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青”和“优青”更名,摘掉束缚科技创新的“帽子”

时事   2025-01-23 19:03   北京  

摘要

 
中青评论
只有让青年科研人才身处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与选拔机制中,才能他们真正安心、放心地投入科研工作。

据澎湃新闻报道,据部分省市科技厅和部分高校日前披露的信息,旨在支持青年学者研究的“杰青”“优青”等进行统一更名。消息称,为持续深化科学基金人才项目改革,确保人才项目健康发展,切实起到激励人才成长的目的,避免“帽子化”等异化使用现象,自2025年起,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更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更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将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更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

“杰青”和“优青”的设立初衷是通过项目支持基础科研工作,促进优秀人才的成长,它们不是荣誉称号。但在现实中,一些地方和机构将其片面地与物质利益挂钩,导致部分“青椒”为其所困。正如报道中所提到的,有人将“杰青”项目当成人才“帽子”,这就脱离了科研本质。还有一些科研工作者一旦获得“杰青”“优青”头衔,就觉得“功成名就”了,从而不思进取,以“躺平”姿态面对科研工作。以上种种情况,显然与“杰青”和“优青”的设立初衷相悖,无法起到积极作用,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前,《中国青年报》就有报道,早在2023年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宣布将从2024年起,对上一年底资助期满的杰青项目开展分级评价。经过专家评审,将科研项目分为A、B、C三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曾表示:“推出这样的新政策,目的就是为了破解‘杰青’项目‘帽子化’‘终身制’等问题,强化项目属性,构建对优秀人才的长周期稳定资助机制。”


可见,优化科研人才的评价机制,是新政策的重要着力点。有了科学的分级与合理的认定标准,就能给出现实需要的激励方案。这有利于帮助真正有志于科研的年轻人脱颖而出,给予他们必要的物质激励与待遇保障,同时规避现实科研中一些过于急功近利的问题。长周期稳定资助机制,也能免去很多青年科研人才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激励人才的潜力与创造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杰青”和“优青”头衔并不是青年科研人才“躺平”的资本,去掉这些头衔带来的“光环”,更有利于他们获得良好的心态,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科研事业。过去,一些科研工作者取得“杰青”和“优青”头衔后,可能就开始懈怠了,甚至觉得自己资历深,有了“身份”。对此,确实应该纠正“以头衔论高低”的错误观念,扭转过度“帽子化”的评价导向,让科研工作者不敢也无法“躺平”。


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年科研人才项目更名,本质上就是对人才评价机制的优化,是帮助科研人员回归科研本质的积极政策。


当然,科研人才的培养工作,不能只靠单一的政策推动,也离不开更多科学的配套措施。2023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的“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对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稳定支持力度”“减轻青年科技人才非科研负担”,以及“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生活服务保障力度”“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结合自身实际,采取适当方式提高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薪酬待遇,绩效工资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向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倾斜”等举措,都需要在现实中得到有效落实,让青年科研人才拥有更强的获得感。


说到底,只有让青年科研人才身处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与选拔机制中,才能让他们真正安心、放心地投入科研工作,为青年科研人才创造更多发展机遇,提供展现才华的更大舞台。


撰文/黄帅
编辑/任冠青

中青评论
中国青年报评论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