务。

调整AI面试顺序的,不只这一家企业。

某大型快消企业HR陈紫涛说,他们一度把AI面试放在靠后的环节,但有时通过业务负责人面试且很受青睐的求职者,反而在AI面试这一轮被淘汰。他们为此还要向业务部门解释,颇费功夫。为减少沟通成本,最后索性把AI面试调整到前面。

他感到,相比于HR,总部似乎更信赖系统的判断。但“面试分数只是一个参考,最终用人的不是AI,也不是总部,而是业务部门,应该以他们的标准为先”。

赵吉阳也有类似感受。

公司每个网点具体情况不一。有的在工业园区,相对偏僻,有的坐落于CBD,需要每天爬楼。有的区域活儿比较轻松,但收入不高。这都需要网点主管摆到桌面上来讲,挑选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大模型做不了这些事。

在他看来,“如果不能有效地筛选人,这一步就是多余的。不仅浪费我们的时间,也浪费网点和面试者的时间”。

4

“我们不要谈取代”

在拉长原本就称得上漫长的面试流程后,陈紫涛发现“大家对参与AI面试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在9到10月的秋招旺季,也只有60%左右的求职者完成面试。进入11月后,这一数字下降到30%左右。

公司总部希望借此筛掉求职意愿度不高的人,但对很多其他企业而言,非常在意求职者对面试流程的体验。

用黑宏达的话说,这关乎雇主品牌建设,“企业也希望面试体验是好的”。

智联招聘推出的面试官形象,从第一代卡通机器人,迭代到包括男性、女性在内的三十多款数字人,企业还可根据需要专门定制。AI面试通过小程序进行,无需下载App,足够轻量化。同时多数企业的面试时长控制在20分钟左右,求职者面对一台手机,时间过长体验不佳。

尽管AI面试产品做了各种尝试,但用过5款产品,参加过十多次AI面试,且只失败过1次的方若兰,整体使用体验仍然不是很好。

有的产品会根据她的回答进行追问,“但又追问不到点儿上”。这让她有种提心吊胆的感觉,生怕给自己挖个陷阱。

她举例说,有次面试问她,某段实习经历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但在那段实习中,她并没有遇到过困难。为了回答问题,只能编造“团队协作时不配合我”。但AI又继续追问,“你用了什么办法把大家说服?”她只好接着往下编。

“AI太不了解我了,我明明有那么多闪光点,却揪着这样的问题”。如果是在真人面试中,方若兰能把话题引导到对应的经历上,“面试官也想看最有价值的工作经验”。

“让AI面试产品更像一个人。”智联招聘首席技术官王昊说,这是未来发力的方向。求职者不仅会有更好的体验,同时AI对人的把握也会更准确。

技术不断发展,一个问题被不断提及:机器可以代替人际沟通吗?

在丁超看来,人与人的连接,通过神态、语气、眼神和肢体动作,传递情感。以面试为例,被HR和机器拒绝是不同的感受,后者让人觉得被冒犯,“一个机器都没看上我”。

他设想过一个场景,今天用AI来面试,明天就有可能用AI监督员工工作。哪天员工被裁,不是HR出面沟通,而是由AI来谈。AI精通法律,逻辑上没有漏洞,给员工算一堆数字,要跑几次仲裁,有多少交通和时间成本。然后告诉他,“接受现在的赔偿金额对你是最有利的”。

技术以无法预料的速度发展,但丁超说,“我们不要谈取代。人一定是希望跟人沟通,而不是跟机器沟通。”

(应受访者要求,王萱、赵吉阳、陈紫涛、方若兰为化名。王晶对此文亦有贡献)

更多专题内容请点击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 infzm.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