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猕猴桃孕育现代农业大机遇
林斯佳(新农人)
我从小在南方城市长大,从来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大学毕业以后,最初的选择也是回到家乡工作。可是,工作几年以后,由于行业发展的变化,我不得不重新规划人生,寻找新的赛道。我的爱人是陕西眉县人,家里的长辈鼓励我们回去发展。要把我这个独生女从福州“拐”到陕西,我爱人感到很不好意思,请我实地考察以后再做决定。
刚下飞机,在眉县周边转悠的时候,一望无际、充满生机活力的猕猴桃果园打动了我。眉县是中国最早人工栽种猕猴桃的地区之一,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有30.2万亩,占全国的七分之一,被誉为猕猴桃之乡。但是,以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衡量,本地猕猴桃产业还有不少潜力。
当时,我的公公组织了一场果农培训,前来听课的果农年纪都不小了。看到五六十岁的他们步履蹒跚地走进教室。我心里又是一阵触动:如果没有年轻人继承猕猴桃产业,将来这里会变得怎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就对爱人说,我们一起回来,不要去其他行业考察了。既然家里有这份事业,政府也对猕猴桃产业给予了很大支持,我们就把它延续下去。2021年年底,27岁的我跟随丈夫回到眉县,通过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平台,为果农提供全流程的农业生产服务。
传统农业的风险性很大,种植上又过于依靠经验。我们的服务就是努力让种植不再只是依靠经验,增加农业生产的科学性。比如,针对不同的果园,首先进行土壤检测,通过检测酸碱度、盐化程度等数据,出具专门配肥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施肥。实验室设备还可以检测花粉活性,让无法用肉眼判断的重要指标精准地呈现。通过这些技术,合作社帮助农民提高了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卖出更好的价格。
农民们缺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帮助。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种植理念和种植习惯。眉县的猕猴桃种植总面积虽然很大,但分散到每家每户就只有三亩左右,难以实现全机械化作业。合作社通过集中购置现代农业机械,共享施肥机、打药机、割草机,让农户们轮流使用,大大节省了劳力。
2024年是我们创业的第三年,合作社托管的果园面积达到了3万多亩,差不多占全县的十分之一。随着服务农户数量的增加,今年我们新增了一个服务中心,达到了四个服务中心。经测算,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平均一亩地能减少200元的投资,却能增加500元的产值,等于每亩增收700元。
技术传承和产业发展离不开年轻人,今年合作社招收了几位00后应届毕业生。这些年轻人大多不是本地的,没种过猕猴桃,有些甚至不是学农业的。这都没有关系,只要充满热情、勤奋好学,就能在乡村振兴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走的每一步都算数。我自己也不是学农出身的,在合作社服务中,参考之前从事网络教育的经验,我们团队还拍摄短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让眉县周围果农远程学习农技知识。2024年,我还参加了农民教育培训教师说课大赛,从宝鸡市、陕西省一路比到全国,最终获得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虽然有些人觉得从事农业不够体面,但在我看来,现代农业前景广阔,值得我们努力拼搏、顺势而为。大学生抓住政策机遇,借助现代农业发展的东风,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我们的新员工通过内部培训,都能很好地胜任农业技术工作。
农村的工作环境与城市有很大差异,招收新员工时,相比他们的专业和学历,我更看重他们脚踏实地、质朴向善的品质。到农村创业,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与农民沟通,让乡亲们接纳。刚开始我在一线接待农户时,一位果农就直接指出我不说方言,感觉不接地气、有距离感。从那以后,我就意识到说方言的重要性,现在已经能流利地用方言和当地人沟通了。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我自己已经扎根乡村了,平常有95%的时间都在田间地头。和大城市相比,乡村生活让我的作息更规律,身体也变得更好了。新的一年,我希望合作社的规模继续扩大,农户通过合作社的托管,一年比一年轻松,收获更高品质的猕猴桃。我还希望帮助更多年轻人了解农业、从事农业,让他们真的喜欢上这个行业,最终扎根乡村。
(本文由受访者口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钟的采访整理)
青春气质的琼州大地涌动热潮
陈南威(海南农商银行团委书记)
我是一个地道的海南人。读书时,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那就是想多出去看看,于是选择到四川读大学。可是,经历了四年时间,我意识到自己对家乡还是十分依恋,不仅是因为这里宜人的气候和亲切感,也是因为这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年,从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到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再到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我们都真切感受到国家各种利好政策对海南的眷顾。
毕业后不久,我选择到银行机构工作,最初主要从事小额信贷业务,接触到了很多基层客户。通过与他们的沟通,我深切感受到:这几年,海南大园区的发展十分迅速。以前一些地方的园区建设,更多是单打独斗式的,如今有了政策加持后,海南自贸港13个重点园区进一步平台化、国际化,给创业者们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比如,我们有客户的主要业务是文昌鸡养殖。刚开始,他只是将产品定点销售给周边县市客户,后来慢慢做成产业之后,他开始将产品提供给香港和澳门。如今,在其他国家,也可以吃到他养殖的正宗文昌鸡了。这背后,有着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提供的有力支撑。例如,在促进投资自由便利和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方面,《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就提出“构建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以国内现有本外币账户和自由贸易账户为基础,构建海南金融对外开放基础平台”。类似政策,有力推动了海南进出口增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年轻人的气质阳光向上,而海南又是充满阳光的热带岛屿,青年与海南有着天然的契合之处。近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海南投资创业、安家落户。在海南省青年联合会,不乏年轻企业家、初创者,其中一位年轻人的创业经历让我印象深刻。最初,她尝试自己直播带货,随后慢慢搭建起团队。现在,她不仅有了自己的产业,还主动帮助周边农户销售农业产品,不仅成就了自己,也让身边的人受益。
近些年,随着海南扩大开放,我们身边的外国青年也越来越多。他们不仅非常关心在海南生活就业的情况,还十分关注学习深造的机会。在打造国际化教育环境方面,海南这些年取得了不少突破。比如,今年暑假前夕,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就发出招生简章,表示今年将在国内17个省份招收280名学生。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所境外高校独立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首个德国公办高校在中国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其诞生就源自海南自贸港的教育开放政策。
高水平保护是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些年,海南始终坚持生态立省,建设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自由贸易港。作为海南本地人,以往我们谈到这里山清水秀的环境和宜人舒适的气候时,只是觉得对身体好,有利于放松心情。这几年,我越来越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分量。
在基层工作时,我曾接触过“GEP贷”这一绿色金融服务。GEP即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主要包括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服务和生态文化服务的价值。白沙黎族自治县地处海南生态核心区,植被覆盖率高,但是此前经济发展较为落后。2023年,海南首笔“GEP贷”落地白沙,经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的“GEP贷”科学核算,相关项目中的300亩土地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碳释氧及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同时,提供贷款的白沙农村商业银行(现已改制为海南农商银行白沙支行)也出台“GEP贷”相关制度,根据企业的资金流水及信用资质等予以放贷。目前,白沙绿茶、咖啡等地方特色产业迅速发展,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提笔记录时,正值冬至,但琼州大地依旧绿意盎然,处处涌动着改革的热潮,孕育着蓬勃的希望。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之年,面向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海南能够借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股大势,不断优化政策和制度设计,拼出海南自贸港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用更多“首发场景”让消费更丰富好玩
王逅逅(生活方式博主)
2025年将是我做博主的第15年。14年前,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我初次试着做自媒体时,这个职业连定义都没有,更谈不上赚钱。直到最近几年,博主逐渐成为一种可以全职投入的职业,我也对这项事业的本质有了些许自己的理解。在我看来,博主其实是一种商品传播的承载方式。过去,当品牌要宣传一件商品时,通常会找广告公司进行集中投放;现在,他们更愿意找到我们,通过内容精准触达用户,进而拉动消费者的订单。
最近几年,“首发经济”的概念逐渐登堂入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消费领域,凸显品牌价值的方式不再只是展示商品,而是寻找能与商品产生情感连接的用户,而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的不断涌现,正是激活用户情感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城市中心屡引热潮的各色快闪店,还是在朋友圈中刷屏的种种“限定体验”,我们都能感受到“首发经济”的商业逻辑:品牌只有展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才能吸引更多种子用户,进而在消费市场站稳脚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消费产业而言,最理想的种子用户,就是对新生事物有着旺盛热情、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愿意参与品牌构建的年轻人。博主正是品牌连接这些种子用户的桥梁,我们用内容去吸引更多志趣相投的年轻人,让他们选择要不要成为这个品牌的追随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观察着年轻人的消费兴趣指向,由此调整着工作策略。
首先,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城市文化对品牌发展和消费的促进作用。我在上海住过7年,为什么年轻人喜欢在上海消费尝鲜?答案或许可以从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中找到:文化上的包容与物质上的丰富,让消费本身变成了一种快乐的象征。
在上海,通过兴趣消费获取快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消费是轻松的,而不是为了体现某种身份、撑起面子上的虚荣。这种不带负担感的消费体验,正是吸引年轻人的关键所在。
今天的年轻人,在消费中在意的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买什么”。他们更在意“怎么体验”和“什么感受”。消费重点逐渐从购买产品转向体验生活,“仪式感”成为年轻人消费行为的一大内因。
每次帮品牌做首发推广时,我都会发现,年轻人走进一家店铺,往往是为了享受一种独特的体验。从空间设计到服务细节,再到品牌故事的呈现,所有环节都在放大消费的意义:消费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交易。
一个海外时尚品牌在广州的开幕活动,让我印象深刻。商家策划了一个极具创意的“女性图书馆”。这个“图书馆”里的书,兼有独特的女性作者视角和浓厚的广府文化特色。在开幕的第一周,所有到店顾客都可以免费领取一本书和一个帆布包。只有在以博主身份参与类似的活动后,我才超越普通消费者的感性认知,意识到品牌花费了怎样的心思。有些细节可能并不会被消费者轻易察觉,但对品牌来说,它们是活动的灵魂。我的工作,就像是为品牌充当某种“桥梁”,帮助他们与第一批顾客建立连接,提醒大家可以关注这些特别的点。
此外,社交属性在消费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现在,每家重视年轻消费者的新店,几乎都有专门供拍照的“打卡点”。品牌甚至会提前提供“拍摄指南”。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消费的重要场景,年轻人希望每次消费都能为生活添一点有趣的“素材”。同时,年轻人也希望通过消费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而不仅是满足物质需求——文化与品牌的结合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竞争力,比如“国潮崛起”,就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
消费场景的变化,从来都不是单纯由品牌驱动的。年轻人的喜好、城市的文化、时代的科技进步,共同决定了未来的消费趋势,品牌和消费者在不断共创属于这个时代的消费方式。作为其中的参与者、消费者和观察者,我非常期待新一年的中国消费市场,能有更多令人惊喜的“首发场景”,变得更加丰富、多元,也更加好玩。
微信编辑/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