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虽好,盈利不乐观

文摘   2024-08-09 17:10   浙江  

国家能源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全国累计发电装机量307,061万千瓦,同比增长14.1%。风、光发电装机占比达38.44%,且延续高增长态势。

随着光伏组件价格的进一步下探,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量增速惊人。
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量71,350万千瓦,同比增长51.6%,增长率是所有类目里最高的。装机占比也达到23.23%,已经超过传统火电累计装机量一半。
以光伏和风力为代表的新能源大发展是未来的趋势,但出力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迫使电源侧和电网侧配套的储能装机快速跟进。
新型储能装机量上来了,但财务模型是否可持续,是当下行业讨论最多的话题。
1、国内新型储能的现状

新型储能,泛指除抽水蓄能外,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在内的技术。
早在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1051号)。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已提前两年,在2023年就完成);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
2022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改能源规〔2022〕209号)强调了新型储能技术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确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和措施。

国家顶层决策机构的支持,新能源开发消纳规模的加大,电力系统对调节能力需求的提升,尤其是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集中建设的背景下。以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铅炭电池等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凭借建设周期短、选址简单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匹配性更好等优势,成为行业发展的“香饽饽”。

根据国家能源局相关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GW/99.06GWh,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

2024年6月当月,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规模5.40GW/11.77GWh,创下了2024年以来的新高。


从技术路线看,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压缩空气储能占比1.1%,铅炭(酸)电池储能占比0.8%,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技术路线占比0.7%。

新型储能作为新周期里为数不多的黄金赛道,已然成为各地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能,也获得各路资本涌入。

然而,实际运行下来却不是“赚得流油的行当”,面临着盈利模式单一甚至“稳赔不赚”的尴尬现状。

储能的技术链条成立,经济链条却不成立。

2024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国能发科技规〔2024〕26号)。肯定了新型储能作为关键技术,对新能源的主体电源作用发挥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然而装机规模迅速增长,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仍然存在,该通知的发布旨在解决这一问题。

2、新型储能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数据,到2023年底,已投运的电化学新型储能电站中,电源侧总功率占比49.11%,电网侧总功率占比48.09%,用户侧总功率占比2.80%。

现状是,除了用户侧储能、火储联合的个别项目盈利,其余电源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基本没有项目能实现盈利。
90%以上的电化学新型储能项目是亏损的。
一、强制配储造成资源浪费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系统采取“源随荷动”的平衡模式,但是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随机性使其无法跟随系统负荷调整出力。为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地方政府采取新能源强制配储措施,实现新能源全额保障性消纳。

大部分省市都发布了要求新能源配备5%~40%储能的相关政策文件,时长为1~4小时。甚至部分地方政府将储能作为新能源电站建设的前提条件,导致部分项目储能配置比例达到了50%~100%,新型储能装机一路狂飙。
强制新能源配储,并未达到“1+1>2”的效果,大多是“建而不用”,增加新能源发电企业的投资成本。
中电联2023年3月发布的《新型储能助力能源转型》报告显示,新能源配储的等效利用系数仅为6.1%,低或远低于火储、电网侧和用户侧。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与抽水蓄能相比,新型储能的规模小、时长短,一般在2-4h之间。而抽水蓄能可以达到8h,更易满足调度需求,电网本身倾向于先调度自己的抽水电站。

、盈利模式不达预期

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新型储能,成本约为0.5元~0.6元/KWh,与其他储能相比,竞争力较差

抽水蓄能成本为0.23~0.34元/KWh,压缩空气储能为0.25~0.41元/KWh,煤电调峰成本约为0.3元/KWh左右(与燃料价格、调峰深度等密切相关)。
从近期和中期看,锂离子电池为核心的新型储能不具备经济优势。
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以及考虑到新建抽水蓄能未来选址经济性下降、初始投资成本可能上升,锂离子电池全寿命成本或许能在2030年前后低于抽水蓄能。
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指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新型储能可发挥支撑电力保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保障电网运行安全等重要作用,具有多元、多时间尺度的应用场景,国家发展新型储能的趋势不会变
新型储能的强项,在于反应速度快、精度高等“精细活”上,更适合在辅助服务市场里“发光发热”。
现有的市场机制,并未充分发挥出新型储能响应灵敏的特性(例如调频),也未能推动新型储能对市场价格信号进行有效响应。部分省份仅允许储能参与一次调频辅助服务,其实际能力并未完全施展。

新型储能电站目前尚无法实现盈利,主要是没有遵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成本高企、强制配储、真实价值未体现。

3、新型储能的发展方向

一、推广独立储能电站

新能源配储电站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只能服务于单一的新能源场站。

为此,国家发改委、能源局2022年6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发改办运行〔2022〕475号),明确了新型储能市场定位,推动独立储能参与市场。
独立储能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计量、自主充放电,根据市场价格和需求灵活调整充放电策略,提供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的储能电站。

如果储能电站可以服务于整个电网的需求,无疑需求空间就会拓展更多。只要储能项目具备独立的控制条件和要求,就可以参与现货市场,参与全省调频辅助服务,获取更多的盈利来源。

目前独立储能电站的盈利60%左右来源于容量租赁,对于当地有电力现货市场的储能项目,参与市场能贡献20%~30%的收入,剩余来自容量补贴。

二、谁受益谁买单

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负荷侧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原有收入结构需要调整。
  • 电源侧,新能源配储或将支撑风光新能源电力全面参与市场的关键方式,火电配储参与调频辅助服务市场。
  • 电网侧独立储能在不同省区分别允许参与调峰、调频、一次调频、省内备用以及跨省备用等服务市场。

    个别省份允许独立储能以“报量不报价”等灵活方式参与现货市场,另外湖南在全国率先推动储能容量交易试点方案,支持独立储能进入容量租赁市场。
  • 用户侧储能特别是工商业储能,配置需求与峰谷价差关系紧密。

让新能源全面进入电力市场,完善“按效果付费”辅助服务补偿机制,才能形成新能源与新型储能协同的机制,真正发挥“1+1>2”的效果。

新型储能发展前景是美好,但过程会有曲折,还是值得期待。

碳中和投资研究
浙江大学新能源硕士,专注双碳产业链投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