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常来南京,我们常见常新

政务   2024-10-07 16:04   江苏  


□ 成贤街语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雨水寄离情,是中国人源自骨子里的浪漫。所以,在这个大幕落下的国庆长假,以晴空万里迎客,以沥沥秋雨送别,我们的南京城,她呀,是最懂浪漫的。


该如何描绘南京与1000多万游客的初见或是重逢?各个景区、街区里的人头攒动,全市重点监测的130余家商贸企业销售额达18.31亿元,汉堡节等新颖的文娱场景引来打卡热潮......有太多角度可以诉说这个假期里的南京故事。就像一次愉悦的旅行后,从千百张照片里挑选一组九宫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站在南京的角度,何以回应这一份份信任票,并将其转化为美好的回忆?


也许,通过几个并不宏大的场景和画面,可以窥见一座城市的答案。


方飞 摄



比如,一座灯火通明的深夜博物馆。


10月2日晚,当中国科举博物馆送走最后一位观众时,已过晚12点。这座位于夫子庙景区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为了在长假期间满足更多人“夜游”体验,把开放时间延长到晚11点。但在实际运营中,几乎每天都会有再延时的情况。对于很晚才到馆的游客,馆方没有“劝退”,而是耐心接待,直到每天送走最后一位。



为何选择这种“自我加压”的方式?馆方负责人说,“在外旅游大家都想多逛一点、多看一些,我们不想让每一位游客留下遗憾。”


这份质朴与真诚,阐述了南京的待客之道。用敞开怀抱的方式迎接八方客,是题中之义,也是地主之谊。



比如,一句柔软而温暖的谎言。


10月3日,一位北京游客分享了她在南京的经历:从景点回酒店的路上,人流拥挤打车难,看到一辆小电驴以为是拉客的,问能不能送人?结果车主南京女孩爽快地答应了,怕游客不好意思,故意开价5元。到了目的地,女孩压根不提钱的事,只留下一句“节日快乐”便爽朗告别。


这份大大咧咧中的细腻、恰到好处的善意,甚至在社交媒体引发了“娶妻当娶南京女娃”的调侃。虽然节奏歪了,但又不得不为之骄傲:南京女孩的恩正,就是南京的恩正。



再比如,一种你我都懂的默契。


假期临近尾声之际,小布的评论区以及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所以,我现在可以出门了吗?”成了最风靡的句式。


它到底在讲述一个什么故事?也许很多南京人至今都没有弄明白,打小生活的城市怎么就成了全国人民蜂拥而至的最热旅行地之一,但他们却有了共同的默契:放假宅在家,把景点让给游客。


这不禁让人想到,在过去物资还不算丰富的童年,每逢家里来了亲朋,宁可自己不动筷子,也一定要让亲朋吃好吃饱。时代大不同了,但南京人包容与接纳的气度从未改变。其实,潜移默化中,他们也成了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


“光影剑客N” 摄


三种场景里的三种叙事,有的是政府“搭台”,有的是市民“唱戏”。其实,每一场节假日里,整个城市都融为一个默契的整体。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上,站满了驻足观赏与感受这座城市的八方来客。


也许,对于千万级常住人口的城市体量来说,每一位纷至沓来的游客只是“少数”;在游客大军中,类似“夜游博物馆”的选择也只是“少数”。但是,这些“少数”的游客和“少数”的选择,是一个检验社会的试纸。在一个少数人的声音和少数人的需求都能受到尊重的社会,每个人也都会得到尊重。


如果说博爱包容是南京这座城市的“人设”,现在的节假日文旅景点,甚至已经代表着整个南京的精神。一座城市,如此努力为了守护好“人设”、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样子,让人动容。


尊重、礼让,宽厚、温情,当然是一个好的答案,但还未必是最佳。不断地倾听和思考,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路径。如果南京让你有一些不止于书籍里所学、不止于社交媒体所呈现的收获,那无疑是南京之幸。当然,南京更期待你留下的每一句真诚的建议和批评,因为那是再努力再提升的方向,因为我们一直想成为更好的南京。


后会有期,亲爱的朋友。欢迎常来南京,定会常见常新。




封面来源丨顾树荣

撰文 | 贝拉

编辑 | 张洋珊

校对丨苏芮

责编 | 聂颖

点赞+在看

分享小伙伴

↓↓↓

南京发布
权威发布,清新服务。这里是南京市委市政府新媒体平台,南京市委网信办负责运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