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导 读
已经立冬了,早晚温差大。
这段时间,很多人容易出现各种不舒服:舌苔厚腻、发白、没有胃口;嘴巴里寡淡、不怎么想喝水;
还有的人手脚和小肚子都是冰凉的;怕风,怕冷,怕喝凉水,容易感冒;大便稀溏、容易拉肚子;容易累,精力不够...
这正是脾胃寒惹的祸,在今年换季的时候这些状况会更加明显。
脾胃害怕寒,尤其是内外寒夹攻
脾胃和身体其他脏器一样,都有自己的善恶喜恶,其中蕞怕就是湿气和寒气。
首先寒和湿的性质都是属阴的,阴邪易袭阳位,伤阳气。寒是一个与热相对的字,对人体来说,寒有外寒及内寒两种。
①外寒
外寒是自然界六气之一,当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时,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正常的寒邪就变成寒邪侵害人体。
在秋冬季,气温开始降低,外界是寒邪为主要因素,当秋冬季大家保暖工作不到位或是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候,就容易被外界寒邪直中,出现外感寒邪。
而肺脾胃都属于人体的上部,除了肺蕞先受邪之后,脾胃也同样位于身体的上部,前部,属于阳位,也容易受寒邪这一阴邪所侵犯。
在脾胃不适时,多表现为着凉受风,外寒直中脾胃,他们除了肺系状况外,腹痛、腹泻、口淡不渴等也比较突出。
当代年轻人多穿高腰装、短装或是那种非常宽松蓬松的上衣,很多情况并不能抵抗秋冬季的寒风,在腹部和胃部都容易出现寒邪直中状态。
② 内寒
相比于外寒,内寒显得相对温和,多数是属于虚寒,内寒意味着内里热的能量不足。
当代人的内寒多数是平时摄入寒凉食物过多,如夏季的暴冷暴饮或是过食辛辣刺激,损伤了脾胃的阳气,导致了寒多而阳气虚。
还有一些是因为本身体质就是脾胃阳气偏虚,内里阴寒较盛。此时的胃脘或腹部的疼痛,就比较缓和,常常是隐隐的,一时一时的痛,用暖的东西捂一下也能舒服很多。
大部分这种因为内寒盛的人,平时基本都有手脚冰凉、比较怕冷、食欲一般不太好,大便比较稀,没有什么臭味,每次总有拉不进的感觉,一次过后很快又要去第二次,有时候还能在大便里看到不消化的食物。
脾胃虚寒的女性也会出现一些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又多又清稀的表现。
无论是外寒还是内寒对脾胃都是一种损伤,大家通过自己身体的状况表现可以进行初步的区分。
这3类人
是脾胃虚弱的「 常客」
☂ 本身脾胃虚弱者
对于本身脾胃虚弱者,如《黄帝内经·百病始生篇》所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身体的受害,蕞先由于脏腑得虚,才容易被在外的寒湿之邪气影响。
要检测自己是否是脾胃受损,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舌苔是不是白腻,有无牙印;观察大便后粪便会不会挂壁粘滞;皮肤头发会不会容易出油这几个简单的步骤初步判断。
☂ 阳虚体质者
阳虚体质指的是先天阳气不足,容易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小腹有冷感的这部分人。
自然而然的,元阳不足,脏腑的阳气也相对产生不足,脾阳相对平人体质容易呈现出虚象。
☂ 年老体弱者
老年人脾胃容易受损多因为年事已高,女子五七及男子五八之后,脏腑所藏有的元阳都逐渐走下坡路,脏腑功能逐渐下降。
脾胃也是一样的,运化及后天生血的功效下行,容易出现运化不及或后天失养的问题。
秋冬寒冷的季节来了,老年人尤其需要注意温暖脾胃的工作,减少身体的不适反应。
4个小方法泄出脾胃的虚寒
让阳气潜藏
1. 减少寒凉,保暖护☼阳
秋冬天气渐寒,外界的低温不仅影响着自然界的万物生长,也对人体的阳气造成威胁。
因此,此时重要任务便是减少寒凉的影响,保暖护住阳气。
保暖是防止寒气侵入的关键。现代人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往往忽视了寒冷对身体的影响。
特别是在过渡季节或寒冷的早晨和夜晚,许多人仍然穿着单薄,甚至不注意脚部、腹部的保暖,这极易让寒气从脾胃的门户——背部和脚底入侵,伤及阳气。
背为阳,腹为阴,背部尤其是督脉所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受寒后容易导致阳气外泄。
因此,此时要注意穿着保暖的衣物,尤其是背部、腰腹部和四肢的保暖工作。
2. 妙用要穴,温暖☼脾胃
艾灸也是温暖脾胃、调和阳气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直接作用于身体的特定穴位,以达到温暖。
小时候肚子不舒服,妈妈便会把米在锅里炒上一炒,然后煮成水给我喝,焦香焦香的,挺管用。
陈米(一升用生姜二斤取汁浸米焙捣筛为末炒令黄) 肉豆蔻、 草豆蔻,上六味。捣研为散。每服二钱匕。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总觉得浑身没劲儿,无精打采; 湿气多,身体沉重; 白腻舌苔; 摸摸肚子冰凉; 大便黏腻不爽 还有各种胃气受伤的情况,就盘它...
-广告-
▼国货铺通道▼
*本文含广告
或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品致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