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是由运河网和道路网交织而成的。从一个地点到任何一个地点,你可以选择陆路,也可以选择水路……两点之间的最短的并不是直线,而是有多处随意分支的曲线,因此可供行人选择的路线不止两条,假如你喜欢交替使用陆路和水路,你的选择就更多。”
作家卡尔维诺的神作《看不见的城市》里,马可·波罗为忽必烈讲述了他所经历的55个城市故事,上面这一段文字引自“城市与贸易”,在贸易的城市里,交换的不仅仅是金钱与货物,同时进行的还有记忆、欲望与眼光的交换,身份、角色与生活的交换,通过陆路、水路,直线或曲线的贸易,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段文字虽然是卡尔维诺的虚构,但现实中却有非常像的城市存在,比如曾经作为“西南要会”的泸州,长江和沱江在此交汇。宋元时期的泸州,吸纳又输出。江上,总是不停地吞吐着一船船的稻米、木材、茶叶,也吞吐着一船船的丝绸、书画、文玩和络绎不绝的墨客骚人。那是一座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城市,也是一座辐射着生命热力的城市。每一天,“千车辚辚,百帆隐隐”。
马可·波罗去世于1324年,这一年,泸州人郭怀玉历经30多年的摸索与试验,成功研制出酿酒酒曲“甘醇曲”,酿成中国白酒历史上第一代大曲酒,始创中国浓香型白酒酿制技艺,距今已有700年。而从这一年起,泸州江上的点点白帆中,就增加了不少艘运送大曲美酒的帆船,芳尊美酒,年年岁岁,月满高楼。
当时的人不会想到,当年白帆点点、酒船破浪的景象,后来成为酒城泸州的图腾象征之一;也不会想到,700年后,藉由一种同样古老的神秘技艺,当年江上的盛景得以复现。
一寸缂丝一寸金:
非遗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碰撞
缂丝技艺,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在中国古代,缂丝常用来制作皇帝的龙袍、复制名贵书画或宫廷艺术品。缂丝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宋人追求精神生活,将缂丝与书画艺术相结合,开创了以缂丝织造绘画卷轴的新风尚。
缂丝具备艺术和工艺双重价值。织造时,通过在竖排蚕丝上横穿彩色线条呈现画面。一根纬线不必穿过所有经线,即“通经断纬”,因此同一纬度下,色彩更多样,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
缂丝是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图为南京博物院馆藏清康熙缂丝人物画
缂丝制作一般有16道工序,所用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但色彩变换极其繁琐,每一个过渡色都要不停地变换小色梭,绘画中一笔可以得到的变化,在丝中就要分解成无数色块。
一个熟练工,一天也只能织出几寸,有时为了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几个月乃至一年以上。
缂丝必须纯手工织造。同是国家级非遗,相比于部分织造可用机器代替的云锦和宋锦,缂丝织造过程极其细致,稍有差池,便需拆掉重来,存世精品极为稀少。由于用者不凡,非富即贵,所以在制作上都极尽巧工;质料上也尽为上乘,正所谓“锦若云霞,纱似蝉翼”,因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缂丝的织机和木梭
2024年的中秋佳节,国窖1573携手艺术家阿南及缂丝织造技艺非遗传承人王建江,将中国缂丝织造技艺结合当代艺术手法,以《江阳运酒图》(江阳为泸州的古称)为创作原点,结合中秋观月、赏桂、饮酒等传统习俗,创作出艺术作品“福桂满江阳”,共同打造了一场“月映中国”的中秋文化盛宴,传递着中秋的祝福与文化的韵味,也将这一旧时王公贵族才能赏玩的瑰宝传布到寻常百姓家。
双非遗联手:
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酒城泸州的千年酿酒历程中,河流是酿酒原料的参与者,也是酿酒技艺的助推者,更是厚重泸州酒文化的承载与见证者。不舍昼夜滔滔流淌的江河,如同不停流逝的岁月光阴。它们静默无言,却给予泸州无与伦比的物华天宝。
千百年来,长、沱二江上的船来船往、帆樯林立,造就了这座城市的繁荣兴盛,也托起了泸州酿酒行业的光华荣耀。
当年江上酒船往来的盛景,后来化为一幅《江阳运酒图》,展现了泸州的酒自水路运往四方,水运繁忙、酒业兴盛的图景。
《江阳运酒图》刻画了当时市井风情的诸多细节
“福桂满江阳”艺术作品采用缂丝织造技艺复现《江阳运酒图》,描绘了700 年前古江阳酿酒运酒的热闹场景,展现了700 年前泸州地区特有的“前店后坊”的人文景观与酿酒风貌,以及长江流域的风土人情,带领人们穿越时空,回到700年前那个繁荣、富足、幸福的历史时刻。
“福桂满江阳”(作品局部)
作品中,五孔石桥立于湖面,倒映出圆满的桥洞,与中秋圆月相互映照,寓意着团圆美好。桥面采用缂丝织造与苏绣传统技艺相结合的方式,以缂丝做底,绣出水浪、祥云、金龙等传统纹样,传递了富贵、吉祥的祝福。桥面金色桥柱共计24个,承载着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24代人不间断传承的历史印记。由金色织物编织而成的“古运酒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沿着长江、沱江水道,承载着美酒和祝福,驶向世界各地。
此外,作品采用传统绢花非遗技艺制成桂树,通体700朵金桂飘香,诉说着自1324年泸州老窖开创浓香白酒酿制技艺以来,跨越700载春秋、生生不息的浓香传承。“福桂”也寓意着“福气”“富贵”,明月映照之间,桂花满枝头,“福贵”也挂满枝头。
“福桂满江阳”艺术作品运用了缂丝、绢花等传统技艺
“福桂满江阳”作品以金色为主色调,色彩丰富而和谐,线条流畅而细腻。每一根丝线都经过精心挑选与搭配,交织出了一幅幅生动而逼真的图案。无论是桂树的枝叶还是桂花的细节,都表现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触摸到那份真实的质感。
中国缂丝织造技艺和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一样,都是国家级非遗技艺,同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桂满江阳”艺术作品将这两大国家级非遗技艺融合交织在一起,通过缂丝技艺的精湛表现,展现了中秋的团圆、和谐与富足的美好愿景。在这幅作品中,我们既能感受到缂丝的古老韵味,又能体会到现代审美的独特魅力,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共赏那轮明月。
浓香魅力:
国窖1573的文化底蕴
从《江阳运酒图》到“福桂满江阳”艺术作品,其背后离不开的重要角色是国窖1573。
点击观看视频
700年前,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一代传承人郭怀玉研制出“甘醇曲”,开创了浓香白酒酿造的历史。
明万历元年,即公元1573年,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舒承宗在泸州南城的营沟头选择了一块适合酿酒的宝地,并采用城外五渡溪岛上的优质黏性黄泥,建成了一批窖池。
黄泥筑窖,对于并不懂“微生物”的泸州酿酒先辈们来说,或许只是一个偶然。他们眼中,或许更看重这些沉积岸畔的黄泥极强的黏性与保水性。
但这个偶然,却成就了浓香。浓香白酒酿制技艺自此迈入大成阶段,泸州酒业由此迈入空前繁荣的历史阶段。
现代科学已经验证,窖池窖泥中的己酸菌、丁酸菌、甲烷菌是浓香型酒主体生香功能菌,对浓香型白酒典型风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窖池窖龄增加,这几种主体功能菌数量也会不断增加,“泥窖生香、老窖出好酒”皆来自于此。
泸州老窖的1573国宝窖池群
1996年,国家相关部门将泸州老窖拥有的明代酿酒窖池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予以保护,成为白酒行业首家。“国窖”亦因此而得名。
在451年中,这些窖池年复一年地发酵,从未间断过,这一点,在酿造工艺上具有重大意义和使用价值——中国发明(固态)蒸馏酒工艺后,蒸馏酒的味觉质量基础,主要依靠发酵窖池,这也是中国蒸馏酒与威士忌、白兰地(世界另两大蒸馏酒)在酿造工艺上最明显的不同,后者依靠存放橡木桶中老熟。
对中国(固态)蒸馏酒来说,尤其是浓香型白酒,发酵窖池的使用年龄(通称为“窖龄”),对酒品的品质程度和香味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酿酒窖池使用的时间愈长,其形成的微生物环境愈出色,而这个微生物环境是酝酿发酵出优质酒的基础。这种特殊的,专为酿酒所形成的微生物环境,需要长期不间断地培养,加之特殊地质、土壤、气候条件等等,方能形成真正的“老窖”。
比较起来,最困难的是保持并延续窖池的使用年龄(即窖龄),一般来说,和平发展时期,百业兴旺,生活富足,酒类需求增长,便会出现大批新兴酿酒作坊。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战争人祸、作坊倒闭、雇工叫歇等因素,很容易造成窖池闲置或破坏,而酿酒窖池的闲置,将直接导致所产基酒品质的下降。因此,窖池难就难在长期连续使用。
泸州老窖正是凭借长期连续“服役”的老窖池群屹立于行业之巅,并成就了中国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国窖1573。
国窖1573不仅代表着中国白酒的顶尖水平之一,更承载着中国酒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国窖1573与缂丝织造技艺的携手,无疑是一场文化与艺术的双重盛宴。它们共同传递着中秋的祝福与文化的韵味,让人们在品味美酒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滑动查看更多
通过“品牌×非遗”的跨界合作,国窖1573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节日表达(从左至右涉及的非遗为:花丝镶嵌、绒花、掐丝珐琅、錾铜雕刻、金漆镶嵌髹饰、缂丝与绢花)
无论当年的马克·波罗,还是郭怀玉都无法预料到东方美酒在当下的兴盛。文化的精华总是极富生命力,无论是451年的窖池、700的酿制技艺,还是流传千年的缂丝技艺和传统中秋佳节,真正的好东西总是在不断被重新理解、传承、喜爱……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路瑞海
微信编辑 设计排版丨方禾
作者丨杜十天
图片来源丨泸州老窖、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