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游客与吉林大爷纠纷疑似反转,“地域黑”绝不可取!

时事   2025-01-15 21:43   北京  

摘要

 
中青评论
坚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才能在热点事件中促成更富建设性的讨论。

1月15日,又有一起热点事件疑似发生“反转”。当天,重庆警方就网传“吉林老人救助重庆一游客反遭诬陷”发布警情通报称,综合多地调查情况初步查明,彭某、雷某不存在网传的“诬陷”情况。目前,警方正在进一步协同吉林市公安机关依法调查。

此前,吉林办案民警根据事发现场附近的监控视频,认定当事游客受伤时,未与吉林老人的狗拉爬犁发生接触,因此不应由对方支付赔偿。在这种情况下,当事游客出院后直接返渝,而未返还吉林老人垫付的医药费,自然给舆论留下了不好的观感。吉林文旅部门也基于这重背景,对这名老人做出了补偿。然而,重庆警方接获报案后,专门找到了当时乘坐狗拉爬犁的游客夫妇,这对夫妇表示:吉林老人李某牵着他们乘坐的狗拉爬犁行进时,爬犁右边钢管碰到路边女士腿部致其倒地。如果这对夫妇的记忆与证言无误,事件的性质将反转。在两地警方协同得出最终结论之前,将此事称为一桩“罗生门”,恐怕并不为过。
关注此事的网民无法比警方更专业,更接近真相。因此,在这起事件中,我们很难贸然判断:究竟谁说的是真、谁说的是假、谁冤枉了谁、谁又该支付赔偿。对此,最理性也最端正的态度,就是审慎看待各方说法,静候最终处理结果,不急于对任何一方作出“道德审判”。退一步讲,即便我们通过个人观察,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也应注意发言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地域黑”“地图炮”。
遗憾的是,网络舆论天然带有难以预测的一面,一旦被特定的“火花”点燃,再受到集体情绪的影响和催化,很可能会暂时进入某种非理性的状态。这起事件初次引发关注时,网上便出现了一大波将个体之间的民事纠纷上升为“地域之争”的声音,以至于不少情绪激动的网民涌入重庆文旅部门的新媒体账号的留言区。公允地说,即便事件后来没有发生“反转”,舆论也不应将批评的矛头指向当事人之外的无关群体。不论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的重庆文旅部门,还是许多此前都不知道此事的普通重庆人,都没有理由为了本地游客在外地与人发生的一起纠纷,而莫名成为网络暴力的攻击对象。
重庆警方发布事件疑似“反转”的通报之后,观察各个社交媒体的评论区,不难发现:仍有一部分网民,陷于“地域之争”的误区不能自拔。
一方面,部分支持吉林老人的网民,认为重庆警方提出的人证不足以代替之前的监控视频,因此坚持之前的立场,还给重庆扣上了“护短”的新帽子。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重庆网民出于报复心理,把这视为“反攻”的时机,反过来大肆抨击吉林省和吉林人,大有将网络暴力的剑锋扭到另一边的意思。
从本质上看,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两方的观点和立场看似截然相反,但其言行都是在制造不必要的冲突,其实同属一个阵营。真正希望网络环境更加健康的人,还应深刻认识到:在这起事件中,重要的只有事实真相,无关当事人的户籍地域。不论这起事件真相如何,个别人的行为,都不能上升到集体或是地域层面。
种种“地域黑”“地图炮”言论,不仅无助于解决当事双方的纠纷,还会制造更多的矛盾。唯有坚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才能在热点事件中促成更富建设性的讨论。
撰文/林树心
编辑/黄帅



中青评论
中国青年报评论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