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方小年与北方小年,虽然日期相差一天、习俗各有特点,但其作为传统节日的意义与内涵,无疑同出一源、一脉相承。不论是掸尘扫房,还是祭拜灶神,都寄托了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在一些地方,还有人将除夕前夜或正月十五称作小年。不论日子是哪天,也不论家里吃的是饺子、年糕还是汤圆,人们庆祝的都是同一个欢快祥和的小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些年来,随着全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加上互联网的广泛影响,各地民众之间的跨地域交流互动明显多了起来。很多人难免接触到与自己印象“不一样”的民俗传统。经常上网的年轻人,一定不会对“过年是不是非得包饺子”的讨论感到陌生。这些交流和讨论,促进着民心的相通,也丰富着大家的阅历与见识,让人更直观地体会中国年俗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民俗的呈现形式丰富多样。单就春节而言,“中国年”便兼具一致的精神内涵和多元化的民俗特色。对此,大可建立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以平常心、包容心和好奇心看待不同民俗。有些时候,过惯了最熟悉的“家乡年”,通过真挚的对话沟通接触、体验不同的过年方式,反而让人耳目一新,成为我们“记忆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财富。
其实,除了地域性的“横坐标差异”之外,随着时代发展,春节习俗在代际之间也出现了某些“纵坐标差异”。每到春节,我们都会看到老一辈人传承的“旧年俗”和年轻人创造的“新年俗”碰撞共融。除夕夜,有人带着配偶孩子,回到故乡与大家族共聚一堂;也有年轻夫妇选择“各回各家”,或是在工作居住地以小家庭为单位过年;还有人把父母接过来“逆向过年”,或是带着家人出国旅游过年。不论是传统的走亲戚、逛庙会,还是更新潮的看电影、玩桌游,只要能给人带来发自内心的快乐,都可以成为春节的“打开方式”。
从本质上看,这些做法虽然有新旧差异,但并没有对错之分、高下之别——地域之间的民俗差异也是同理。不同的春节实践,传承着同样的春节文化与春节精神,也寄托着人们对崭新一年的幸福期许。乙巳蛇年在即,我们即将迎来第一个“非遗版”春节。不论你来自何方、身处何处、打算如何过节,都请收下最真诚、最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