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的人,做对这几件事,冬天不亏虚

文摘   2024-11-19 18:31   广东  

    本  期  导  读    

让脾胃暖起来,阳气变充足。

已经立冬了,早晚温差大。


这段时间,很多人容易出现各种不舒服:舌苔厚腻、发白、没有胃口;嘴巴里寡淡、不怎么想喝水;


还有的人手脚和小肚子都是冰凉的;怕风,怕冷,怕喝凉水,容易感冒;大便稀溏、容易拉肚子;容易累,精力不够...


这正是脾胃寒惹的祸,在今年换季的时候这些状况会更加明显。


脾胃害怕寒,尤其是内外寒夹攻


脾胃和身体其他脏器一样,都有自己的善恶喜恶,其中蕞怕就是湿气和寒气


首先寒和湿的性质都是属阴的,阴邪易袭阳位,伤阳气。寒是一个与热相对的字,对人体来说,寒有外寒及内寒两种。


①外寒


外寒是自然界六气之一,当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时,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正常的寒邪就变成寒邪侵害人体。


在秋冬季,气温开始降低,外界是寒邪为主要因素,当秋冬季大家保暖工作不到位或是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候,就容易被外界寒邪直中,出现外感寒邪



而肺脾胃都属于人体的上部,除了肺蕞先受邪之后,脾胃也同样位于身体的上部,前部,属于阳位,也容易受寒邪这一阴邪所侵犯。


在脾胃不适时,多表现为着凉受风,外寒直中脾胃,他们除了肺系状况外,腹痛、腹泻、口淡不渴等也比较突出。


当代年轻人多穿高腰装、短装或是那种非常宽松蓬松的上衣,很多情况并不能抵抗秋冬季的寒风,在腹部和胃部都容易出现寒邪直中状态



② 内寒


相比于外寒,内寒显得相对温和,多数是属于虚寒,内寒意味着内里热的能量不足


当代人的内寒多数是平时摄入寒凉食物过多,如夏季的暴冷暴饮或是过食辛辣刺激,损伤了脾胃的阳气,导致了寒多而阳气虚


还有一些是因为本身体质就是脾胃阳气偏虚,内里阴寒较盛。此时的胃脘或腹部的疼痛,就比较缓和,常常是隐隐的,一时一时的痛,用暖的东西捂一下也能舒服很多。


大部分这种因为内寒盛的人,平时基本都有手脚冰凉、比较怕冷、食欲一般不太好,大便比较稀,没有什么臭味,每次总有拉不进的感觉,一次过后很快又要去第二次,有时候还能在大便里看到不消化的食物。


脾胃虚寒的女性也会出现一些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又多又清稀的表现。


无论是外寒还是内寒对脾胃都是一种损伤,大家通过自己身体的状况表现可以进行初步的区分。



这3类人

是脾胃虚弱的「 常客」


 本身脾胃虚弱者


对于本身脾胃虚弱者,如《黄帝内经·百病始生篇》所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身体的受害,蕞先由于脏腑得虚,才容易被在外的寒湿之邪气影响。


要检测自己是否是脾胃受损,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舌苔是不是白腻,有无牙印;观察大便后粪便会不会挂壁粘滞;皮肤头发会不会容易出油这几个简单的步骤初步判断。


☂ 阳虚体质者


阳虚体质指的是先天阳气不足,容易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小腹有冷感的这部分人。



自然而然的,元阳不足,脏腑的阳气也相对产生不足,脾阳相对平人体质容易呈现出虚


☂ 年老体弱者


老年人脾胃容易受损多因为年事已高,女子五七及男子五八之后,脏腑所藏有的元阳都逐渐走下坡路,脏腑功能逐渐下降。


脾胃也是一样的,运化及后天生血的功效下行,容易出现运化不及后天失养的问题。


秋冬寒冷的季节来了,老年人尤其需要注意温暖脾胃的工作,减少身体的不适反应。


4个小方法泄出脾胃的虚寒

让阳气潜藏


1. 减少寒凉,保暖护☼阳


秋冬天气渐寒,外界的低温不仅影响着自然界的万物生长,也对人体的阳气造成威胁。


因此,此时重要任务便是减少寒凉的影响,保暖护住阳气


保暖是防止寒气侵入的关键。现代人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往往忽视了寒冷对身体的影响。


特别是在过渡季节或寒冷的早晨和夜晚,许多人仍然穿着单薄,甚至不注意脚部、腹部的保暖,这极易让寒气从脾胃的门户——背部和脚底入侵,伤及阳气。


背为阳,腹为阴,背部尤其是督脉所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受寒后容易导致阳气外泄


因此,此时要注意穿着保暖的衣物,尤其是背部、腰腹部和四肢的保暖工作。


2. 妙用要穴,温暖脾胃


艾灸也是温暖脾胃、调和阳气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直接作用于身体的特定穴位,以达到温暖。


中脘穴是艾灸温暖脾胃的关键穴位之一。中脘穴位于人体腹部正中线,肚脐上约四寸处,是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


脾胃非常寒者,可以使用隔姜灸,增加透热之性。可以每周艾灸3次,并持续一个月。施灸时,需注意安全,防止落火烫伤。

3. 饮食多温,温运脾胃


中醫强调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现在气候开始寒凉,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尤其是脾胃的阳气蕞易受到寒邪侵袭。

因此,饮食应以温热的食物为主,避免生冷、寒凉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伤及内藏的阳气。


温性食材的选择,应多食用温性或热性的食材,例如生姜、陈皮、桂圆、羊肉等。

他们的温性,既不会像热一样直接火炎,也具有热的特点,可以温煦,但是作用较缓慢,这和脾胃的性质比较相像,缓缓入道

特别是对于平时脾胃虚寒、容易手脚冰凉的人很友好。

暖暖这个渣脾胃,古书中有个补肚子的方子——炒米水

小时候肚子不舒服,妈妈便会把米在锅里炒上一炒,然后煮成水给我喝,焦香焦香的,挺管用

这个食方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个民间方,不少古籍里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原方出自:《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陈米(一升用生姜二斤取汁浸米焙捣筛为末炒令黄) 肉豆蔻、 草豆蔻,上六味。捣研为散。每服二钱匕。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本草纲目》也曾经记载过其效用:炒米汤,yi胃除*湿。


提到的炒米汤,就用到了干姜、大米。

干姜能给到脾胃足够暖力,让身体更好接纳能量、补力。

大米的米气给脾胃土气,厚脾胃,而且炒过后,焦香入脾易吸收,很适合大部分现代脾虚又寒湿又脆皮的人

如果你嫌自己炒制麻烦或者不知道比例搭配,正安陈皮姜米茶已经为你做好了,以干姜、黄小米、陈皮配伍而成
-广告-

其中,有姜的热性,给中焦脾胃升起一枚小🌞;有陈皮的燥性,升旺你的脾力;有黄小米的米气,用谷气补一疲软的土气

一次一袋,加热水泡开,就是一碗焦香和姜味十足的姜米饮。


每次吃完冷、黏、腻、油的东西,我都喝上一杯姜米茶。

这个味道,正好是脾胃喜欢的味道,我也好喜欢,有淡淡的姜味,混合陈皮的清香,还有黄小米的焦香,喝起来不会觉得辣,反而感觉胃里暖暖的

感觉这种「暖力」有在给那些虚啊、寒啊,开了一个口子,让它们悄悄地溜走。

我总忍不住嘴,冷奶茶、雪糕,冰水果吃太多了,冷到肠胃,肚子叽里咕噜窜稀,就试试喝它,暖暖的,很贴心。

今年湿盛,导致家里小孩、老人没食欲吃饭不香的,也建议常备着,内在调好,自然吃嘛嘛香!
-广告-

还有下面这些情况,也很适合吃:

  • 总觉得浑身没劲儿,无精打采;
  • 湿气多,身体沉重
  • 白腻舌苔;
  • 摸摸肚子冰凉;
  • 大便黏腻不爽
  • 还有各种胃气受伤的情况,就盘它...

我们喝的时候,一次一袋,用热水冲饮即可。记住,要慢慢地小口喝完。

喝的过程中,从喉咙到胃都是暖暖的、热热的,逼着藏在内在的湿、寒气慢慢地从身体里散出去了。

脾胃虚寒、阳虚、寒湿的人都很适合喔~


4. 贴敷腹部,振奋脾阳

对于脾胃虚寒者,我们可用蜀椒、吴茱萸、艾叶、干姜、橘叶等暖物,铁锅炒热,然后用装到布包里,热敷腹部

嫌麻烦操作的人也可以选择真艾肚脐贴,通过神阙穴的传导,暖一暖整个脾胃。

对于神阙穴,《针灸大成》记载可主腹中虚冷,伤败脏腑,泄利不止,水肿鼓胀,肠鸣状如流水声,腹痛绕脐」。

而这款真艾肚脐贴选用的道地汉源花椒、蕲春五年陈艾绒,莆田桂圆,制成真艾丸。无纺膏贴采用丁香、肉桂、荜茇,肚脐丸+膏贴二合一升级。
-广告-

不用担心固定不稳、使用不便、操作麻烦、费事费力的问题了。

通过贴敷肚脐,发散吸收,相当于在肚脐里塞进了一个「小太阳」,温通身体。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用法很简单:把肚脐丸放在膏贴中间,贴在肚脐上就行。建议一次贴敷8-12个小时,每次不要超过24小时,不然易上火。

-广告-

▼国货铺通道▼

陈皮姜米茶


真艾肚脐贴


| 唤醒24节气吉养之力 |

| 立冬,闭藏 |


版权声明:
1.本文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及内容合作,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 。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3.部分图源:摄图网。
 今日编辑:薯蓣 

*本文含广告

 或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品致好物

正安文化广州
由资深媒体人梁冬先生创办,致力于传播中医与国学,这里会提供专业的养生知识与课程,一起为生活补课,为生命增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