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博物馆收藏着来自全国各地18万余件藏品,每一件藏品背后,都记录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折射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小编来到了位于军事博物馆一层的“在党的旗帜下前进”主题展馆。玻璃展柜中,珍藏着一枚无比珍贵的印章。这枚印章十分小巧,是一个边长仅有1.8厘米的正方体。初视之下,宛若一枚精巧的骰子,这便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浙南游击区用于秘密联络的“六面密印”。
“六面密印”时称“六面内章”,通体木制,6面均精心镌刻着花纹。其中5面花纹相似,均代表“自己人”的意思;另外一面四周虽有花纹,但中间却是空的,一旦使用则表示军情十万火急。
遵义会议后,中央指示苏区中央分局,命闽浙赣省委立即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突围出来的部队为基础,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长期活动。
1935年2月,挺进师正式成立,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党中央命挺进师深入浙江,开展游击战争、策应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建立新的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等。但当时浙江是国民党统治的心腹地区,为了增强与地方武装通信联络的保密性,挺进师创制了这枚“六面密印”。
挺进师的不断发展壮大,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恐慌。9月上旬,国民党拟按计划“清剿”挺进师。为了对付这次来势汹汹的“清剿”行动,刘英于14日派专人将这枚“六面密印”和使用说明信一起送至泰南区。
9月21日,国民党军进攻泰南区,在十分紧急之时,泰南区通过“六面密印”发出了紧急调令。
调令上没有落款,但盖有两方印记,分别是纹面印和中空面印,说明是自己人,并且军情十分紧急。闽东霞鼎泰中心县第3连第6队接到调令后,马上赶赴泰南区,参加反“清剿”斗争。
在危机四伏之时,“六面密印”不仅担负着南方红军游击队传递绝密军事情报的重任,更彰显了红军指挥员精妙的战略部署和卓越的指挥艺术,为革命斗争的胜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军事博物馆还陈列着一部电台,走近聆听,仿佛还能听到这部电台发出“嘀嘀嗒嗒”的声音。
1930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在龙冈战斗中取得辉煌战果,不仅全歼国民党军第18师张辉瓒的第52、53旅,还意外缴获了一部电台。但由于红军战士不明其物,便用枪托猛砸,导致该电台仅能接收信号而无法发送,所以只能算是“半部电台”。尽管如此,它却成为了红一方面军的第一部无线电台。
这部电台装于简陋的木箱内,开关和旋钮早已锈迹斑斑,变压器、线圈等零件也布满尘垢,但别看它简陋陈旧,对当时的红军部队来说却极其珍贵。它的缴获和使用,改变了红军在战场上的通信方式,提高了作战效率。
在红军第二次反“围剿”的关键时刻,它成功截获国民党军企图立即进攻红一方面军所在地东固地区的绝密电报。红军总部迅速反应,抢先占据有利地形,最终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首战胜利。
行走在承载厚重历史与辉煌记忆的展馆中,小编的目光不由地被一本边缘磨损严重、斑驳泛黄的《红军军队符号》所吸引。
这本《红军军队符号》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适用范围是全体红军部队。
为了提升红军军事行动的保密性,军队规模、兵种、队标等均采用代号制。例如,用字母A代表“军”、字母C代表“军团”等。同时,不同兵种也分别使用不同的字母代替,以此规范红军各部的标识和通信方式,极大增强了军队的安全性和组织性。
时空变幻,精神永恒。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到和平安宁的建设新篇,这些珍贵的展品串联成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让参观者深刻了解革命的不易、和平的珍贵以及奋斗的价值。
本期编辑:王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