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一款以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为背景的3A游戏——《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受到全网热议,外交部都被“惊动”了!《黑神话:悟空》到底特殊在哪里?
它的亮点,恰恰在于其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游戏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诠释,无不体现出制作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一种敢于挑战、创新、勇于表达的文化自信。
如孙悟空,从花果山上的一块自带天生灵根的石头,到大闹天宫与被压五行山,再到西天取经,最终取得真经升级斗战胜佛。天命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靠一步步的努力和磨练得来的。
南怀瑾先生在其著述《易经系传别讲》一书中谈到:子思在《中庸》里就提到这个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
下文选段节选自
老古文化出版 南怀瑾先生著述
《易经系传别讲》
//
中国文化代表儒家的两本书,一本是曾子所作的《大学》,另外一本是子思所作的《中庸》。但是这些都是孔子思想的分派,并不能包含儒家学术思想的全部。可是我们后世一提到儒家,大家不去研究孔子自己说的《论语》,却以为《大学》《中庸》是至道,代表了全部的儒家的思想。真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大学》《中庸》不是不好,只是比较起来,孔子的境界像大海,《大学》《中庸》已经不是大海了,因为它们已经变成有范围的东西。尽管如此,可是我们要了解,《中庸》《大学》的思想仍然是很了不起的。他们对于道的境界尽管各有他们的看法,但都离不开以人为主宰的中心。子思在《中庸》里就提到这个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第一句话就开始谈天命、谈性、谈道,大家看了头都大了!其实这个在我们中国文化,是很普通、很平常的话。像我们读这本书,十岁的时候已经会背了,这是童子功。现在不要带本子,一下就念出来啦!这就是中国古时教育的功夫。那个时候由于环境单纯,被老师逼个两三天就背下来了,现在一辈子都忘不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须臾就是刹那之间。道在哪里?“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庸》之所谓道就是人的道,以人为本的。《中庸》一开始,子思就告诉我们:“天命之谓性。”这个天不是讲我们头顶上那个深蓝色的天,也不是宗教家的天,也不是天文的天,这个天是儒家思想的代号,也叫做道,儒家就用这个“天”来代表本体。
有始以来,这个生命是自然下来的,就叫做性,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自然来的。但这不是物理思想上的自然,是自性当然的自然,就是这个样子的自然,人生来就是这个样子,万物就是那么个现象,所以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个率就是直道而行,很直,但是我们人一加入后天的思想便不是率了。譬如一个婴儿,开始会讲话时后天已经受到污染,就已经不是率性了,儒家经常用赤子之心来形容。一般人解释赤子为婴儿,那是不对的。所谓赤子是不会讲话,生下来一百天左右的那个婴儿,胞衣里刚出来,一身肉是发红的,那个婴儿才叫赤子。赤子之心是指它而言的。那个心就是道——道的境界。并不是说婴儿就是道。
我们大人觉得此心纯洁、干净,既无欢喜、也无烦恼,跟自然的赤子之心一样,那就是道,就是所谓的“率性之谓道”。可是我们人做不到,因此到了我们这个阶段,就是“修道之谓教”了。赤子之心做不到了,在平常烦恼思想里头,慢慢修行,慢慢纠正自己的心理行为,使它返还天命之谓性的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之教),是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同《大学》开始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纲要的精神是相同的。
道是不可须臾离的,并不是你修它就有,不修它便没有。那就不叫做道了。譬如我们今天打打坐,修修道,到教堂祷告一下,上帝就保佑,不祷告上帝就跟我们分家。那算什么?那不叫做上帝的伟大。我念了佛,佛就保佑,不念佛了,佛就不保佑,那佛不是势利鬼吗?那不是道!道在哪里?道没有离开过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随时都在你那里。“可离非道也”,不修它,它便跑了,修它,它便来了,那还叫道?我送红包给他他就看我,我不送红包给他便不看我,那不是道。道,你修也好,不修也好,它永远在那里。修道而得道的,不过把自己本来的找出来而已。不修道,不得道,像是你本来放在口袋里忘了而已,那个东西还在那里,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须臾就是很快,等于佛学讲刹那之间一样。佛经讲刹那之间,就这么一弹指,便有六十个刹那。(这个问题,佛经里边有三种说法:有说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有说有九十个刹那,有说有三十个刹那,反正是很快很快。)
“可离非道也”。人离开了道,然后修道才能得到道,那是骗人的,自欺欺人的,道本来人人有,换句话说,盗也有道,坏人也有善心。老虎最凶,但它不吃它的儿子。坏人再凶残,但一提到杀他的儿女,或者他的父母,眼泪也会掉下来,也是很人性的,所以道没有离开过人。
//
下文选段节选自
老古文化出版 南怀瑾先生著述
《庄子諵譁》
//
天命与自然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庄子首先提出来,对于自己生命的把握;人的生命是自己可以做主的,并不是说会那么短命的。人为什么短命呢?道家思想同佛家思想几乎相同,认为都是自己糟蹋的,自己活该,是自求快死的。我们先了解“知天之所为”,这是属于形而上的,关于这个天,往往包括好几种意义;有自然的天,就是我们仰头看到的天体,科学性的天;有宗教的天,有时候代表上帝,代表宇宙有个主宰;还有形而上的道体,也可以叫它天,叫它佛,叫它真如等等。儒道两家用天字做代号,代表形而上超越宇宙万有生命以外,另外的那个东西。“天之所为”,“所为”是个现象,天的作用;“天之所为”,不是天之“能为”,“能为”是天的体性。“能”跟“所”要分开。
要了解“知天之所为”这一句话,先要参考上古道家的《阴符经》,其中所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几句话把宇宙万有,以及生命的道理都讲完了。实际上《易经》及道家所讲的修养法则,都是效法于天道,是宇宙自然的法则。道家认为,我们人的生命,同宇宙自然法则是一样的,所以如果能够知天之所为,然后“知人之所为”,了解人为的各种人事道理;包括了我们生理的变化,精神、思想的变化等等。一个人的修养学问到了这个地步,“至矣!”到了家了。所以庄子所提的这两句话,也是同《阴符经》的说法一样。现在再看郭象的注解:
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则内放其身,而外冥于物。与众玄同,任之而无不至也。
“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则内放其身,而外冥于物。”中国道家老子所讲的自然,不是印度哲学的自然,也不是西方哲学的自然。西方学问里所谓自然,是指物理世界的,是有质有象的,就像我们讲的自然科学一样。另一个是印度的自然外道,那个自然也不是物理世界的自然,而是说生命的自然,不要去追究,随便它,像行云流水一样,一切是听其自然。印度这个哲学思想的自然教派,变成一个有主宰、有生命的这么一个理念世界的自然了。再看中国道家所讲的自然,也可以说概括了物理世界的自然,又概括了印度哲学的自然,它的代号就是道,也就是孔子在《易经》上所引申的形而上道,这个本体的力量。
所以我们看中国道家所讲的自然,同西方和印度哲学的观念,是不同的,千万要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我们后代翻译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统称自然科学,这只是借用了古代自然这个名词,大家往往本末倒置,就把古书上的自然当作自然科学的自然。所以郭象的注解说,“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到达这个境界就是得道了。得道的人呢!“则内放其身”,没有身体的障碍,也没有身体的观念;“而外冥于物”,而外面呢!跟物理世界达到心物一元,两个混合为一了。
繁体版
简体版
有声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