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令人意外的事接连发生:师范生的饭碗,被清北毕业生抢走。最近,苏州中学公布2025年赴高校招聘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录用名单,共录用13人,其中清华6人,北大4人,却无一人是师范出身。
与此同时,不少师范大学竟然纷纷抢滩布局医科,转型开始培养医生。2024年动作频频,大有争先恐后之势。
湖南师范大学,8月成立医学部,11月到12月短短两个月间连续成立了5所与医学相关的学院,一年内揭牌2家附属医院。
华东师范大学,8月再增2家附属医院,12月成立医学磁共振与分子影像技术研究院。
师范类的“顶流”,北京师范大学也在尝试医学教育,4月时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开设北师大“协和医班”“协和药班”,联合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和药学领军人才。
为什么在中小学关停潮开启,一年消失5600所小学的背景下,清北等顶级名校毕业生却涌入“抢饭碗”?
为什么师范大学纷纷转型拥抱医科,背后释放什么信号?
中国9所“双一流”师范高校中,除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外,其他学校均已在医学领域有所布局。
华东师范大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虽然发力布局较晚,但决心很强,脚步很快,显得极为迫切:
2018年6月,成立医学院筹建办公室;
2020年5月,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同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揭牌。同年,开设首个医学门类本科专业——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
2022年7月,基础医学博士、硕士学位点正式获批,并完成首批招生;
2023年8月,成立肾脏健康研究所;
2024年8月,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被列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2024年11月,成立医学磁共振与分子影像技术研究院;
2024年12月,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赴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部调研“取经”;
……
华东师范大学医学与健康研究院已经在官网明确宣示了自身的定位——为建设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医学院奠定基础。
要知道,上海虽然医疗资源丰富,但早已被复旦、上海交大、同济、海军军医大学、中医大“五大天团”“瓜分”完毕,留给华东师范大学的机会所剩无几。
但是没关系,为了发展医科,华东师大不惜“跨省联动”,把安徽芜湖的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入囊中,挂牌成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
早在2002年,湖南师范大学就成立了医学院,现在一看兄弟院校也开始发力了,直接开启“狂飙”模式:
8月24日,把医学院升级,成立医学部;
11月15日,成立护理学院;
11月23日,成立公共卫生学院;
12月1日,成立药学院;
12月15日,成立基础医学院;
12月21日,成立医学技术与转化学院;
……
为什么各大师范院校,都要争先恐后地布局医学呢?这里头,到底藏了什么宝贝?
一是钱。在医学领域往往能申请到更多的项目。有项目,就有资金。
据青塔数据,从2000年到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部分的资助总额从1.12亿元增长到46.51亿元,增长了约40倍之多。获资助项目与直接费用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八大学部中的第一,直接费用占比分别高达22.5%、23.9%与28%。
二是名。为了建设“双一流”大学,有野心的高校都需要死磕科研,而医学是一个重点领域。
2023年,“中国高被引学者”上榜共计5801人,其中医学领域占比超12%,仅次于理学与工学。
正因如此,师范类大学“不务正业”去搞医学,也就不难理解了,甚至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
此外,这两年教师的日子,其实不太好过,师范类大学自身也面临一定的转型压力。
背后,也有时代大趋势的影响。
现在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就业,师范类大学的就业需求在哪里?主要是广大的中小学。但现在,中国人口已经开始进入负增长阶段,出生人口持续下降。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为956万,首次跌破千万。2023年进一步下降至902万,与2016年的高峰相比,减少了近一半。
这也直接影响到了适龄儿童入学数量,将逐步冲击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各类教育院校。比如,幼儿园的数量就已经明显下降,数据显示,2021年幼儿园数量有29.48万所,2023年为27.44万所,降幅约为7%。在学规模也从2021年的4805.21万人减少至4092.98万人,降幅达15%。
小学数量近三年的降幅也达到7%,从2021年的15.43万所减少至14.35万所。按照教育部的说法,小学在学规模在2023年已达峰值,在校学生规模逐步减少,在所难免。
学生越来越少了,还需要培养那么多老师吗?
这几年,教师数量过剩的消息,不断传来。幼师队伍已经开始过剩,近三年人数先增后减,从2021年的319.10万人降至307.37万人,降幅为4%。
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师队伍,还在不断扩大。但是按照北京师范大学团队预测,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
老师这条路,真是越来越“卷”了。
一些地方的教师“铁饭碗”也势必受到冲击。
师范大学转型开办医学类专业,师范专业还值得选吗?
近日,苏州中学公布2025年赴高校招聘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录用名单,共录用13人,其中清华6人,北大4人,却无一人是师范出身。
中国人口已进入负增长阶段,出生人口持续下降。适龄儿童入学数量减少,幼儿园、小学数量下降,教师需求量也随之减少。据北京师范大学团队预测,到 2035 年,全国将有约 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
而师范类大学的就业需求主要在中小学,为了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转型成为必然选择。
师范大学“扎堆”办医学
自今年8月成立医学部以来,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系建设动作频繁:11月15日,护理学院揭牌成立;11月23日,公共卫生学院揭牌成立;11月28日,湖南师范大学与湖南省胸科医院携手共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揭牌。
12月1日,湖南师范大学药学院揭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将塑造实力强劲、特色鲜明的医学教育品牌,药学院的成立,标志着该校在医学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不只是湖南师范大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师范大学或基于优势学科,或深挖历史底蕴,在医学与健康领域开疆拓土。
除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暂无医学学科建设和附属医院外,其余几所985、211师范类高校均涉足医学。
其中,有高校设立了医学相关专业或学院,有些虽未有医学学科,但具备了医学院必备的“拥有1所附属医院”的条件。而湖南师范大学则是其中唯一设有医学部的师范大学。
相较之下,一些地方性师范高校在发展医学学科上更为迅速,例如杭州师范大学、湖州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大学等均已设立医学院或医学部,在医学相关专业开设、附属医院数量上也都相对完备。
“师范热”降温
近两年,教师行业的压力比较大,学生数量减少,教师人数过剩,数据显示,2021年幼儿园数量有29.48万所,2023年为27.44万所,降幅约为7%。在学规模也从2021年的4805.21万人减少至4092.98万人,降幅达15%。
与此同时,还有顶尖名校毕业生来抢饭碗,导致教师这条路越来越卷。“师范热”开始降温,多地提出,严控教育类专业布点增设、控制教育类专业招生规模。
除了招聘门槛越卷越高,随着学生全面减少,老师的数量呢?老师的招聘数量呢?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给出了答案。
厦门:备案制和参聘制代替编制。
深圳:以“招聘名校博士当老师”而闻名的深圳,大幅降低了中小学待遇!
目前“取消教师编制”、“多地中小学实施教师退出机制”的讨论越来越多,甚至讨论到了全国两会!
幼儿园、小学学生数量大幅减少,各地降低教师待遇、代表“铁饭碗”的编制也开始不再那么“铁”了。
教师这个职业的前途不敢说差,但最起码未来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会越来越不稳定。
师范大学从教育到医学的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纵观历史长河,教育行业和医疗行业,都是历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的刚需行业,如今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教育行业受限于人口的负增长,而人口老龄化发展,为医学行业人才的迅猛需求又更上一层楼。
适应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在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上更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