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孤山西麓、西泠桥畔,于“湖山最胜处”,有这样一座小众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
其始建于1999年,是“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的展示窗口。馆内辟有历代玺印厅、文人篆刻厅等,以历史演变和印学发展为脉络,陈列印章实物近千件,其中有不少藏品为各个时期或流派的经典之作,向世人展现了独特高雅的中国印学文化。
学界普遍认可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印章是什么?
现代的公章为什么没有古时候的好看?
古代玺印如何发挥防伪保密作用?
带着这些问题,“保密观”和您一起,走进湖山环抱、风光秀丽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探“密”。
方寸之间 古意盎然
古代玺印的起源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货品交易、缔结契约等行为,催生了玺印的诞生,这一过程在《周礼》等典籍中皆有所载。
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
——《周礼》
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以信验也。
——刘熙(东汉)《释名•释书契》
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后汉书•祭祀志》
近年来,学界普遍认为商玺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印章,已具备了玺印的形式特征,文字图案与商周青铜器文字及纹样十分相似。
三方商玺
经过西周的孕育,至春秋以后玺印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其功用亦有较大拓展。秦汉时期官印制度完备,私印品种繁多,使用范围广泛,艺术风格多样,为中国古代实用印章的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接续承袭并演进创新。及至明清时期,印形日趋规整、板滞,也正是在此时,印章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开始分离。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公章形制统一但缺乏美感的原因,即玺印“佩戴、祈祥警世、辟邪”等功能逐渐消失,仅剩“标记、封缄、示信”这些与社会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的实用功能。
持信之物 以检奸荫
古代玺印从最初所有者的专属凭信被逐步赋予官署、职权或自然人身份象征等多种属性。历代的官印,商印以及封泥等等,在“诈伪渐兴”之际,皆有防伪保密的属性,充分发挥“以检奸荫”的功能。
封泥
城车将军印(封泥)
封泥(也称 “泥封”)是古代钤盖用来封缄文书和物品的泥块。它与玺印互为表里,真实地再现了玺印的使用方法和形态,填补了玺印遗存的不足,缀合了古代官制、印制、地理,以及文字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空白。
封泥是在纸张尚未发明前,古人用于文书保密的方法。他们将简牍装在一定形式的斗槽或竹筒里,然后用绳绑好,在绳的打结处或竹筒两端,填进粘土(胶泥),在上面钤印。也有用口袋装简牍的,在扎绳处填泥钤印,以防私拆。
封泥的出土初见于清道光二年(1822)。1995年,陕西西安北郊相家巷村一处发现了2000多枚秦代封泥,封泥上的钤印显示,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官员都使用封泥传递秘密公文。
随着造纸技术的成熟,纸张逐渐代替简帛,封泥制度也随之消亡。
官印:半通印和九叠篆
秦“私府”白文半通官印
秦、汉之时,官制慎严。品阶较高的官员,持方形印章,较低的持长方形印章,大约相当于正方形的一半,称为半通印。
明太祖朱元璋曾把方印改成长方形半印,君臣各持其半,以便拼合验证,颇有些类似虎符的“合符验密”的形态。后来,半印逐渐演变成长方形的完印。清代规定各级地方官印都采用正方形,所以府、州、县官被称作“正印官”。
九叠篆·都统之印
自北宋开始,印章上的篆文开始以笔画曲折来达到填满印面的效果,形成了一种后来被称之为“九叠篆”的印章专用文字,又称“叠篆”。
所谓的“九叠”开始并非真正指其笔画曲折的数目,只是表示多叠的意思。明朝的官印曲折增多,才真正有九叠之数,当时还以笔画的叠数来表示官秩的高低。
作为官印,“九叠篆”因其雕刻繁复,不易仿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全保密的作用。唐代就曾经在唐律中规定严禁私刻官印,伪造公文。
商印
“彭正丰恒 计数不缴”石印(左)
“义兴协记”黄杨木印(右)
商印是重要的商业凭信,俗称买卖印、商号章等,作为防伪保密措施之一,有效保证了商号、客商双方的经济利益。
说到商印,就不得不提晋商票号的印章。晋商票号创立了一整套汇票防伪保密的方法,在汇票上加盖票号印章,就是其中一种。
票号印章采用水牛角材质刻制,印面细密精准,仿制难度大。印章一般盖在填好的汇票的不同位置:如在汇票上方盖刻有票号名称的财神人物或官印人物印章;四角盖刻有“某某信票”正菱形印章等,这样做虽然工序繁复,但大大增加了伪造汇票的难度。
本期文章由“保密观”携手中国印学博物馆共同推出。文中所见印章,皆为西泠印社社藏。
如您还想了解更多西泠印社与中国印学博物馆的传世藏品,可点击此处,云上参观。
了解了这些有趣的印学文化,您有什么感想呢,您还了解哪些与印学相关的保密故事吗?欢迎您在文后留言互动。
福利来啦!
我们将从留言读者中随机抽取5位
赠送“全形拓系列书签”文创
该书签样式来自西泠印社珍藏山水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