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事发学校的“学霸就餐区”
所谓的“学霸就餐区”,对有机会享受优待的“学霸”而言,似乎颇有吸引力。但究其本质,其实是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不仅会在学生之间形成隔阂,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也不利于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学校设立这种激励,其初衷可能是好的。但是,如果完全以考试成绩论高低,而忽视了其他细节,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学校会按照成绩给学生分类,比如根据成绩分为“AB班”和“快慢班”,为了重点培养某些成绩突出的学生,还会设置“火箭班”。那些成绩具有中下游的学生,则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与尊重。设置“学霸就餐区”的背后逻辑也是如此,无非是换了一种表现方式。这类做法,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潜质,而且随着学生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变化,成绩也可能随时变化,教育工作者不能仅凭一时的成绩来给学生“贴标签”。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到,“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涉事学校既忽视了教育的常识和规律,也违反了国家的相关要求,成为众矢之的并不令人意外。
正如涉事学校在致歉中所承认的,“对学生的激励方式思虑不周全”,想让学生更努力地学习,一定有比设置“学霸餐”更科学、更稳妥的激励办法。
教育激励是一门学问,值得教育从业者认真研究、思考。做好教育激励,首先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遵守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性格不同,成长的家庭环境也不同,老师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评判所有学生,而应以诚心与耐心去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倾听他们的心声,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现实中,有的老师会利用家访、单独交流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提高成绩的方案。兼顾不同水平、不同分段的学生,因材施教,才是好的教育应有的内涵。
再者,教育激励的手段不宜过度功利化,更不能“踩一捧一”。比如,有的老师不仅特别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还要对所谓的“差生”进行打击。这难免导致一些本来就对学习缺乏自信的学生更加自卑,甚至自暴自弃。而且,“好学生”仅仅因为成绩比同学更优秀,就在校内得到各种优待,对其人格成长而言,恐怕也不是什么好的教育。让未成年人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反而可能使他们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唯结果论的错误人生观。当然,面对学生的成绩,我们也不能过度强调极端平均主义,应该适当鼓励学生之间的公平竞争,发挥成绩好的学生的榜样带头作用。
总而言之,中学阶段的教育激励,应该是稳妥的、人性化的,需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教育、热爱学习。对于在学生之间划分等级的“学霸就餐区”等做法,广大教育工作者理应保持警惕。
编辑/杨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