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实生活中,总能听见身边的年轻人不时发出感慨,“最近有点忙,又没时间歇息了”。按理说,忙碌起来应该是一件好事,代表生活充实且有目标。可实际上,不少年轻人并不“享受”忙碌。尤其是当常规生活不可预期地出现间歇性忙碌,抑或忙碌已成为生活的一种支配性常态,年轻人流露出来的消极情绪就会表现得更加明显。逼仄而又现实的生活景象,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会越来越忙?
如果说在物质匮乏时代,年轻人忙碌主要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的话,那么物质丰裕时代年轻人的工作本应更加从容,并有更多机会将人生追求融入工作内涵之中。现实中,很多年轻人似乎并没有迎来属于自我生活的理想状态,他们不是在奔赴工作的路上,就是在投入工作的过程之中。忙碌,已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某种生活常态。
对此,生存资源竞争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该理论认为,优势资源的稀缺性直接决定个体行为的竞争激烈程度。忙碌作为获取资源的常规手段,会成为个体直接竞逐目标的外在行为表现。毕竟,很多年轻人都想拥有一份不错的薪资,在体面的单位里做符合预期的工作。可是,令人满意的优势岗位始终是有限的,当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取这些资源时,就容易陷入不断的“内卷”竞争。
或许,对于这种自我设定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的忙碌状况,年轻人还能坦然接纳,毕竟他们努力过、拼搏过,即使未能实现最终的目标,也不会对曾经的付出抱有太大遗憾。相较于主动式忙碌,还有另外一种让年轻人“无可遁逃”的被动忙碌方式。一些重复化、形式化的量化要求,让年轻人陷入持续忙碌的泥淖。很多时候,常常是一份工作刚忙完,另一项任务便“无缝衔接”地袭来。虽然很多年轻人都希望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但生存理性最终还是迫使他们接受了现实。尤其是在重视各类量化指标的运作模式之下,重重任务往往会层层传递给年轻人,使他们无法回避。
年轻人陷入忙碌的“人生模式”而难以脱身,实际上与他们所置身的特定社会发展情境有关。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必然会催生忙碌文化,而这种文化又会反作用于个体的现实生活节奏,最终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社会加速现象”。没有人真正喜欢永远忙碌的生活状态,正常的生活方式也本应包含张弛有度的节奏,忙碌只是我们常规生活的一种点缀而非累赘。我们需要的是常规生活里作为非常态的忙碌,是能让人看到价值的努力状态,而不是忙得像不停旋转的陀螺,到头来却不知为何而忙。
对年轻人来说,与其让外在环境扰乱自我心态,不如首先尝试做一个懂得生活且量力而行的明白人。其实忙碌的生活本身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盲目的奔波状态。对此,我们应倡导可预期且值得年轻人珍惜和付出的忙碌方式,整治形式主义、恶性加码、过度加班等不良风气所引发的“瞎忙碌”现象,进而营造出“忙中有闲、闲中有忙”的合理有序的积极氛围。人们在忙碌之后,也应该通过调休等方式进行休整。
而对年轻人的自我忙碌来说,只有目标清晰,明确忙碌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才不会感到焦虑、迷茫,让眼前的操劳扰乱他们对生活的体悟和感受。毕竟,每个人都是自我生活的主体,学会做生活的主人,为自己的人生“操劳”,是年轻人所应持有的生活姿态。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微信编辑/杨鑫宇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