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高端局”,被他们整活了

政务   2024-10-18 14:34   江苏  


□ 成贤街语


最近,“90后”女孩褚琪桂梓身着古装、戴着墨镜,在全国多个城市地标,用传统乐器三弦弹奏流行音乐,走红了网络,小众民乐三弦也因此火出圈。上个月,当她现身南京老门东某奶茶店二层窗口,店铺周边瞬间被熙攘的人流围了个水泄不通,一度出现拍摄发圈“人传人”现象。


在“老祖宗说:好歹也是传下来了”“中国人不蹦洋迪”等评论中,网民几乎一边倒地接纳、支持、赞赏看似“礼崩乐坏”的整活儿。不一样的非遗呈现方式,也带来了关于年轻人守正创新盘活非遗的讨论——他们在坚守什么,又如何创新?



守的是技艺与情怀之正。非遗是民族的根与魂,老一辈非遗传承人关注如何勾连非遗的过去与现在,年轻一代则开始思考,如何给心爱的非遗一个更好的未来。我们看到,褚琪桂梓在江东门纪念馆摘下墨镜,不再电音摇滚,以最为质朴的技法深情演奏了一曲讲述战争与和平的《阿嬷》,她守的是家国情怀;我们看到,唯一的“90后”南京白局市级传承人夏天,为了原汁原味呈现白局精髓,摒弃从小说到大的“南普话”,从头开始一字一词学发音,他守的是古韵情怀;我们看到,非遗博主“@江寻千(九月)”几年来用短视频记录了数十种传统手工艺、拜访上百位非遗传人,耗时两个月制作永不凋零的通草花,严寒中独自冰雕七小时完成作品,她守的是工匠情怀……非遗热并不仅是一阵风,而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运动,年轻人正是这场运动的中心。正如一位诗人曾说“大海没有时间和沙子交谈,它永远忙于谱写浪涛”,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让我们回望来路心有归依,昂首阔步不惮于前行。


创的是突破与融合之新。南京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春用现代磨石工艺助力錾刻工艺焕发新貌,南京赵树宪工作室的《延禧攻略》同款绒花在淘宝店走俏,白局传承人夏天创作了《普放花灯》《金陵游》《潮说金陵》等多个白局rap作品……年轻非遗人不满足于对手艺向内求索、更新改造,还在万物皆可“出圈”的潮流引领下,玩起了跨界融合。“非遗+科技”“非遗+旅游”“非遗+文创”,不得不说,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往往有着兼容并包、敞亮开放的思路,无论是融合时代特征、创新传承方式、增强传播效果,还是顺应消费新趋势、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他们是懂得借力打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这样看来,所谓的“礼崩乐坏”又何尝不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创举?


新颖的呈现形式,放大了破圈传播的“乘数效应”,越来越多的年轻网民不再只是默默围观,而是主动拜师学艺。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帮年轻非遗传承人创新的步子“迈得有些大”,对他们的作品能否经得起时代淘洗、历史考验表示忧虑。


1993年春晚名曲《说唱脸谱》成为一代人集体记忆,阎肃老爷子在词中道出非遗“被看见”的重要性:“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因此,才让无数小年轻记住了“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看见,是另一种守护。


花厨×赵树宪非遗绒花艺术展。图源: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


因此无需忧虑,尽管多给年轻人信心、舞台和机会,“迈出步子”这个动作本身就是前进,何况这一代青年有太多的智慧、灵感和能量,将非遗传承的星火交付于他们,定能成“燎原”之势。


花式整活的民乐博主评论区里,看似戏谑调笑的那句“我需要一个完整的队伍”,换一种角度解读,恰是青年非遗爱好者对同行者的渴求、呼唤与集结。我们看到,这支队伍正从线上向线下蔓延壮大,也相信更好的作品就在不远的未来。




撰文 | 濮钒

编辑 | 张洋珊

校对 | 苏芮

责编 | 聂颖

点赞+在看

分享小伙伴

↓↓↓

南京发布
权威发布,清新服务。这里是南京市委市政府新媒体平台,南京市委网信办负责运维。
 最新文章