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城关幼儿园家庭教育故事分享会(二十五)

教育   2024-11-15 18:56   安徽  


家庭教育
故事分享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第一次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时,看着作者记录着和孩子在一起的点滴,那么娓娓道来,那么从容不迫,让我感觉好像陪伴孩子不是难事,陪伴孩子成长是多么温暖、多么幸福。

没想到当我有孩子后,我常常被自己的孩子弄得狼狈不堪、哭笑不得。调皮捣蛋不听话、妥妥的饭渣、满地乱扔的的玩具……每当我大声呵斥他时,他反而“咯咯咯”地笑,甚至于还故意用手拍打着自己的小屁股,说:“来打我呀”,说完撒腿就跑,这样的模式在我们之间乐此不疲地持续。我们不鸡娃,只想让童胤哲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更关注的是他身心健康,期望他做个有爱心、宽容、乐观的小伙子。

鼓励教育



80、90年代出生的我们是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等家庭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成长的,所以现在,我们会鼓励式教育,让他收货满满的信心,不打断、多倾听他的想法和意见。小事、无关原则的事情可以让步,以他想法为准,信守承诺,答应的事情必须做到,做不到的事情不轻易许诺。自从童胤哲升级中班,也有了肉眼可见的进步,懂得了要做好,要被表扬才受欢迎。每天都会问我,今天他表现怎么样,哪里表现不好了。再比如抓娃娃机的时候,他喜欢抓哪个娃娃我都支持他,哪怕我知道这一台机器绝对抓不到最后肯定没有收获,我也会让他自己尝试,当然,通过他的努力抓到了自己选择的娃娃,那个开心嘚瑟劲!


耐心陪伴



尽管我们工作很忙,但是每天我们都会出抽出时间,陪他一起做他想做的事情,一起玩游戏、跑步、阅读或下棋。在陪伴的过程中,专注于孩子的一举一动,适时接收他的情绪需求并及时予以回应和帮助。只要一有假期,我们都尽可能多的通过各种形式去让童胤哲感受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去大海踏浪、去动物园喂老虎,去航天基地看卫星发射,去博物馆看历史,去游乐场疯玩,去小水沟钓龙虾、去菜市场买菜……很庆幸,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处处留下了我们欢乐时光。一次在恐龙化石馆,他拉着我,骄傲地说:“妈妈,恐龙生活在白垩纪时代哎”,这个在绘本看到的小知识,他在现场活学活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小脑袋里在想些什么,顺便复盘一下每日的“功”与“过”。对孩子而言,父母的每一次陪伴,都是孩子童年里的一道彩虹。


勇敢放手




第一次当父母,总想要给孩子最好的,舍不得他们受半点委屈和挫折,实际是束缚了他们的天性,去年我们总怕他在学校不好好吃饭,回来“喂跑饭”,现在我会有意识地做一个“懒妈妈”和“弱妈妈”,鼓励自主进食,自己整理玩具,培养他的独立自主能力,他做的不好的地方没关系,给他及时的正向反馈。我们想锻炼他的动手能力,买了很多的奥特曼、变形金刚之类的乐高玩具,从最初的大人帮忙,到现在他已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一个人完成拼装。我发现,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孩子会得到一种成就感,原来我这么棒,可以自己完成这么多事情。他开始会主动要求帮忙自己穿衣服、叠衣服,帮大人拖地等等。我们每一次的放手,不代劳,都能换来孩子的一点点进步。


需要看见



有时我们太忙,没有心情去看见孩子内心的需求,或者觉得孩子所说无关紧要。其实,这都是以成人视角去俯视孩子。假如从孩子的视角来平视他们那些事,就会发现都是他们心中顶重要的事。如此想来,父母的看见和回应,对于孩子来说,就是莫大的肯定、鼓励和重视。有一次,童胤哲用橡皮泥捏了一个花里胡哨的生日蛋糕,喜笑颜开的送给我,我嘴上敷衍着表扬他:“恩,真好看、真不错”,并没有去认真看他送的礼物,他很失落地坐在旁边继续捯饬他的玩具,我这才意识到自己轻视了小人儿的心意,赶紧放下手中事,对他说,“来来来,宝贝,你给我讲讲这个蛋糕都是什么做的呢?”他立马来了精神坐在我身上,龙飞凤舞地比划起来。其实,孩子不仅需要被看见,而且还要一本正经地回应,人小心不小。



接受平庸




人民日报有段话说得好“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他展翅高飞,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从来没要求父母,一定要有多好一样!”小孩子从出生那刻起,就一直在被卷,从小比体重、比身高,长大了比才艺、比成绩,家长们也会因为身边的“天才”儿童而焦虑,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已经认识几百字,而我们家的还只会瞎玩。其实每个孩子发展都是有其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每个发展的不同阶段做每个阶段应该做的事,不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鼓励。



育儿之路既漫长又充满挑战,但每一步都充满了爱与希望。我们将与小朋友一起成长,绽放美好、静待花开。


END




舒城县城关幼儿园
嗨,终于等到你喽~欢迎关注舒城县城关幼儿园,这里将为更多儿童、家长、老师传递多元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